为什么中国的公路总要翻修,而日本却常年如新?绝非技术不如人

前言:要致富,先修路!

曾几何时,我们的道路还是坑坑洼洼、乱七八糟的泥土路和砂石路,如今,沥青路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标配。

但为什么我们的沥青路总是“面黄肌瘦”?而日本的沥青路却能年复一年地“筋骨饱满”?

这绝非不是因为技术不如日本,而是因为多种差异导致的......

日本沥青路的沿革

1878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仿效西方国家,在东京筑起第一条马路,并使用自产的天然沥青作为路面的材料。

但是这种国产沥青含杂质多,不久之后就开始在东京的街道上开裂剥落,成为行人和车辆的绊脚石。

1905年,日本政府首次从英国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沥青路面的铺设技术,但是日本的工程师在施工中发现,直接照搬英国的标准在日本并不适用,常常会出现沥青混合料无法与路基充分粘结的问题。

于是日本路桥公团组织多名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日本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情况。

通过反复论证试验,终于在10年后自主研发出适合日本国情的沥青路面工艺流程和配方比例,这为20世纪20年代日本开始大规模使用沥青铺路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一蹶不振,缺乏资金继续大规模铺设沥青路面,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日本从美国进口了大量优质的特立尼达湖沥青以及先进的路面施工设备,同时还学习了美国沥青协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1950年,日本政府组织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吸收汲取美国的先进成果,编写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沥青铺装纲要》,自此开始了日本国内大规模的沥青路面铺设。

为了节约资源和成本,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铺设过程中极为谨慎,反复推敲每个工序的设计方案,精确计算所需材料用量,将路基与沥青的粘结面积最大化,确保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块沥青都发挥出最大效用。

他们甚至愿意花上数年时间修筑一条沥青路,也不轻易破坏现有路面进行改扩建,正因为如此,日本国内的沥青路使用年限长,表面质量好,如今,日本98.9%的道路均采用沥青材料铺设。

中国的沥青铺设技术不如日本吗?Nonono!

北京市东城某条二环路,在酷暑的夏日里,路面翻新施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用沥青填补路面上的裂缝,所有的痕迹都要隐藏。

短短几个小时后,这条道路又焕然一新,宛若处女之身,路边的行人纷纷叹服:"中国的修路技术太强了!"

这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多少会让人联想到日本,毕竟在日本,公路翻修也同样频繁,有人便感叹中国的公路建设与日本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这种臆测是否正确呢?

相较之下,我国与日本在公路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远超过日本仅占世界总面积0.25%的面积,而我国的公路里程达到513.57万公里,是日本公路总里程的10倍以上。

日本80%以上的公路采用进口的优质沥青材料,而中国由于资金及运输成本的限制,大多公路仍以水泥及混凝土为主,高速公路才逐步使用沥青材料,这也导致中国公路的维修周期更短。

在气候上也有差异,日本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优越,公路磨损较小,而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公路经受的损耗也更为严重,除此之外,我国还拥有大量的重工业,且货运量巨大,都对公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的公路建设起步较晚,许多公路存在敷设前未考虑地下管线的问题,不得不频繁挖掘公路以完善各项设施,而日本的公路规划更加完善。

尽管中日两国公路建设存在诸多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沥青铺设技术不如人,事实上,我国拥有雄厚的公路建设经验,且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公路建设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仅就我国近年的公路建设成就而言,2022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7万公里,自从2012年开始我国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公路里程长度的世界第一名次。

在青藏高原酷寒干旱的恶劣环境下修建青藏铁路,依靠自主创新完成了多项世界首创,这些成就充分证明,我国完全具备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高标准公路的能力。

当然,我国公路建设也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地区公路质量参差不齐,养护经费紧张等,但这些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并不代表技术上的不中,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已采取切实举措不断改进。

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路建设将进入新阶段,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将持续为全球输送更多优质的公路,展现出中国沥青铺设技术的独特魅力。

中日两国公路建设差异分析

国土面积差异:中国国土辽阔,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家,而日本国土仅377,972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份面积。巨大的国土面积差异导致两国公路建设任务和规模差异巨大。

材料选择差异:日本80%以上公路使用昂贵的进口沥青,而中国大部分公路仍以水泥和混凝土为主。这主要因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致。日本可承担进口沥青的高成本,而中国需要兼顾经济实惠。

气候地理差异:日本四季分明、无酷暑严寒。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差异大。这导致两国公路经受的损耗不同,中国公路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交通运输差异:中国拥有大量重工业,公路承载更多重型车辆和运输任务。日本更以轻工业为主,公路负荷较小。这也导致中国公路损耗更严重。

城市规划差异:中国许多城市公路建设起步较晚,未充分考虑地下设施。需要频繁开挖公路以完善管线。日本城市规划更完备,公路开挖较少。

中国沥青铺设技术的独特之处

自主创新能力强:中国可自主研发多种沥青材料和施工设备,不完全依赖进口,取得多项原创性技术成果,如“桥上桥”技术等。

工艺设备领先:中国采用机械化施工方式,效率远高于日本多采用人工铺装,运用温拌技术提高沥青性能,设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经验丰富:中国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经验丰富,大量技术人才储备雄厚,可针对复杂地形提供解决方案。

品质管控严格:中国对沥青材料的指标测试和质量管控体系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确保不同地区公路质量一致。

综合施工能力一流:中国企业可承担复杂路基工程和桥梁隧道建设,提供完整的路网解决方案,纵向和横向协同能力突出。

转型中的中国公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开始动工,可是上海区域的软土地基给建设带来了巨大难题,许多专家都束手无策。

一个老工程师从研究古代建筑基础获得灵感,提出用发电厂的废弃粉煤灰取代混凝土,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令人钦佩。

这也折射出,在早期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中国工程建设者以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步构建起连接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网络。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必将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而最宝贵的不是这些硬件设施本身,而是蕴藏其中中国人勤劳智慧的力量,这种力量将使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

笔者认为

面对公路建设质量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下结论哪种做法更先进,重要的是考虑各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日本在细节上做得好,这值得我们学习,我国追求速度发展,也有一定代价,但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道路建设的质量必将不断改善。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谁能说清中日两国公路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两国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日本   中国   公路   技术   公路建设   沥青   气候   差异   我国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