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爹狂魔”乾隆皇帝,到底清算了多少雍正朝老臣?几乎全军覆没


前言

弘历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莫过于彻底清洗雍正朝的政绩。十几年来,雍正帝锐意改革,创立完善的税收体系,经济蒸蒸日上;采取怀柔政策,与准噶尔实现和平;设立军机处,使皇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可顺势而为,继实施雍正帝残留的政策。然而弘历皇帝偏偏一反常态,坚决摒弃父亲的作法,为何?

一、乾隆为何执意否定雍正朝政绩?

原来,弘历皇帝自幼受儒家熏陶,性情仁厚,治国方针偏向宽容;而父亲雍正帝则刚毅果断,对政敌从不留情。这二者迥乎不同。再加上弘历即位时年仅二十四岁,政见尚嫌稚嫩,对朝政置喙颇深,想要一手遮天,自然要否定雍正帝的作为。故一登基便大刀阔斧改革,仿佛在宣示自己的权威。朝野为之震惊。

然而,弘历皇帝终究嗅觉敏锐。他明白军机处等既得利益对皇权的重要性,断不轻易动摇;亦明白诸如税收体系等基础仍需沿用。所以他只废除了雍正帝的个别政策,某些制度却保留得很好,可谓政治手腕了得。这也从侧面印证,他绝非完全反对父亲,而是权衡利弊,取长补短。

那么,弘历为何要废除雍正的某些政策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弘历自身经验和视野所限。他幼年受教于康熙,深得“仁政”之道,然对人情世故并不十分明察;再加上一直深居宫禁,不谙世事。登基之后,迫不及待要施展抱负,这就需要否定雍正那些严苛而强力的政策。正如先帝康熙遗教他的那样:仁者爱人,要多施恩惠于民,诸事不可太过刻板苛求。

另一方面,年轻的弘历希望在各方面树立自己的形象,这也需要与雍正拉开距离。雍正在位时期屡建奇功,如此高标准注定难以捷达。故弘历选择另辟蹊径,先行废除父亲的政策以示决心,然后再重新出发。这也是青年君主常有的心态。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弘历似乎也慢慢认清了现实。他发现自己或许高估了“仁政”的效能,民情军情都并非想象中那般积极向上;税收收入更是难以为继。这正是十几年雍正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于是在中后期,弘历不再执拗己见,反而将雍正帝的政策逐步恢复,税体系尤为明显。这也印证了弘历的睿智和政治手腕。他不再抗拒雍正的遗产,也就赢得了更多拥护者。

二、乾隆初期信赖鄂尔泰与张廷玉

雍正帝驾崩之际,遗诏中特命辅政大臣鄂尔泰与张廷玉辅佐皇储;甚至允诺二人得以配享太庙,可见信赖有加。弘历登基后不仅兑现诺言,更分别加封一格,权力无限。朝野人士论资排辈,几乎无人能及。鄂尔泰结交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员,张廷玉门生故吏遍布各部门要职,党羽遍布天下。如此庞大势力,令弘历皇帝既倚重之,又深恶痛绝。

尤其是张廷玉,三朝元老,侍奉康熙多年。凡朝中大事必与之商榷,也是弘历登基初年的重要助力。时人盛传,全国各地当官最多的就是张廷玉的门人。

这也从侧面显示,张廷玉的势力网已经渗入朝堂每一处角落。甚至他的学生、亲信等遍布六部九卿,几乎手握大权,这让弘历既需要他们辅佐治理,又深感威胁。

张廷玉本人也颇得雍正帝宠信,帝命他整理实录,诸事皆能妥善安排。这使得他在朝堂之上更无人能出其右。雍正十三年诏谕中,特地将张廷玉与鄂尔泰并列为“阁臣”,可见地位无两。遗诏中更将二人明确定位为“辅政大臣”,助弘历摄国理政。由此,张廷玉在弘历登基之初,实质上就成为辅政之宰,手握大权。 然而好景不长,弘历渐渐长成,也渐感张廷玉权力过重。何况后者又结党营私,威胁皇权,遂暗生杀机。虽然表面上仍给予荣宠,暗地里却早已铺平了清算之路......

三、乾隆中期有意打击鄂尔泰与张廷玉

公元1738年,弘历三年。是年弘历提出“三老五更”之说,意在效法古制,让两位老臣接受自己的跪拜礼。此举无异于放长线钓大鱼,考察二人对自己的态度。结果鄂尔泰妄自菲薄;张廷玉则激烈反对此举有失体统。弘历皇帝对二人态度大为光火,自此结下怨气。

其实“三老五更”之制,乃古代皇帝尊崇宰相的一种礼数。通常是在岁时节庆上,君主让几位老臣接受自己的叩拜,以示对他们的礼遇。然而张廷玉临场反应过激,无疑触怒了弘历皇帝。本想试探二人忠诚度,却惹来这样的反应,难免大失颜面。弘历自尊心极强,这无异是在众臣面前打他的脸。遂一怒之下,对张廷玉结下了难解的心结。

其实张廷玉那么激烈的反应,也有其内在原因。弘历皇帝本想通过“三老五更”树立自己的权威,让众臣领会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然而此举若实施,势必打破皇帝与臣子的等级界限。张廷玉警觉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加之身为三朝元老,实际权力不亚于皇帝,故坚决抵制此举,从根本上维护臣子的尊严。这无疑触动了弘历渴望独揽大权的心结,遂挥之不去。

总而言之,“三老五更”一案成为导火索,让弘历皇帝对鄂尔泰、尤其是张廷玉心生芥蒂。他暗自盘算,迟早要清理门户,消除后患。而张廷玉等人也深知大限将至,遂结党营私以自保。于是乾隆朝的党争由此展开,却也埋下了政权更替的导火索......

四、李卫与讷亲也难逃清算命运

李卫与讷亲虽为雍正帝宠臣,但讷亲尤得弘历信任。登基之初便拜其为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权傾朝野。然好景不长,1747年,讷亲率军征讨金川失利,暴露军事才能有限。弘历大怒,召其归京,再次出征时却不敢前行半步。弘历怒极,竟以其祖遏必隆之刀赐讷亲自尽!功败垂成,真真悲哉。

讷亲原本深得弘历皇帝信任,甚至有传言讷亲会成为乾隆之后的辅政大臣。然而此番征讨却出师不利,暴露了他进行战略决策和统帅军队的能力弱点。弘历对此大为失望,认为讷亲欺君罔上,屡次昏庸误国。一时间怒火中烧,遂以其祖刀赐死,用以儆效。

此事可谓悲剧性极强。讷亲前期屡建奇功,深受乾隆信任;后期却因这场失败,转瞬坠入万劫不复之地。且不说其军事才能如何,单是弘历怒火中烧下的batch决定,就使讷亲无处可逃。刀剑无眼,随时可以夺人性命;皇帝的圣旨又岂能违抗?终究是人命如草芥,弘历的杀心一起,讷亲便难以幸免。

至于李卫,生前深得雍正信任,后人更为之立庙。弘历南巡见之,大为光火,称其“任性骄纵,非公正纯臣”。遂将其庙像尽数焚毁。处置之决绝,令人唏嘘。

李卫在弘历登基时已故,未曾与之直接交锋。然而通过其生前作为,弘历皇帝对李卫却极其反感:主要表现在李卫办事果决,行政效率极高,且颇得民心。这与弘历中后期渐感力不从心形成鲜明对比。弘历渐觉李卫有损君权,稍有逾距;再加上百姓为之立庙膜拜,更显李卫“专权”,这与弘历的君权观大相径庭。故一怒焚庙,可谓反应过激。

五、乾隆后期对雍正老臣清算彻底

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李卫等雍正帝心腹,无一幸免弘历皇帝的清算。有人说这是新君主夯实权力的必然手段;亦有人说这是弘历表明自己权威,出于对雍正的否定。然而细究之下,却与弘历本人的政治手腕分不开。

他十分明白,前朝遗老尽管当初需要倚重,然一旦私心膨胀、结党营私,终必为患。所以他先容后击,明察暗访,策反内斗,最后趁机清算。这样一步步安排得密不透风。可以说,这也是弘历政治智慧的体现。

弘历让鄂尔泰等人辅佐登基之初数年,逐步获取他们的信任;然后慢慢收紧权力,切割网络;至中期则明确表态打击;最后趁机清洗门户。此举步步为营,既利用了他们的力量,又及时解除后顾之忧,可谓妙计无双。

当然,弘历清算老臣的做法也饱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文章病”,心术不正;亦有人觉得作为新君主夯实政权乃当然之举。针对这些争议,弘历本人并未正面回应,似乎默认这就是权力更替必然的一个过程。

无论如何,这场横扫性的清洗无疑达到了弘历欲达到的目的:一是权力更迭后确立个人权威;二是消除后顾之忧,稳定政局;三是向百姓表明立场,树立威信。可以说,这场清洗彻底打下了弘历长期执政的基础。

结语

然则时过境迁,物换星移。鄂尔泰、张廷玉等老臣被清洗后,弘历似乎也感到执政的艰难日趋明显:他发现朝政繁重,自己力不从心;发现扶持起来的心腹难以掌控;发现百姓生计凋敝,民心渐渐离心......种种迹象表明,他低估了这权力宝座的沉重,以及难以企及的父亲那样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雍正   老臣   乾隆   结党营私   皇权   全军覆没   君主   此举   皇帝   权力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