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再获六公主声援,海清辩解:张桂梅不给看学生资料

电影《我本是高山》上映4天,票房5500多万,票务平台给出的预测总票房一降再降,目前仅剩下不到1亿,和当初行业内的高期待相比,电影票房等同于扑街,而这样的结果,是被舆论、被负面差评毁了。

为了能再提振一下票房,一直选择和电影站在一边的“六公主”中国电影报道继跟随电影路演、发长文为电影发声后,再次在节目里放出主演海清和导演杨瑾的采访,并将“海清说张桂梅会影响她很久很久”送上热搜。

在这段接近5分钟的报道里,海清回忆了跟随张桂梅老师一同家访的场景,深刻感受到大山深处女孩上学的艰难,对张桂梅老师的“燃灯精神”更加钦佩。海清坦言,张桂梅老师对自己的影响短期内无法用语言总结,会持续很久很久。

节目中也表示,拍摄过程中,张桂梅心怀大爱的党性原则和精神信仰感染了全体主创,导演杨瑾说“包括前一阵海老师(海清)都说,如果今年再让我来演的话,我能再提高四五十分,就是时间越长,你越来越了解她。”海清接着说:“我也会反省我自己的一些行为,我相信就是张老师对我的这种影响短期内还无法用语言总结,会持续很久很久。”

此外,节目还放出一些拍摄花絮,电影中出演学生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素人,缺乏表演经验,在拍摄过程中海清非常辛苦,她因为时常会被张桂梅老师的精神感动而在现场落泪,致使化妆师会提醒她不要再这么哭下去,妆都花了。而为了帮助、辅导孩子们表演,导致海清自己的表演“稀碎”,于是会出现摄影师先把孩子们的戏份拍完,再来拍一次海清的表演。

但从目前的舆论情况来看,电影主创们的努力似乎错付了。

网友们潮水般的口诛笔伐有目共睹,指责电影曲解张桂梅老师的信仰、将原型酗酒的父亲改成酗酒的母亲,以及胡歌饰演的角色闪回过多、指责影片拍成女学生们逃课去打游戏等等。

甚至有网友很偏激的给出“信仰这东西,导演没有,也不许别人有”这样的差评。

但也有一些声援电影的声音,比如有观众打出五星,驳斥网上的一些不实言论,最后表示“我十二分推荐。”

坦白说,网上的一些批评,确实是在故意抹黑。比如有人指责党徽问题,看过电影就知道,海清饰演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佩戴党徽,并且多次用大喇叭播放《红梅赞》,为了强调这一特点,影片在前半部分还特别安排了学生在对话中说这是张老师最喜欢的歌。

至于胡歌的闪回太多,也可以理解,这不应该曲解为篡改张老师的信仰,怀念亡夫是人之常情,片方可能出于功利性,既然找了胡歌出演,自然想给这位大明星多一点画面好能拉动票房。

而对于部分网友对“女学生逃课打游戏”的指责,海清和导演杨瑾也在《中国电影报道》的采访里给出了认真的解答。他们透露,在当初跟随张桂梅老师一同家访的时候,见到过很多家里特别困难的学生,有的甚至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是家徒三壁,甚至家里都没有通电。电影主创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但导演杨瑾透露,在采访的过程中,张桂梅老师基本上不让他们看原来的学生资料,那是张桂梅老师的一份秘密档案,她甚至不让这些孩子提是从这个学校出来的,贫困是你的隐私,你到更大的城市去过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见,电影主创对学生群像的塑造,在细节上可能会略有一些偏差,不排除会为了增强戏剧性,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杜撰一些桥段,比如老师用书本拍打学生的脑袋、女孩们逃出学校去镇上打游戏,张桂梅老师则带着老师们将她们“抓”回学校等等。

但个人认为,即便其中有一些偏离现实的桥段,也谈不上是电影的瑕疵,毕竟《我本是高山》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如果要百分百还原张桂梅老师的事迹,那就拍纪录片在电视上播出好了,就没有必要拍成电影了。

而这个观点,节目也给出了张贵梅老师自己的说法,她说:“走出这个学校之后,就不要老回头看这个学校、老惦记着这个学校,你要往前走。”

而且,如果跳出电影本身,来看电影的意义和影响力,会发现《我本是高山》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些人了。海清坦言“我们的初衷是把这样一个感人的事迹、感人的故事、自救救他的故事传给更多的人,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里面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接着海清透露有几个女孩说本来想去支教,家里面不太支持,但看完《我本是高山》后,这几位女孩更加坚定了去支教的打算,并想带着父母一起看这部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高山   党徽   学生   家访   票房   导演   公主   节目   老师   学校   电影   资料   张桂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