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回京问斩,结果回来多少人

贞观六年,此时的大唐已经是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这日,李世民信步走出皇城,望着车水马龙的长安街,望着一派祥和的大唐盛世,望着人们脸上期待、幸福的笑容,他感到一阵欣慰,辛勤当政不就是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吗?

就在李世民陶醉其中的时候,突然脑海中想到了另一批“特殊”的人——监狱里等待处以死刑的死囚,不知道此时这些人在想什么,他不禁有些好奇。

于是,这位千古明君轻车简出,来到长安城外的大理寺监狱。

这里关押着从全国各地押来的死刑犯,总共390人,恐怕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能看见皇帝,皇帝居然能屈尊到监狱这种地方来?

看着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李世民开口询问他们都犯了什么事。

原这其中不乏有家丁错杀家主的“下人”;也有不满乡绅暴行而将其杀害的“义士”。从其过错根源上看,无非都是有权有钱人先挑事,但唐朝立法森严,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所以这些人也甘愿受罚。虽然知道要死了,但心里终归有牵挂,尤其在春节这种节日,思念就更重了。

当李世民问他们“临死之际还有什么愿望”时,这些人都表示想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妻儿。

李世民听完后很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订下一个“君子之约”。

“我现在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好团聚,等来年秋天问斩之际,咱们再在这里集合。”

这390名囚犯听后愣了神,随后感激涕零地跪拜。

对于李世民这个举动,大理寺卿还有很多大臣是反对的,因为这些人身上几乎都背着人命,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出去不会犯法,也不能确保他们会遵守约定按时回来。

或许就连李世民本人都不能保证。

但是他想赌一把,赌赢了收获全天下的民心;赌输了就挨天下的骂呗。

很快,李世民“纵囚归家”并与他们订下“君子之约”的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有人佩服这位皇帝的魄力,称赞他为国为民;也有人觉得这皇帝挺傻的,居然相信死囚的话。

当然,更多人充满了好奇,这390名死囚真的会如期回来赴约吗?

第二年秋收时分,很多人都跑到街上看,纷纷猜测到底会回来几个人。

没想到,这一天死囚们真的按照约定一个一个都回来了,一个、两个、三个、十个,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到了约定时间,数了一下有389人。

这一看少了一个,查看花名册后才知道,是住京畿扶风的徐福林还没到。本以为就狱吏们还有大臣着急,没想到这些死囚们更着急,纷纷觉得这人不守信用,丢了他们的脸。

有人痛骂:“徐福林的良心被狗吃了!若俺还有机会出去,非宰了这个狗杂种!”

“对!杀了这个不讲信用的小人!扒了他的皮!”

这义愤填膺的场面,还真是第一次见。就当所有人都忧心忡忡,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这位年仅35岁的帝王镇定自若,大手一挥表示:“再等等!”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着,大臣们的表情逐渐僵硬,这徐福林要是不回来,把皇帝的面子往哪放?

有人愁着怎么面对李世民的雷霆之怒,有人愁着怎么安抚这位帝王,就在大伙都要放弃的时候,一阵针车轮滚动的声音从远方传来,一架牛车堂而皇之地闯进人们的视线。

到了目的地,车蓬里探出一个人,他一脸病态,面黄肌瘦的,此人就是晚来的徐福林。原来,他在赶回京城的路上病倒了,为了不耽误赶路,只能雇一架牛车,没成想还是晚了。

就这样,390名死囚一个不少地全部回来,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久违的笑容。李世民更是欣慰,他赌对了,虽然人心是最难看清的东西,但是,只要你愿意相信,真心也是能换来真心的。

李世民感动于他们的信守承诺,高兴之下,全部无罪赦免!

一时间举国欢腾,李世民在臣民心中的形象也越发高大起来。

“纵囚归家”的故事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下的影响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老谋深算,收服人心

一招“纵囚归家”使得李世民收尽天下民心,留下一片“贤仁”之名,为之后的贞观之治打下坚实基础,但细细思量,你会觉得李世民真是老谋深算,仅凭一招就坐稳了皇帝宝座。

在此之前,世人对李世民的印象多数是“设局夺帝”。“宣武门之变”让世人看到了这个年轻帝王的狠绝与聪明,同时心里也害怕,李世民对自己的兄弟都能那么狠,更何况是寻常百姓?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李世民不争,最后死的就是自己了。

李渊建立唐朝后,很快就将长子李建成册立为太子,将其作为皇室继承人来培养。那时候的李世民一直忙着唐朝与突厥的战争,并不在朝中,所以李建成并没有把李世民当回事。

直到武德五年,李世民才逐渐在朝中崭露头角,不仅军事才能突出,政治才能也非常优秀,同时身后还有一批贤能异士。渐渐的,李建成有了危机感,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

首先便是着重培养自己的势力,李建成知道,李世民通过战争得到很多民众的支持,在民间威望很高,于是他也请求征战,以此想提高自己的威望。

其次通过后宫的支持,博得了封伦、斐寂等重臣的支持,很多朝廷要员都公开支持李建民。

自己的势力扩大了,紧接着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范围。

在政治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联手将与李世民“交好”的段志玄、尉迟敬德、杜如晦、房玄龄等人驱逐朝外,试图虚弱秦王李世民的政治势力。

在兵权上,拔除李世民的党羽,以突厥战乱为由,让李元吉替代李世民的位置,分解李世民的军权。种种行动,严重计划了李世民与李建成、还有李元吉之间的矛盾。

虽然这个时候的李建成小动作不断,但并没有想过杀掉李世民,毕竟是亲兄弟,还是顾念手足之情的,可惜到了后期,为了所谓的皇位,李建成动了杀心,直接请求李渊杀掉李世民。

可悲的是,李渊选择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与李建成的一次次交锋中,李世民逐渐意识到原来李渊已经默默作出了选择,他默许李建成的行动,想用他们的力量来牵制自己。

如果说李世民之前只是有“反”的想法,那“东都之役”后就是一定要“反”了。

东都之役之前,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还是隐晦的,虽然忌惮这儿子的能力,但并没有想过杀掉他,只是希望李世民和李建成能达成一种平衡。

然后一场东都之役让李渊看到了李世民的势力,可以说,这场仗就是李世民和他的谋臣一起策划推动了,李渊完全被边缘化。

“功高盖主”这个词不仅适用于君臣,父子之间也是如此,在那个冰冷的权力之巅谁都害怕跌下来,哪怕拉自己下来的是自己的儿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东都之役之前,李渊曾私下答应李世民,如果他赢了就将皇位传给他,立他为太子。但仗打完之后,李渊不承认了,还是将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

这导致李世民更加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父与子、兄与弟之间的矛盾。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的功绩会让李渊紧张,所以他开办“文学馆”、开展“开商惠农”活动,但谁料李渊更不乐意了,因为他看到了民心向背,看到了李世民在民众心中的威望。

李源打压李世民的心更加强烈。

可以说,为了自保,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让李建成、李元吉再也没有机会继承大统,彻底斩断了李渊的政治退路,自己成了唐朝唯一的继承人。

一代明君,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纵囚归家”,使得天下人意识到他们的君王原来是为仁爱、仁慈之君,一时间李世民的名望达到顶点。但其实仔细想想,李世民是早已为自己留下了退路。

唐朝律法森严,虽然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废除了隋朝的很多苛政和酷刑,但留下的律法依然是森严的,其中就有“诛九族”的罪责。

因此,这390名死囚势必都会入约回来问斩。如果真有不回来的,最后肯定也逃不过刑罚,所以与其因为自己连累族人,不如自己一个人承担。

话虽如此,李世民放囚也是值得敬佩的,因为敢赌的君王,敢体察民情的君王终究是少数,很多人站在高处久了,难免就忘记了来时路。

天下归心之后,李世民更加注重民心向背,把“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贯彻到底,他认为“民怨”从来不是小事,因为最可怕的就是人心向背,毕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除了看重民心之外,李世民的选贤任能,人尽其才也是出了名的,杜如晦、房玄龄,他麾下的重臣数不胜数,而且只要说的有道理,李世民是愿意听的。

在名义上他是君王没有错,但他更明白,君臣一心才是王道,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为腹心,上下同心,才能造就一片祥和的局面。

登基之初,他就钦定了开国元从十七功臣;贞观十一年,又下诏以诸功臣14人为世袭刺史;贞观十七年,再下诏将功臣24人图形凌烟阁,借以表示“念功之怀”。

这24人,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秦叔宝、魏征、尉迟敬德等人。虽然凌烟阁在此之前是个不起眼的小楼,但因为他们24人有了别样的意义,可惜,这座小楼后来在战争时期被毁。

李世民也是少有的喜欢纳谏的皇帝,他当时之所以整了一出“纵囚归家”,也是因为他发现人们都不敢说,后来有人提醒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大家都比较怕他。

为此,李世民走了一步险棋。

但这也能说明,他是个难得的好皇帝。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当权者,而李世民最起码不会一意孤行,愿意放下身段听从别人的意见。或许正是这样,李世民才能开创贞观之治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死囚   大理寺   贞观   民心向背   贞观之治   森严   君王   唐朝   势力   皇帝   年后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