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没外族入侵?你看镇守边关的是谁就知道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三国时期,曹、刘、孙三家混战,中原局势混乱不堪。

这本是异族入侵中原的大好机会,但是为何历史上却很少看到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呢?

其实,这都是因为三国之间的默契。

尽管彼此兵戎相见,你死我活,但终究是同宗同源的汉人内讧。你们外族闯进来算什么样子?

北方魏国雄兵镇守,匈奴不敢造次

北方对三国政权而言无疑是最重要的战略方向,匈奴等游牧部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大举南侵。

主政北方的曹操在此事上颇下了一番苦心。记载显示,曹魏北境毗邻当时称霸草原的匈奴与乌桓两个部落集团。

其中匈奴可以说是自秦汉以来北方最大的心腹之患。但是汉武帝时期的多次北伐已使其元气大伤,到三国时期实力已非全盛期可比。

可乌桓不同,其势力正值上升期,曹操即以其为眼中钉。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乌桓所部。此战役其麾下猛将张辽立下汗马功劳,一举击溃乌桓单于主力。

擒敌单于于阵前,生擒孤立无援的乌桓主力十余万众。此战乌桓部族元气大伤,此后多年不敢犯边。曹操的北防也至此奠定。

但乌桓毕竟是野性难驯,不甘失败的他们后来再度发动叛乱。

公元218年,曹操再度命大将田豫率军前往镇压。

田将军出奇制胜,用计逼迫敌人主动退避,又趁敌军混乱之机猛攻之,终于再次歼灭来犯乌桓部众。

此后数十年内,北方再无战事发生。

诸葛孔明率军征讨,南中山林再无威胁

如果说北方是三国防线的重点所在,那么西南边防也绝非轻易可缺。

史料显示,当时西南地区聚居着一些落后部族,如羌族、苗族等。这些族群虽然武器装备比较薄弱,但却极擅长山地游击战。

他们屡次袭扰蜀汉边防,使边疆百姓苦不堪言。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目标直指南中山区一带。此次军事行动前后长达7年之久,可谓久攻不下。

期间虽屡屡击败来犯山民,歼其雄豪,夺其栖息之地,但终因异族能深入穷寇,蜀军也无力长驻他境进行全面清剿,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最终,经过漫长的拉锯战之后,这场南征还是以蜀汉的胜利告终。诸葛亮七擒孟获,让其彻底认清立场,从此真心归顺蜀汉。

这段历史充满传奇色彩,也颇具戏剧性。通过反复的军事行动慢慢转变策略,诸葛亮终于成功招抚降服了西南最大患。

这种民族融合的政策为后来的整合西南奠定基础,也体现了“以德服人”的治国方略,确实令人叹服。

东吴连年征讨,沿海山越不再为患

相比北方边防的严密防守,吴国所面临的外患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地区。这一地带自古以来聚居着一支擅长水战的山越族。

吴主孙策当政之初,这群海盗就开始大规模骚扰东吴沿海地区。为解决这一问题,孙权即位之后果断出手。

其时山越族势力日渐壮大,不断袭扰沿海百姓,更甚者连江东贸易也严重受阻。

孙权先后派出多员大将前往剿灭,其中以黄盖和吕蒙最为突出。这两员猛将深入山越巢穴,威震东南。

但终因山越地势复杂,行军艰难,加之吴军补给都依赖江东运输,山越又善于水战,双方陷入胶着。

直到孙权晚年才有所转机。

当时主战场已转移至长江口一带,孙权特命心腹大将诸葛恪为前锋。此人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避开山越主力,直取其密地,一举攻下其大本营。

诸葛恪又在的据点死守不出,直至山越军粮尽,被迫投降。至此吴国终于消灭此患。

结语

一个国家或政权,要想长治久安,防微杜渐之策尤为重要。

既要像三国那样加强边防军事力量,也要在文化上增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建立一道心理防线。

这是守土有方的体现。

最后,我们也要意识到,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现今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更加复杂,面临的威胁也更加多样:海盗、边境冲突、网络攻击、恐怖主义......种种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机械照搬历史经验,而要顺应形势发展,因时制宜,积极探索新型国家安全体系的建设。

但是无论形势如何变迁,保卫中国领土的坚定信念从来没有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南中   蜀汉   单于   东吴   乌桓   山越   水战   边关   外族   匈奴   边防   诸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