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为何总被办成“一地鸡毛”?

文 | 默 达

马拉松比赛四处开花,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11月19日,中国选手谢冬生作为东亚半程马拉松锦标赛的冠军冲线时,冲线带突然被工作人员撤走,之后又匆忙恢复,引发激烈争论。

20日,赛事主办方发布声明,系工作人员误判导致,再次向选手和社会公众表达歉意。

视频截图

冠军被冷落,亚军有高光,的确是个重大失误。加之“受伤”的是本国选手,却让作为亚军的日本选手“捡了漏”,更激起了网友情绪。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大连马拉松赛上出现的“皮卡挡道”事件,以及几年前饱受争议的“递国旗事件”,两位中国选手或是被赛事车辆阻挡,或是被志愿者的热情举动干扰,终点就在眼前,却落得终生遗憾。

尽管中国田协事后作出处理,通报批评并要求整改,但这份遗憾终究难以弥补。

管好马拉松的终点线,怎么就那么难?

难的不仅是终点线前的冲刺,更是稳扎稳打跑完全程,对于参赛者和承办方而言皆是如此。

近年来,马拉松成了不少城市眼中的“香饽饽”。一些承办方图快求新、仓促上阵,比热搜,比参与人数,比含金量,还要比明星选手……

你追我赶之间,俨然把“马拉松”当作了“短跑”,以至于目标没达到,反而取得了反效果。

今年9月举办的贾家庄半程马拉松赛,被参赛者点名批评“全程连水都没有,也没有移动厕所”。

10月15日举办的青岛海上马拉松比赛中,由于完赛物资发放布置不合理以及疏散工作组织不力,导致大量人员滞留并引发了哄抢行为。

这些哪里像是正规的比赛,倒不如说是变着法子给选手“上强度”,给市民“添堵”。

办不好比赛,挤不进参赛者心中的“排行榜”倒在其次,其中的安全隐患更为凶险。

不合理的路线规划、极端天气,或是人为干扰比赛进程,都可能会对参赛者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021年在甘肃举办的黄河石林越野马拉松赛中,因极端天气而导致21人遇难,其间主办方未对选手装备进行检查提示,医疗救助和补给点设置不合理,在收到气象预警后仍未及时暂停比赛。

悲剧本可避免,但种种原因叠加下最终发生,为我们敲响警钟。

马拉松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赛事,考验着主办方的“耐力”。

从事前的物资准备和场地设计,选手邀请和派签,再到赛事期间的道路维护和安全保障,以及赛后的分流疏导和人员颁奖,都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策划,充分考虑到选手的各类需求和体力状态,绝不是部分人想象中“圈一条路”“发动一下群众”就可以开跑的。

把比赛办成“一地鸡毛”,不仅是在消耗参赛者的宝贵信任,同样也会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12月10日,已有十年历史的广州国际马拉松赛即将鸣枪开跑,报名人数创下新高。

希望主办方能吸取教训,做好预案,预祝赛事圆满成功。

【作者】 张宇驰;王庆峰

南方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马拉松赛   开跑   参赛者   鸡毛   马拉松   亚军   不合理   赛事   中国选手   选手   石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