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有度、用之得法”的壮族水文化

壮族

是少数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

有着诸多与水有关的文化事象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水文化


河系发达的壮族地区


壮族人喜欢水

世代居住在桂中、桂西南、桂西北

和云南文云等地

这里河流众多,山岭纵横

水资源较为丰富

广西境内河流总长约3.4万公里

集水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

地表河有69条

水域面积约8026平方千米

境内地表河分别属于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长江洞庭湖水系、沿海诸河流、

百都河红河水系、地下河水系等

其中,以西江水系为主


广西河池溶洞里的地下暗河景观


此外,壮乡多喀斯特地貌

地下流淌着数不清的暗河和泉眼

在我国总长超过80千米的

10条地下河系中

广西就占7条

丰富的水资源也催生了

壮族人民娴熟的取用水技术


广西河池喀斯特地貌


历史悠久的灌溉文化


壮族聚居地区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具有发展稻作农业的

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东碑村稻田丰收


雒田是古老的壮族稻作农业系统

稻作专家在广西隆安乔建镇

博浪村的雒田中

发现了古老的

水利灌渠和分水铧嘴

还发现了许多水车的遗址

据统计

被发现的灌渠遗址达16条

水车遗址达296处

这些古老的水利灌溉设施和雒田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稻作农业系统


在随后的农耕发展中

壮族人民通过

水轮车、脚踏水车、

戽斗提水等灌溉工具

和修筑四通八达的灌溉渠

引水灌溉农田

发展农业经济

为稻作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孕育出壮族“八桂粮仓”的美誉


群山间的景色 韦日红 摄


为了更好地维持灌溉秩序

在稻作农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

壮族人民潜移默化地

形成了一整套

较为完备的用水制度


在龙脊壮族聚居区

当地约定

如一条灌溉渠流经的地方

有很多要灌溉的稻田

则先应满足

最先开垦的稻田用水

如一条主渠流经的地方

有许多支渠

则应满足先开凿的支渠用水

据记载,在崇左市大新县

曾有类似的分水办法

故民间也有

“近水不得枉用水”之说


壮族人民较早地意识到

用水须取之有度,用之得法

人水和谐、天地共生

也成为了壮族的文化符号



参考资料 | 《壮族传统水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广西水文化研究》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邓婉颖

校对 | 王子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壮族   喀斯特地貌   西江   河池   灌溉渠   灌渠   支渠   得法   水车   水系   广西   水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