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百碗羊汤”喝出一个明初山西大移民的鲜活证据

从洛阳“百碗羊汤”喝出一个明初山西大移民的鲜活证据

——《洛阳行》(之一)


作者 张崇发

前些年的4月,利用周六周日,我与家人到洛阳旅游,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见到了明初朱元璋下令从山西移民的一份活证据,并看到了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优秀餐饮文化。

事情是这样的:

4月19日清晨,我们一行7人从北京乘火车到洛阳后,早餐选择了喝羊汤。地点在洛阳市新都汇三楼,店名“百碗羊汤”。为什么选这个店?因为接待我们的朋友介绍说:“百碗羊汤”是洛阳的老字号,早年的店主是从山西移民来的。我是山西人,又研究“明初大移民”达27年之久,一听这个介绍,便动了心,连声说:“别的不吃,就在这里喝羊汤了。”大伙也就跟着我一块进了“百碗羊汤”店。

一进店,墙壁上一幅巨大的《百碗羊汤传奇》宣传画,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别人都去端羊汤,唯独我死盯住墙上的宣传画,一字一句地默念着上面的文字。越念我的心越激动,因为那文字中叙述的移民正是我研究的“山西明初大移民”。我想把那篇文字抄下来,但字太多,便找羊汤店的服务员打听:“有没有墙上的宣传文字?”服务员热情地告诉我:“有,有,托盘中垫的那张红纸上,就印着墙上那些画和字呢!”我马上回到饭桌上,把放在我的托盘中的那张粉红纸,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这张粉红色的纸上印的字和画,和店墙上的一模一样。说的是《百碗羊汤传奇》,内容是:

明洪武元年,天下初定,河南一带因战乱,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下令移山西民众,到河南填充人口。山西大户郭家,就在这次迁移的征户中。

郭家太爷亦耕亦读,是一方名士。接到征令后,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国家需要咱们迁移,我就不会把你们留在身边。”当时,郭家老大已娶妻生子,郭家太爷就说:“你就到河南去立业吧。老二还年少,就留在我身边行孝吧。”临行前,郭家太爷给了老大一匹壮马、一驾大车和一百头羊。老大嫌赶羊累赘,不愿意带。老太爷却坚持让老大把羊带上。不知深意的老大只得听从父命,赶了一百只羊上路。

经过一路的艰辛,郭老大来到洛阳,在丽京门附近找了一间弃室,就算是安了家。

战后的洛阳,满目萧条,住户十去七八,新来的移民们粮食奇缺,即使有钱也买不来口粮。郭老大也和大家一样,面临着饥荒。

一天,郭老大望着饥饿的孩子和羊群,突然生出了主意。他架起一口锅,宰羊煮汤,以羊汤充饥。

一时间,羊汤香飘数里。饥饿的移民们闻到香味,纷纷捧着自家的碗,围到郭家来,要讨一碗汤喝。忠厚的郭老大来者不拒,乡邻们都感谢郭老大的好心。有钱的就给郭老大留几个钱币,郭老大从不在乎钱的多少。

就这样,郭老大用从山西带来的一百只羊天天煮羊汤,天天接接济穷苦的乡邻,终于使大家度过了初来他乡的艰辛。

那时候,为了让乡邻们喝好羊汤,郭老大还用自家的秘方采了几十种草药下锅入汤。一时间,郭家羊汤名声大震,郭老大在洛阳站稳了脚跟,并终于悟到了郭家太爷让他赶羊上路的深意。

郭家羊汤的名气惊动了当时的县令,一天也慕名而来喝羊汤。县令看见大伙都捧着大小、精粗、花样各不相同的碗,或蹲或站争喝羊汤,很是奇怪,就问郭老大:为啥碗都不一样?老大说:“这碗都是他们自己带来的,从开店到现在都是如此,俺这店里是从来不准备碗的。”县令听了惊叹一声,说:“我没有带碗,看来我今天是喝不上了。”

那时候,郭家羊汤店每顿都有一百多个人来喝汤,这大小花色不同的一百多个碗,就成了这个羊汤店的鲜明特色。从此,“百碗羊汤”名声鹊起,久而久之,便成了洛阳的汤饮名店。

山西郭家“百碗羊汤”传世300年后,到清乾隆年间因郭家后人读书进仕,老店才歇了业。但郭家羊汤的传奇经历和煮汤秘方,一直由郭家后裔珍藏并使用着(只作家用)。现在,郭家后人把秘方拿了出来,继续续写“百碗羊汤”的传奇经历。

我边看上面的文字,边低头喝羊汤,看得津津有味,喝得也津津有味。我感觉到这羊汤确实与一般的羊汤不一样。“百碗羊汤”的碗大如农村的海碗,清一色外黑里红,土色土香。除了汤内飘溢着中草药的香味外,托盘中还有一盘切好的饼丝、一盘小菜。饼丝可根据自己食量大小随时放入碗内,稍许即软软的香香的油油的,让你唾涎欲滴。碗内的羊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吃着吃着,服务员还会自动过来往你的碗内添加热腾腾的鲜羊汤。我们这一桌7个大人一个小孩,人人吃得心满意足,赞不绝口。看着大家兴致勃勃地美吃美喝的样子,我悄悄拿起相机,拍了两张留作纪念。

  我这个人对吃没太大嗜好,但却对与吃有关的文化极感兴趣,十多年前曾编写过一本《秦皇岛餐饮名吃100家》。这个羊汤馆用明初从山西赶来的一百只羊煮汤,度过饥荒,救济灾民,汤水中融入了浓浓的乡情和滚烫的爱心,折射出当时 的劳苦大众,穷帮穷共患难的高尚世风。

这里说的山西大移民,就是流传在大半个中国的“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洪洞县里老鸹窝”两句民谣的历史真实。

对于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我从1981年开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考察,写了长达两万余字的《明初大移民与洪洞大槐树》学术文章及《漫话洪洞大槐树》等读史札记。

据我考证,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争连年不断。20多年的烽火狼烟,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初朱元璋当皇帝时,全国许多地方,特别华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空虚,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的冷落、凄凉景象。当时,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扭转,任其延续下去,对于新生的明王朝十分不利。朱元璋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以此来调节劳动力的不足,恢复社会经济,进而巩固发展新政权。

移民从何处移?当然只能从人口稠密之地迁移了。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谧;而且多年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太原以南,今晋中、晋南、晋东南一带,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移民,其原则是:“凡多丁少田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

从现有史料来看,从山西南部移民,较大的共有9次,其先后顺序是:

①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三月,徙山西民一万七千户屯北京;六月,徙三万五千八百户,散处北平。

② 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③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具体迁往地点是:“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当时要求“自便置屯耕种”,政府“免其赋役三年,每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④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⑤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徙山西民于彰德、卫辉、怀庆、康平、大名、东昌、开封,凡五百九十八户。”

⑥ 建文四年(公元1404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实北平各府州县。”

⑦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九月,“丁卯,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⑧ 永乐三年九月,“丁已,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⑨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迁往的地区,范围相当辽阔,面积十分广大。彰德府的辖境,包括现在的河南安阳市、鹤壁市、林州市、汤阴和河北涉县、磁县、临彰、武安等地。归德府的辖境,包括现今河南商丘市、商丘、虞城、夏邑、宁陵、柘城,及山东省曹县等地。东昌府的辖境,包括今山东省的聊城、冠县、高唐、茌平、莘县,和临清、平原、武城等县部分地区。当时的大名府,地跨今日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包括河北大名、河南南丰、清丰、濮阳、长垣及山东东明等县地。广平府,相当今河北鸡泽、永年、磁县、邯郸、曲周、武安、成安、肥乡、广平等县地。凤阳府就是现今安徽凤阳一带,辖境相当今天长、安定、霍丘以北地区。保安州即今张家口地区靠近北京的涿鹿、怀来、新保安一带。临清当年是个州,辖境包括今河北省丘县、馆陶县。太康即今河南太康一带。

这就告诉我们,当年山西的移民,不仅被迁送到了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而且还被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北。

九次移民与洪洞大槐树是什么关系呢?

据记载,元末明初从山西移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州何府,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城北五里的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就在广济寺里设移民登记站,对移民进行登记、编队,然后由官兵押送到各地去。当时的移民是强迫性的,再加上“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原因,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痛哭流涕,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押送的官兵挥鞭驱赶,一鞭一步,一步一鞭,人们才能走远。当看不见广济寺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只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高入云天的古槐。古槐枝繁叶茂,老鸹窝掛在树梢。秋风中,大槐树的枝叶上下摇动,好象是为离别的人们送行。于是,这棵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记在了所有移民们的心中。古槐——故乡,老鸹窝——故乡,从此在他们心中也就融成了一体。以后,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便传下来那两句民谣。这样,“大槐树”便成了各地移民们述说故乡的代名词。

至今,在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安徽,以至在一些海外侨民中,仍能听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洪洞县的老鸹窝”这两句民谣。许多人还千里迢迢到洪洞县大槐树处寻根认祖。

洛阳“百年羊汤”馆历经数百年的变迁,至今仍然红红火火的存在着、发展着,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明初大移民时,确实有一部分山西百姓移到了河南洛阳地区。

山西郭姓大户到洛阳后用羊汤济困救人,事虽小但意义大。

洛阳“百碗羊汤”店一代又一代的老板们,也许早就发现了由“百碗羊汤”的传奇经历而滋生出来的民族精神、文化之光,于是他们便把“百碗羊汤”的传奇故事,用一组泥塑展示在店外的走廊上。如今,那泥塑中的人物、场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济困救人的情景。

喝完羊汤,欣赏泥塑,回想历史,等于给南来北往的食客又送上了一份精神食粮。

  “百碗羊汤”店老板的这张文化牌,打得实在是好!

既然“百碗羊汤”的老板搞餐饮经营会打文化牌,在此我想给“百碗羊汤”提个文化味更浓的建议:

印一本《“百碗羊汤”与洪洞大槐树》的小册子,免费赠送给来“百碗羊汤”喝汤的食客,让更多的人了解明初山西大移民,并从小册子里面写到的移民地区、县市来确认自己的先祖。凡是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迁移来的,并愿意带领家人来“百碗羊汤”做回头客者,就请他们提供一段先祖当年移民时的辛酸事,然后“百碗羊汤”将这些移民后代发展为自己的会员,从此向他们提供优惠服务。

一年又一年,坚持做下去,“百碗羊汤”就可以收集到成千上万个明初移民的故事。把它再编成一本书,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百碗羊汤”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弘扬“百碗羊汤”扶贫济困,共度时艰的可贵精神。

作者简介:张崇发,1945年生,原北京军区《战友报》、宣传部专职新闻干部,转业后在《中国引进报》工作10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获得者,主任记者,国家一级编剧,资深旅游文化研究人员,从事新闻写作20年,从事旅游文化研究20年,出版《中华名胜古迹趣闻录》(上下册)、《中华名胜古迹传说》(上下册)、《董其武将军传奇人生》等书20多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洛阳   洪洞县   山西   洪洞   老鸹   移民   槐树   河北   河南   鲜活   北京   证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