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7年后,才明白阎肃86岁的遗孀,为何非要将亲生儿子告上法庭

前言:

何为真正的家族香火?遗产算什么,亲情才是无价之宝。

一个传奇音乐家的故事,道出了阐扬亲情的永恒主旋律。

我们从中看到,唯有相互理解,才是感天动地的亲情协奏曲。

一 家学渊源,音乐天赋

阎肃,1930年生于河北保定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阎XX是一名私塾教师,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负责。

虽不富裕,但他任劳任怨,只求学生们好好读书立身。


母亲李XX出身书画世家,对文学艺术了解颇深,手艺高超。

一家虽不富裕,却极注重教育。

少时家道中落,阎肃随父母四处奔波,好不容易上得起学,他就倍加努力。

面对生活的艰辛,阎肃学会了淡泊名利、坚持自我的品质。

父母一以贯之的治学精神,也成为阎肃日后创作的坚实后盾。

高中毕业后考入重庆大学中文系,阎肃终于有机会系统学习文学。


大学期间,他不仅课余时间课本思考,还主动加入校话剧社,积极投入编剧和导演工作。

话剧舞台成了他文学修养与舞台经验的摇篮。

台上台下的反复演练,使他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更为深入,对节奏语言的把控也更为娴熟。

这为他未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阎肃被文化部门选拔,加入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


他勤奋好学的品质很快被领导们看重,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文艺编导。

五年如一日的刻苦工作,使阎肃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日益浓厚。

他渴望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启迪大众心灵。

五年后,阎肃被调入空军文工团。

军营生活中,他经常深入战士群众,听他们讲述家乡故事和军旅生活。

阎肃还参加他们的训练生活,亲身感受军人的不易。


这成为他未来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这一时期,阎肃结合自身阅历,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作品和战斗歌曲,奠定了他在文艺界的地位。

戏言相遇,百般磨合

1950年,28岁的阎肃仍是个书生气的单身汉。

他全情投入创作,鲜有私生活。

文工团领导看他总埋头工作,主动给他介绍了一位女同志——李文辉。

李文辉是一名东北姑娘,长相秀气,性格活泼大方。


她喜爱文学艺术,平时通过书信与阎肃讨论创作。

两人一开始都是通过书信往来。

阎肃字里行间透着书卷气,温润如玉,李文辉看了直晕心。

她没想到背后是个外表平平的书生。

终于,她远道北京见了阎肃一面,没想到他长相平平,与书信中的形象差太远。


李文辉陷入迷茫,阎肃也紧张得说话结结巴巴。

领导开导她,阎肃事业有望,请她再观察。

一年间,李文辉多次和阎肃见面,发现他工作勤奋,为人诚恳热情,渐渐被他的真诚所打动。

一年后,李文辉确认阎肃为人可靠,遂嫁给了他。

婚后两人因工作关系聚少离多。


某年,阎肃终于请了长假回家,却整日将自己关在屋内创作。

李文辉时常把饭菜放在门口,又静静退去。

阎肃创作投入,甚至顾不上好好休息。

假期结束,他带出了轰动全国的作品。

李文辉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丈夫是为创作而牺牲夫妻相处时间。

她不仅没有埋怨,反而成为阎肃创作的坚强后盾。


她的理解与支持,使阎肃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创作。

婚后两人生有二子一女。

为了家人远离政治风波,阎肃带着一家迁居到了偏远小城。

条件艰苦,但阎肃与李文辉夫妻两人却从未怨言,只求家人平安。

他们悉心培养儿女读书,成为有用之材。

著作等身,家国情深

1986年,阎肃为热播剧《西游记》创作了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带出一股心归故乡的落寞与思乡之情,但是旋律中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与热爱生活的情怀。


这首歌很快就在各大媒体上热播,传唱度极高,无人不晓这首经典之作。

其悠扬的旋律与家国情怀的歌词给予了无数人精神慰藉,也成为当时代的流行经典。

一时间,阎肃声名鹊起,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创作大师。

但是这首歌的背后,是他对音乐创作的无限热情与投入。

每当灵感来临的时候,阎肃会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连饮食和睡眠都顾不上。

有时他甚至会在钢琴前弹奏一整夜,试图捕捉那暂时的灵感。

妻子李文辉深知丈夫创作的专注劲头,她不仅体贴地照料老人和孩子,更会悄悄地把饭菜放在阎肃的桌前,生怕打扰了他的创作。

李文辉不仅在生活上全力支持阎肃,她自己也颇有学识,两人常常就创作的题材和手法进行深入交流。

阎肃也非常信任和依赖妻子的意见。

可以说,没有李文辉这样贤内助式的支持,也就没有阎肃艺术成就今天的巅峰。

一转眼,阎肃功成名就,儿女也已独立成人。

除了创作,他最欢乐的就是与老伴乘车出游,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漫步江南小巷,品味乡村美食,是两人最惬意的消遣。

2000年,70岁的阎肃开始患上严重的病症。

虽然家人们都尽心照顾,还是无法改变他命不久矣的事实。

临终前,阎肃最牵挂的,还是他笔下的那些未完成的旋律......

家丑外扬,遗产争夺

阎肃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遗嘱,遗产被分为两份:一份给李文辉,一份给子女。

为了平稳过渡著作权,音乐协会要求家属在协议上签字。

李文辉和女儿很快签了字,但儿子阎宇却迟迟不肯。

阎宇是长子,性格比较强势,一直对父亲的遗嘱分配存有异议。

他觉得作为长子,自己理应得到更多遗产,父亲的决定太不公平了。

但想到父亲生前的嘱托,他也很为难,只能暗自窝闷,不肯签字。

86岁的李文辉看在眼里,她几次找阎宇沟通,希望他放下成见,早点签字,免得耽误事情。

但阎宇态度依旧强硬。

3年过去,李文辉无法忍受这僵局,为免古稀之年被困扰,最终还是忍痛决定提起诉讼,将亲生儿子告上法庭。

母子走上对簿公堂,舆论对阎宇的所作所为表示强烈谴责。

在公众压力下,他终于在法庭上认错,签下了名字。

母子双方最终庭外和解,这场闹剧才落幕。

李文辉也故意张扬此事,希望儿子引以为戒,不要再为遗产争风吃醋,祸从口出。

她始终认为,家人间最宝贵的,是相互谅解与相濡以沫的时光,而不只是金钱或物质。

晚景苍凉,警世教益

眼看这出母子反目的闹剧,我们不禁要深思:成功人生的背后,亲人间的真情,才是生命的升华。

当代社会,许多人注重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家庭精神世界的建设。

我们应该像阎肃夫妇那样,相濡以沫,小确幸。

作为子女,更要孝敬父母,让老人幸福安度晚年。

阎肃这一家人的故事也反映出传统的大家族观念正在逐步瓦解。

以前子孙们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集体荣誉。

如今则更看重个人利益,家庭成员间也缺乏交流理解,遗产分配易成争端。

我们应抓住时代机遇,重建家庭伦理,传承全家和谐。

让我们携手同心,修复裂痕,重建家的温暖,共同书写新的家风故事。

比起遗产金钱,我们更应珍视的是家人间那一份相互守望的真情。

只有这样,一个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会红红火火,传承发展、绵延不绝。

结语

阎肃一家的故事,撼动人心弦,教育后人。

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孝敬父母,互相理解;作为社会一员,我们更应当传承家国情怀。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的家国情怀。

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真善美,共创人类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遗孀   文工团   书信   母子   遗产   情怀   子女   家人   年后   儿子   父亲   故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