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苏企助力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实验完成!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这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

今天(8月29日),记者从苏州市工信局获悉,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也有苏州企业的助力。此次太空血管组织的芯片设计和制造,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主持完成。



人体器官芯片,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纳米加工等前沿技术的交叉集成,在体外构建的器官微生理系统,模拟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功能特征和复杂的器官间联系,用以预测人体对药物或外界不同刺激产生的反应。

而开展太空器官芯片的设计研究,发展有效的对抗防护措施,对保障长期飞行后航天员的健康和完成航天飞行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牵头,联合其他医疗企业院所,经过30多个月的攻坚,设计研发出了这款适用于太空的“器官芯片”。



今天,记者在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这枚“了不起”的芯片。

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人体器官芯片项目由顾忠泽教授领衔,于2021年11月11日转化成立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芯片的外观仅有U盘大小,包含由人体干细胞重构形成的迷你人体微缩心脏,可以收缩和舒张的迷你人体动脉血管,具有角质层、真皮层和黑色素的人体皮肤等器官组织。

太空器官芯片实验研究,到底有什么作用?


太空人体器官芯片在显微镜下


记者了解到,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用原代细胞构建具有功能性的人工血管,并将其安装至太空血管芯片中,进行微流体培养以确保血管的稳定性。

同时,结合影像学分析方法,对实时观察并采集到的血管形态变化进行分析。

针对失重引发的“立位耐力不良、运动能力降低、血管结构及功能重塑”等长期导致航天员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的问题,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了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细胞学机制,并测试了保护性药物对避免预期问题的有效性。


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人员操作中


“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人体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血管组织结构的功能性变化,寻找治疗人类在衰老过程中心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教授、艾玮得生物首席技术官陈早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筛选药物以及采取有效的对抗防护措施,对保障航天员在长期飞行中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加速增长爆发期、创新成果转化期,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3800家,规上产值达2188亿元。

心擎医疗产品介入式人工心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设备认定”,成为国内首个获此认定的介入式人工心脏;铸正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椎板减压机器人自主识切手术,将骨科机器人手术从定位辅助提升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水平……



苏州市工信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处长杨亚军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去年底,苏州还发布了12条政策,支持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苏州市工信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处长杨亚军表示,苏州还在市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中拿出1500万元专门用于生物医药专项贷款贴息奖励,将持续为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器官   太空   芯片   苏州市   航天员   苏州   助力   医疗器械   血管   人体   生物   国内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