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笔记「91」典籍里的“卫生之经”

前不久,友人想出一本关于卫生科普和健康传播的书,约请我写古代“卫生之经”章节,闲暇之余,跑湖南省图书馆、长沙市图书馆典籍室,翻阅了大量医药典籍,深感古人防病治病的经验与智慧穿越时空,很多科普理念至今对卫生健康生活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卫生保健活动就生生不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他们既无尖牙利爪,又非力大善走,经常处在毒蛇猛兽和种种致病因素的重重包围之中,还不断遭受恶劣自然条件和生活资料极端匮乏的困扰和折磨。

《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栽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煖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备而以群聚邪?”这里所说的“先有备而以群聚”指的是原始人类赖以战胜恶劣环境,得以生存繁衍的两件法宝。一件是“群聚”,依靠集体力量和智慧,同心协力;另一个是“先有备”。也就是靠早期学会预防灾害的本领,并时时做好对付灾难的准备。 人类正是在无数世代集体劳动、生活和自卫求存的过程中,经过千百万人实践考验,牺牲了无数生命换取来的种种经验、知识和技能,通过口授目及、继承积累,并不断加以修正充实、发展和提高,才使人类在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过程中,成为最后的优胜者。这里也包括了大量与原始医药卫生有关内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传播、普及和继承在内。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许多这类生动而丰富的记载,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食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陆贾.新语》:“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民知室居。”等等, 这些“教民”和“令民知”的古老传说,正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探索、传授种种生产生活、保命避害知识和技能的反映。不管当时发现和传播这些最简单的卫生知识和技能是多么地原始,甚至夹杂着大量无效的或宿命论的内容在内,但这种传播和积累的卫生资讯,必然会由比较原始简陋,向有效完善的境地发展。我国古代医学家和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很早就注意向患者、向人民传授医药卫生和防病养生的知识。他们从不同的目的或需要出发进行这项活动,促进了卫生新闻和科普的发展。

防患于未然。在卫生科普的各种社会职能中,最早出现也是最重要的是“防病避害”为预防医学服务。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尚书.说命上》:“惟事事乃有其备,有备无患。”;《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尚书》殷高宗武丁那句“有备无患”的名言,几千年来早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而《周易》所说的“豫防”则是“预防”这个词的最早出处。至于文献记载中最早认识到疾病可以预防,讲究卫生有利于健康长寿的是公元前7世纪政治家管仲所言,他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倡养生之道。如公元前4世纪哲学家庄子就说过:“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汉初摹绘的“熊经”、“猿呼”、“鹞背”、“鹤口”等44种健身姿态的《导引图》,无疑就是2000多年前传授“导引”、“五禽戏”等自我保健的科普图解。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在《庄子.太平御览》最早提出了“卫生”这个词:“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后人注释说:“谓卫护其生,全性命。”也就是说,2000多年前庄子说的“卫生之经”指的是有关防病保健的卫生知识。从此以后,医药专著渐多,有关防病于未然的记载也越来越具体。如《素问》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晋代葛洪《抱朴子》:“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宋朝邵雍在《厚生训纂》说:“爽口物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反为殃;与其病后能加药,孰若事先能自防。”以上引文中的“圣人”、“至人”是指能掌握防病治病规律的高明医生。数千年来,我国医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并论述了这些科学真理,成为我国传统医学主要指导思想之一,至今熠熠生辉。

医乃济世仁术。我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医德修养,认为人是最可贵的。如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即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教导。认为“救恤之惠,无先医术”。社会上也把医学看作是广生拯救,济世活人的“仁术”,甚至不少读书人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抱负。所以,古人历来提倡传播普及医药卫生知识,把传授验方与施医送药同样视为积德施惠的高尚行为。如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经说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喻于此。”他把自己编著的两部医书命名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对于那些秘守不传,趁危图利的小人,人们是十分鄙薄的。宋代名医闻耆年就斥道:“夫有方论而不传诸人者,宁不谓之不仁乎!”到后来,人们认识到,仅凭口头传播或送医送药,普及的效果有限。“植德施功,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方远裔者,莫过概述。”明代程嘉祥说得更好:“况济在一方者德小,济在天下者德大;济在一时者功有限,济在世世者功无穷。”因此,历代颇有一些帝王、官吏、医家、学者和僧人等利用碑刻、榜示、揭贴等来传播医药卫生知识。最典型的也是比较珍贵的现存最早传播医方的实证——河南洛阳龙门药方洞的北齐药方石刻和造像。共刊刻药方和治法约140种,治疗40种病症。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卫生科普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掌握自我保健知识防病治病。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规律——所谓之“道”或“知”是“保命全形”、健康长寿的根本。如《素问》:“知之则强。知,谓知七损八益,全形保命之道也,不知则老。”;《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我国古代医学家还观察到,人们的生活、环境、思想和精神状态以及饮食起居等等,与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提倡人们“知道”、“养生”:《素问》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灵枢经》也主张:“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用广拯疗,寿民强国。在古代,有不少的政治家和医学家,主张从寿民强国的目的出发,向百姓传播医学卫生防病信息,把增进人民健康水平当作增强国力、巩固政权的“政之急者”来抓。如《管子》:“教民樵室钻燧,坩灶泄井,所以寿民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在这里,管仲明确提出“教民”是为了寿民,也就是说,国家有责任向人民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教导人民改革居住、饮水、用火等生活及环境条件。这与我国当代“强化公共卫生”战略方针是一脉相承的。远在2000多年前,能这样的远见卓识,是十分可贵的。更为难得的是,管仲还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疫疠,此一害也,……”他把消除疫疠列为“善为国者”要除“五害”,明确是防治疾病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尽管当时限于历史条件,管仲没有具体说明怎样开展“除五害”的活动,不过他在另一处说道:“不明于化(教化、感化和潜移默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从这看来,管仲完全知道,离开了教化、感化等是达不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也从此以后,历代医家,也都把向人民传播医学知识,“用广拯疗,同跻寿域”当作著书立说的主要目的。如宋代的《素问补注》云:“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之于政,可以广生于无穷。……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身于寿域也。”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题跋的《简要济众》则说:“简要济众方凡五卷三册,镂板模印,以赐郡县,俾人得传录,用广拯疗,意欲锡以康宁之福,济之仁寿之域”。

禁巫兴医,斥媚神事鬼。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很早就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媚神事鬼,用巫医祈祷等愚昧无知的迷信活动治病。2500多年前的名医扁鹊便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的记载。因此,我国历代颇有一些开明的政治家和医学家,为推广医药治病,破除迷信旧俗向大众传授医药知识的活动。如《宋史》载“岭南风俗,病家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宋朝《圣惠选方》载“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作祟,而过医之门十才二三。……余治州之明年,议录旧所赐书(圣惠选方)酌其便于民用者,誊载于板,列牙门之左右。所以,道圣主无穷之泽,沦究于下,又晓人以依巫之谬,使归经常之道。亦刺史之要职也。”又,《宋史,周洪本传》“戎州俗,不知医者病,以祈祷巫祝为事。洪取古方书,刻石教之,禁为巫者。闫是人始用医药。”《宋史,刘彝本传》“刘彝字执中,福州人,……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业,俗遂变。”

医嘱教导,有疾早诊治。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典籍《灵枢经》明确指出:“夫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医生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思想情绪等方面,作必要的调整,这对疾病来说,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相害者,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更可贵的是《灵枢.师传篇》下面一段论述:“黄帝曰,……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所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古人不仅很早就注意到对患者进行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指导如同现在“健康处方”,要求在事先就了解需要、爱好,摸清对象的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以保证医生的嘱咐真正成为患者的行动。

当代提倡人们自我保健,要引导并帮助人们掌握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学会自己处理一些小伤小病等等。其实,古代医家也十分重视教导人们,有病早诊早治。如《史记.扁鹊仓公传》云:“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汉张仲景《伤寒论》:“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如今国家以人为本,提倡和谐社会,把有关公共卫生的民生话题,摆到了重要战略高度。古代中国,常借传播医药知识,为巩固统治阶级服务,史有记载。从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起,就明白提出,编著医书,也是为了“欲人知上恩也”,使能“上下和亲,德泽下流”,以获取“传万词而无时,悬百王而不朽”。如《灵枢经.师传篇》载:“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予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唐《新修本草》:“引纳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默首万民百姓,功侔造化,……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词而无时,悬百王而不朽。”唐《外台秘要》载“恭维主上盛德承统,深仁流化,颁此方论,惠及区宇。赞天地之生育,正万物之性命。使岁月无疵疠,人不夭横,熙熙然乐于圣造者也。”宋《简要济众》:“……穷达之民,莫或闻知,圣泽壅而不宣,吏之罪也。乃书以方板,揭之通会,不独流传民间痊疴愈疾,亦欲使人知上恩也。”

从以上的史料引文可以看出,我国历代确不少仁人志士,从不同的动机或目的出发,作了大量的传播医药、防病、养生,健体知识的科普活动。除了少数几个封建帝王曾经利用这些消患济世的举措来标榜仁政,缓和社会矛盾外,古代传播医药、养生知识的功业,几乎都是一些有识之士散在而自发的行动,数千年来,他们关心病人,不遗余力地向患者、病家传授仁术,交代用药方法,饮食禁忌和生活起居等注意事项,这在卫生科普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值得后人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当代卫生健康科普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汤江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宋史   管仲   教民   素问   卫生   目的   寒暑   典籍   医学   医药   笔记   知识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