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放下一个人,不是不在乎了,只是少了一种去点开的欲望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胜川中,不少文人墨客曾留下黄钟大吕似的文字,如苏轼游庐山,被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古绝句,其意境蕴藉,思致渺远。

北宋王溥也说过,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登山带给人最大的乐趣在于,不仅让人心情郎阔,更使人开阔眼界,洗濯心灵,多一份人生的沉淀与坚毅。

当我们静静地在山水中行走,定会被隐隐的山水之气熏染,久而久之,眼随景移,心随景动,胸襟和视野自然会高远、深邃许多。所以,山野,既是人心的庙宇,更是思想的旷野。

莺飞草长的五月,万物勃发,我与朋友一起来到位于湖南湘西的张家界旅游,在行程第三天,登临了天门山。

天门山是一座很特殊的山体。但从远处看,山的外表很一般,其树木、颜色、石峰似乎与其它山体并无二致。但是,当我们从山脚下乘坐空中索道缓缓向上爬升后,景致渐渐发生奇妙的变化,旦见怪异奇妙的石峰、石柱似有灵性一般,或绝壁雄鹰,或万卷诗书,鹤立苍穹,耸立在云雾缭绕之中。到达山顶后,一座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赫然映入眼帘。天门洞南北对穿,门高131米,宽57米,深60米,拔地依天,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令人叫绝。从山顶放眼望去,满山遍野古树参天,藤蔓缠绕,石笋、石芽举步皆是,处处如天成的盆景,被世人誉为世界最美的空中花园和天界仙境。

一座山,移步换景,千姿百态,所以在没登到山顶之前,你几乎无法定义或评价它的。

人在山中走,眼中便全是树,是石,是花。站在山顶再看,近山绚烂,远山如影。远山一叠一叠,黛青、深蓝、淡蓝......山色不同,一层层飘渺远去,视野像是广角镜似的,拉开了。

其实不是山变了,也不是山上的风景变了,山还是那座山,景还是那个景,只是你的角度、视线变了。我依稀记起了弘一法师所作清凉歌中的那首《山色》:“近看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

弘一法师还说:"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万法皆然。”

我们看到眼前的那片景象,并非只是远处的翠色是幻象,就是近处的青色,也是幻象。世间的事,大抵都是如此。仔细揣摩,仿佛的确如此。

山的颜色,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不同,是因为我们的目力有长短,并不是山色在变。

生活中,识人交往何不如此? 人与人的交往,因为距离的不同,关系的远近,都会影响到我们所认识的人与事。当你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客观真实的,而要想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靠近他,认识他,而不能雾里看花。

望远山,有时如望故人。

曾经亲密的朋友,多年后再见,总会明显地感到有落差,宛如这山望着那山,山与山之间,是岁月的沟壑,仿佛再也迈不过去。然而,沟壑又何尝不是幼象?走到那沟壑也,再看,或许有条路呢?行动是打破幻象最有效的办法。

一个曾经熟悉的人,逐渐远成飘渺的山影的过程,几乎不会给人痛感。最令人悲伤的,是这个人突然回到了你的生活中,而心,却让人不识。

其实,年岁越长愈发懂得,很多时候,最先淡漠的也许不是感情,而是彼此的“三观”和人品。有些人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终究抵不过时间和空间的洪流巨浪。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有些心注定捂不热,有些情,从相遇开始就注定着别离。

青年作家彭湃在《当我们的青春渐行渐远》一书中写过一段话:“我们匆忙赶路,却逃不掉孤独疲惫;我们豪情万丈,却藏不住遍体鳞伤;我们回头想念,朋友已各自走远。原以为青春的旅途是殊途同归,谁知道它名叫后会无期”。

真正放下一个人,不是不在乎了,只是少了一种去点开的欲望,不再关心他的头像是否亮起,不再关注他的内心是否悲喜,更不是不再记起,只是黙黙把这个人,这个名字,这份感情,都藏在心底的角落尘封起来。因为我们都要把当下的生活过好,有些人遇见就够了,余生,就算了。不联系,不打扰,一别两宽,愿君安好。

人的一生,看似会遇见无数朋友,能留在身边的却廖廖可数。所以,要做好随时失去的准备,这样,才不会在失去的时候过分难过。

愿你余生遇良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天门   目力   山色   人心   山体   沟壑   幻象   余生   山顶   山水   不在乎   欲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