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岁到75岁都很爱!上海爆火“沉浸式”项目背后,有哪些“科技与狠活”?

今年,上海的沉浸式体验又升级了。通过将VR、AR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空间的紧密结合,“全感沉浸”打破了人们对文娱消费的固有想象。

记者探访了颇具代表性的两个项目,发现其中不仅包含了开发者们敏锐的创新意识,更浸润着全球科技融合发展的底色。

而更值得我们探究的是——这趟体验“升级”之旅为何优先落地上海?未来,它还将开启哪些可能?

触手可及的“虚拟世界”

“情况紧急,敌人追过来了!”随着耳边的一声惊呼,原本正观看花魁凌空起舞的人群迅速俯身,快步穿过木质长廊,目之所至,敌人的暗箭在头顶嗖嗖乱射,箭镞飞过时急促的冷风不时掠过。

慌乱中,“白鹤大侠”将手搭到了记者的肩膀上,她说:“明月,快让我扶着你一下。”

尽管戴着头显,但透过衣物,记者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大侠”些许颤抖的手正紧紧捏住自己的肩膀,直到眼前出现一辆华丽的木质马车,她的手才缓缓松开。

这一刻,虚拟情境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变得切实可感。

类似的“沉浸感”,在奇境穿越X-META与爱奇艺联合打造的《风起洛阳·全感VR》(以下简称《风起洛阳》)中屡见不鲜。

当人们乘船进入1300年前的洛阳城时,惊险的水道蜿蜒曲折,伴随每一次的横冲直撞,水汽会从不同的方向喷溅;在牡丹楼欣赏花魁跳舞的时候,花魁的红色绫罗飘逸灵动,让人感觉到柔纱拂面时的香气;而追寻敌人时,狭窄的岩壁则让人不敢踏足,岩壁下翻腾的滚滚岩浆向上冒着热气,连通往悬梯的吊桥都摇摇晃晃⋯⋯

虚拟世界的场景与真实的体感相互印证,不仅令整个虚拟世界变得真切,人们身处其中,也油然而生对新身份的认同。

从游戏场景中离开,摘下头显,游戏前的陌生队友成了彼此熟悉的亲密战友,对于各人在游戏中的代号都了然于心。

这样一场“奇遇”就发生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幢大厦内,总面积不过数百平方米。

“看表演时伸手就能扶住木质围栏、马车扶手,还能摸到凹凸不平的崖壁!”

“我们都戴着头显,但队友不仅能在游戏里找到我,还能在现实中精准地触碰到我!”

对体验者而言,“沉浸感”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它不再只是一个游戏,而成了一次真实的经历。”鲁遥告诉记者,当她能感受到、触摸到虚拟画面中的物体时,真的会感到惊讶或者害怕。

对于产品开发者而言,支撑这些细节的则全是“科技与狠活”。

其中,定位追踪技术是VR线下体验的关键。定位追踪的精确度越高,视觉呈现与体感的误差越小,真实感也就越强。

为了达成更好的沉浸体验,《风起洛阳》的定位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同一场景的信息量越丰富,需要的技术配合就越多。

以过悬崖的场景为例,短短几分钟的内容场景,需要观众感受到崖壁的陡峭、崖边的狭窄不平、崖底的滚滚岩浆、连通外界道路的摇晃等。

这需要利用小空间定位技术、画面渲染技术、热能传导技术、动态模拟技术、声控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另外,特定的内容场景还需要配合特定的触发装置。例如,在花魁表演时,布景下方会安装特殊设备,以便根据剧情需要散发气味。

将多项智能数字技术组合起来,这听起来很容易。

但事实上,如何将科技硬件与VR内容进行适配,并集成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是一门大学问。

这也是《风起洛阳》从立项到落地,历时近3年的原因。

画面内容与智能中控、全息地图、动态捕捉、传感装置等技术设备的配合需要进行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

我们需求端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也倒逼着智能设备生产者进行调整和升级。而硬件的优化又进一步赋能体验升级,形成一个数字产业的正循环。”奇境穿越X-META董事长胡世辉告诉记者。

这也是奇境穿越X-META将首家门店落地上海的原因,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需要多元的技术供应,而上海给了他们集成跨国技术的优越条件。

目前,奇境穿越X-META头显使用的是Meta的Quest2型设备,空间定位依托于一家俄罗斯科技企业,而其他配套的智能数字硬件则主要来自中国。“在上海,我们能找到全球的优秀技术供应商。”胡世辉说。

“沉浸感”的方法论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只有将人的所有感官同步调动起来,才能真沉浸。只有真沉浸,才能真正抵达人们的心智与情感。

那么,有技术就够了吗?

位于西岸凤巢的《三体·引力之外》或许可以给出一部分答案。

当特意从沈阳来到上海的《三体》粉丝路易看到由演员饰演的首席宇航工程师站在数字曲面屏前,通过手掌远程控制屏幕内容,指挥屏幕做出相应指令时,她对这次体验的期待值拉到了最高。

在《三体·引力之外》的体验空间中,精准定位与动态捕捉技术几乎无处不在,让人真正感到置身未来。

以星际能源采集的交互体验为例,登上“万有引力”号恒星战舰的舰员们可以通过扫描NFC手环识别电子身份,在巨大的曲面屏前方挥舞双臂,以此控制飞船的前进方向和能源的采集方向。

行进在不同故事线上的舰员还可以通过AR技术,触碰水滴气泡,聆听末日战役中陨落战舰前辈的留言。

“沉浸的基础是识别,只有识别出不同的身份,并跟踪处理不同身份的不同信息,才能让玩家更好地进入角色。”《三体·引力之外》的项目负责人杨天铭告诉记者。

事实上,整个《三体·引力之外》沉浸式空间的打造,都是基于商汤科技长期的技术积累。

而服务于剧情的精准定位与动态捕捉技术背后的支撑是算法。通过技术人员不断迭代的算法和自主研制的智能模型,这个沉浸式体验才能得以运转和升级

不过,技术场景的搭建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之间,依然存在缝隙。

例如,太空战舰的场景设计需要用灯带来打造科技氛围,但在昏暗的灯光下,摄像头的动态捕捉会受到影响。

在整个沉浸式项目的搭建过程中,类似的小问题始终存在。

人的参与,成为填补这些缝隙的关键。

一方面,演员们可以调整自己站立的姿势和位置,布景人员可以适当增加台面亮度;另一方面,这个短板也由运营人员反馈给后台的技术人员,为下一代技术的进步与更迭积累经验。

可以说,“沉浸感”在科技加持的同时,依然需要依托人。

“90后”的金融从业者贝儿连刷了4遍《三体·引力之外》,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三体场景的还原和演员的动情表演。

杨天铭告诉记者,《三体·引力之外》的全体演员都是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招募的,这让演出的质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而他们的表演也让空间中的技术看起来更动人、更真实。

《风起洛阳》也遵循相同的逻辑。

奇境穿越X-META机遇星球店店长朱铖伟告诉记者,从今年3月正式面向大众营业以来,《风起洛阳》一天最多能排20场,几乎场场满员。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也非常多元,除年轻消费者外,40岁以上的人群也占到15%—20%。

“消费者不仅接受度很高,还很乐于分享。一家三代一起来的情况很普遍。”朱铖伟曾是一家密室逃脱的负责人,他认为,比起剧本杀和密室逃脱,沉浸式全感项目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我们门店接待的消费者最小是6岁,最大的超过75岁”。

肖雅文 摄

要让绝大多数人“沉浸”其中,就需要有“人”来保证体验内容有足够的亲和力和新鲜感。

因此,《风起洛阳》的故事线必须在开头就由演员们清晰完整、简明易懂地告诉给大家。而到了大胆新奇的具体故事场景时,演员们又必须适当进行引导,鼓励参与者们感受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场景和景观带来的体验。

在运营人员的不断调试下,《风起洛阳》在前期演绎部分布置了代号抽签和沙盘推演,以便于消费者更好地进入故事背景。借助角色伪装身份,完成“穿戴装备”的步骤,实现全程不出戏的流程把控。

可以说,科技之外,高质量的演职人员、成熟的体验空间运营人员、产品流程管理人员⋯⋯正是这些人将科技体验与实景演绎紧密结合,虚拟内容的“沉浸感”才更上一层楼。

让“元宇宙”落地

2022年9月,国务院科技名词审定处将“元宇宙”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此时,距离《风起洛阳》和《三体·引力之外》的内测还有5个月。

但一场双向奔赴似乎从这一刻开始。

2023年6月,上海首批文旅元宇宙创新示范项目出炉,001号项目批给了《风起洛阳》。《三体·引力之外》也成为《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关注对象之一。

“我们等了很久,终于等到《风起洛阳》这个能将技术、内容、场景、商业逻辑全都走通的产品。”上海市文旅局科技处处长张毅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智能数字技术,但这些技术产品都相对单一,缺少一个整合利用的具体场景,也难以打开市场,而主打沉浸式体验的数字文旅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口。

目前来看,在市场的检验下,这个切入口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胡世辉告诉记者,通过流程优化,目前搭建一个快闪型全感VR展示项目的时间可缩短至一周,这不仅意味着规模化输出成为可能,也为个性化定制腾出了空间。

未来,无论是主打新奇体验的“都市版”,偏重在地融合的“景区版”,还是将“迪士尼”开到家门口的“县城版”都将成为可能。

这背后不只是科技,更是拉动智能消费与生产的巨大产业链条。

在VR内容的制作方面,流程也在逐步优化。此前,据爱奇艺副总裁张航透露,爱奇艺旗下VR内容团队裂境工作室团队目前正根据不同IP体量探索更多样的设计方向,包括增加活动空间和互动部分的比重等。未来,还将生产更轻便、可复制性更强的“文旅版”产品。

据了解,泰国、美国、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多国的投资者都对《风起洛阳》及后续产品表达了极大的关注。而随着中国沉浸式VR项目的出海,关于中华文明的多元叙事也将潜移默化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当成百上千个以虚拟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沉浸式空间建成后,一张更真实、更可感的虚拟数字网络将在世界范围铺开。一旦这个数字网络的平台向外开放,内容的供给也将变得更加丰富。

不过,以沉浸式体验为代表的数字文旅始终是个系统性工程。

例如,目前影响体验感最显著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画面容易导致部分人眩晕;另一个就是VR头显偏重,长时间佩戴后会感觉累。事实上,当画面达到8K分辨率时,人的眼睛会更加舒适;而头显过重的原因则在于芯片的存储和运算能力以及空间内的带宽不够。

这两者都关系到更大范围的数字基建和更深层的科技创新。

体验结束后出口处的IP形象立牌 肖雅文 摄

在体验完《风起洛阳》后,“95后”苏晴特意找到NPC角色“百里二郎”的立牌合影,“他的声音非常好听,高马尾造型也十分帅气,还开着木鸢来救我们!如果未来能有个性化的互动,和他聊聊天、拍拍照就更好了”。

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她的想象会变成现实。

专家把脉

数字文旅,唤醒“沉浸城市”的想象力

城市周刊:目前中国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整体面貌如何?发展它的意义在哪儿?

卜希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今年,中国文旅正全方位破圈、延展与融合,也逐渐形成对各行各业的赋能、转化与焕新。

其中,沉浸式体验已经覆盖了12大细分产业、35类业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沉浸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这些活态的、沉浸化的生活体验正是城市新“烟火气”的最佳诠释。

沉浸式文旅通过空间和场景的重构,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更加深度的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也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场景。

另外,作为时代发展的风向标,沉浸式文旅也正在形成对各行各业的赋能、转化与焕新,不断拓展新的文旅业态、场景与消费,在文化传承、业态焕新、跨界整合、城乡赋能、活态更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城市周刊:如何看待现在沉浸式文旅项目遍地开花的现状?

卜希霆:“万物皆可沉浸”并非只是一句口号。沉浸式体验的火热是注意力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显现与历史必然。

但发展沉浸式文旅不能“一哄而起,一哄而上”。若只一味“炫技”,过度迷恋于“光影变幻”,忽略内容挖掘,缺少文化与故事沉浸,势必导致行业无效内卷,从而无法行稳致远。

我们应该警惕单一化、网红化、打卡式的文旅场景,鼓励沉浸式文旅内容生产的多元供给,深度挖掘与开发具有可持续文化旅游价值的消费内容,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另外,并非所有文旅项目都具备开展沉浸式体验的条件,因此不应盲目跟风。

城市周刊:在VR、AR、AI等前沿技术与“沉浸式体验”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卜希霆: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发展沉浸式体验。在利好政策指引下,各类文旅目的地要积极联动行业与市场,主动拥抱新兴技术、新兴业态,通过跨界整合,融合媒介传播、多元艺术表达、沉浸文旅演艺共益共创,搭建沉浸式文旅发展共同体平台。

在沉浸式文旅的发展中,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对于沉浸式文旅空间效能评估的重要维度之一。

具体而言:首先是智慧性,要重点关注科学技术对文旅行业的智慧化助力作用,即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实现对文旅产品的深度介入与互动体验。

其次是创新性,“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要具有创新示范性,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智慧旅游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尤其要强调在文化领域的“自主创新”与原创引领价值。

再者是协同性,新技术与其他行业协同发展,能够充分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将使文旅消费形成一个不断革新、不断进化、与时俱进的,具有发展性的可持续系统。

今天,我们正在用“沉浸城市”来唤醒并重新定义城市,用文化吸引力重新激活城市里被虚拟经济冲击的实体经济,用新业态实现传统历史空间的时代转换,用文商旅数实融合燃点Z世代的众创力与参与感,让城市恢复活力与光彩,让传统文旅场景从沉睡中苏醒。

栏目主编:龚丹韵

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肖雅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奇境   项目   洛阳   科技   引力   上海   场景   数字   内容   技术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