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躲避战乱,几百个汉人“藏”在云南山洞300多年,已经繁衍9代人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静枫听史

编辑|静枫听史

«——【·前言·】——»

早在2001年,云南的一个山洞峰岩洞曾被评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为什么一个山洞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看完下面这些,你就明白了。

这个洞还被评为“天下第一奇村”,既然说到村子,就不得不提到里面的村民了。

这些村民的居住环境让人震惊,大家共用一片瓦,同进一道门。

村子就在这个小小的山洞里,洞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

也有人说,这样的惬意和‘怡然自得’,像极了现代版的桃花源记。

这些人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山洞里生活呢?

现代世外桃源

在云南地区有一个被称作是“天下第一奇村”的地方——岩峰洞村,据当地村民讲他们祖祖辈辈生活都在这里,而且这一住就是300多年。

300多年前正是明末清初时期,也就是说这些村民们的祖先就是这个时候搬迁到此处的。

明末清初时期,不少汉人因为不甘心被满清统治,所以当清军的铁骑踏进嘉峪关后他们便追随着明朝永历皇帝逃亡到南方。

在这些南迁的家族中,有一支来自江西的李姓家族。他们一路从江西老家逃亡到如今的云南省文山地区。

因为文山距离缅甸非常近,如果李家人再继续南迁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去到缅甸,为了不离开故土所以李家人决定不再南迁。

但是又担心被清军发现被削头断发,所以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暂时躲在附近的崇山峻岭中,等到外面的形势明朗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于是族里的年轻男子便开始在崇山峻岭中寻找栖息之地,他们找到半山腰的一个溶洞作为落脚点并且还给这个溶洞取了 一个名字——“峰岩洞”。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有几个因素,第一是他们发现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的痕迹,而据附近的村民表示这个溶洞早在宋朝时就做过临时的伤兵收容所。

不仅如此据说永历皇帝南逃时也有一些南明的士兵在这里躲避清军追捕,并且他们还在这里搭建了一些茅舍。

第二个因素是这个溶洞天然的地理优势。溶洞面积非常大也方便人群和牲口进出。

因为溶洞内空间宽敞通风流畅,因此也营造了冬暖夏凉的环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再加上溶洞的四周有大量的天然钟乳石等环布,溶洞也因此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有现成的茅舍再加上地理位置、环境适宜,所以一路奔波的李家人最后决定就在这里落脚了。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一落脚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了。

虽然一大家人有了落脚的地方,但是外面事态严峻他们也不敢放松警惕。

没过多久又有一批人闯进了溶洞,李家人刚放松没几天的神经又紧绷起来。

通过盘问得知这群人是河南何氏他们也是为了躲避清军一路逃亡到此的,何氏一族人恳求李家人能够收留他们。

并且表示如果李家人愿意收留他们,他们愿意和李家人接亲两家人变一家人。

在那个战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同样是为了躲避战乱的两家人惺惺相惜,于是李家人便同意何家一行人留在了溶洞里。

山洞里的其乐融融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周、徐、唐、任四家人也因为躲避战乱陆续逃到溶洞这里想要在这里定居。

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早年前士兵留下的屋舍根本就不够住,考虑到男女有别等因素,最后几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动手修房子。

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几家人在之后的生活中能和谐共处他们还推选了一名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村长”一职。

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村里的年轻男子便承担起了修建房子的工作,他们会在山林里砍伐树木来作为房梁,也会几人合力搬起一块一块的巨石做用糯米石灰做粘合剂筑起高墙。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建后,几家人的房子就修好了,整整齐齐地坐落在半山腰的溶洞里。

虽然解决了住宿的问题,但是这么多人的饮食又成了新问题。

虽然大家的包袱里带有一些干粮,但是很快也吃完了。

于是有人就提议去山上摘野果,虽然暂时有野果充饥但是这些野果总会有吃完的一天,没了野果又该怎么办呢?

几家人商量过后决定每家派出一名男子外出去找村里的村民购买一些粮食和蔬菜种子。

虽然这个决定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为了这么多人不被饿死也只能拼一拼了。

好在一切完成的都非常顺利,外出购买粮食的人还带回来了一些鸡蛋甚至还有两头猪仔!

住房和饮食的问题解决后,村长又组织村里的老人在家里编制一些竹制品比如背篓、簸箕等。

此外村里的女人们也承担起织布做衣服的工作,对于村里那些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村长还会让村里读过书的男子当老师教授他们学识。

就这样,这六家人在这个溶洞里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也慢慢地脱离社会,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样的生活正和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有几分相似,所以岩峰洞村也成了当代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重见天日

在岩洞中居住的这六家人彼此通婚因此溶洞里也不断有新生命的出生,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这些躲避战乱的汉人繁衍到了第9代。

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了这个村子。

有时他们路过这里时,峰岩洞的村民还会热情招呼他们进来坐一坐。

也是到那时人们才知道,“世外桃源”都是书里写的,在现实里,峰岩洞村民的生活只有两个词可以形容——落后和贫瘠。

在那里,他们饮水都成问题,也通不了电,更别说一些基本的娱乐生活了。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动员他们外迁,但是对于这些村民来说这个溶洞就是自己的根,他们不愿搬离这个时代生活的地方。

再加上这个村子里只有300多人,大家都是亲戚邻居平时不管是种菜还是打猎都是在一起的,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如果他们外迁了,首先是这些村民们不一定能全住在一起,其次是溶洞外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未知和恐惧。

所以不管当地政府做出怎样的努力,这些村民还是不愿离离开。

事实上这次的外迁除了村民方面遇到的困难外,当地政府还面临了一个更大的困难,那就是交通运输问题。

溶洞通往外界的唯一条道路是一条背靠峭壁的羊肠小道,3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是因为躲避战乱才在此定居。

他们为了逃命随身携带的行李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包袱而已,所以即便这条道路很窄,但是他们还是可以勉强通过。

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后人在这里安家除了修有房屋外,他们还种了蔬菜养了牛、猪等家禽。

如果真的要离开这个世代生活的地方,这些家禽是万万不可能丢掉的尤其是在那个人人都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村民们更不可能丢下这些家禽。

村民们也告诉当地政府,如果真的要自己和大家搬走那么他们养的猪、牛、鸡、鸭等家禽都要带走才行!

可是想要在悬崖峭壁上重新开凿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以及大型的工程设备才行。

但是以当时的财力和道路修建技术并不完善,想要重新开凿一条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虽然说当下无法将这些村民外迁出来,但是为了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相关部门会将村民们自制的一些竹制品拿出去和外界交换物品。

对于那些该上学读书的孩子,政府部门决定这些孩子先在村里上一、二年级等孩子大一点了再送去镇上的学校里读书。

帮助村民外迁

到了1999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岩峰洞村村民完成外迁的事情,云南省政府更是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南屏镇政府拨款15万元用来修路帮助村民搬迁,省政府也会针对岩峰洞村的每一户发放一万元的外迁补助。

在经过了长达四个月的施工后,一条简易的公路将岩峰洞村和国道连通起来,有了路了,村民们搬迁也更方便了。

然而就在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里的老人不愿意离开溶洞,他们表示自己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里是不会离开的,有的甚至扬言让他搬走自己就会自杀!

面对老人的不理解和威胁,相关人员并没有就此气馁他们带着礼物来看望老人并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告诉他们搬到新村子后大家的生活也更加方便,晚上照明又电灯用水也有自来水。

而且对于那些年轻人和孩子来说,他们多了就业和受教育的机会。

不仅如此,政府还承诺他们搬走后会保护好这个村落遗址。

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多次劝说下,村里的老人也同意了搬迁一事,村里的年轻小伙儿也主动加入到修建新村住宅的工程中来,最后在众人的努力下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修好了。

2001年9月,岩峰洞村的村民们收拾好行囊带着家人和牲口坐上了货车来到了新家。

村民们看到如此宽敞明亮的住宅也非常地高兴,赶紧将行李放进新家。

结语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看到他描写的场景,对这个“桃花源”可谓是充满了期待。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村子。

只是书上描绘的美好生活与现实简直大相径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是不行的。

但这些村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想必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对此,你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战乱   野果   岩洞   溶洞   汉人   云南   家禽   山洞   世外桃源   村子   村里   村民   家人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