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下)

接上期

乔杰院士(2017年当选)

乔杰,1964年1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安达市,生殖医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作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乔杰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研究成果连续入选2014、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Cell、Nature和PNAS等期刊发表SCI文章156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卢秉恒院士(2005年当选)

卢秉恒,1945年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主任,2018年1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卢秉恒院士在微纳制造方面在国内首倡纳米压印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领域重大计划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在个性化匹配人工骨及生物活性人工骨的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并进入临床实验。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攻关、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作为第一获奖人,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第四获奖人,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蒋氏基金会科技成就奖。

李家彪院士(2015年当选)

李家彪,1961年4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海洋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从2019年1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是中国边缘海两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系统开展中国边缘海地质研究,发展完善动力学演化理论知识;(2)实现海底科学与海洋法学的交叉研究,创建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理论体系;(3)推动我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的跨越发展,实现国际海底硫化物找矿重大突破;(4)促进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完善我国海洋调查的技术标准体系。

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省部级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主要包括:(1)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中国大陆架划界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2014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3)我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调查******研究,2009年海洋创新成果奖特等奖;(4)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2011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找矿与评价研究,2012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GB/T 12763—2007 海洋调查规范,201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兼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海洋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曾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2013-2015)联合主席,现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2014-2019)主席。


王俊院士(2019年当选)

王俊,1963年11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胸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北京市海淀医院胸外科主任。

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从事胸部微创手术和肺癌治疗的相关研究。1997年荣获国际胸心外科学界最高青年奖Graham Fellowship(每年全世界仅一人),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麻省总医院,梅奥医学中心等单位学习工作。成功开展了中国第一例胸腔镜手术,开创了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长期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连续二十多年举办全国胸腔镜手术学习班,培养了中国早期80%以上的胸腔镜医生,主持制订了胸腔镜手术国家规范,引领中国胸外科完成了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的转型升级。创建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技术体系,发明了被《柳叶刀 肿瘤》杂志命名的肺癌手术“王氏技术”,解决了中国肺癌手术的独特难题,推动了肺癌微创手术在全国普及。针对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写入多项国际指南,使我国肺癌的早诊早治水平位居国际前列。

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2016年获北京市师德先锋,2017年获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奖,2018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兼任国家卫健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及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等。

董尔丹院士(2019年当选)

董尔丹,1959年3月生,河北唐山人,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家,医学科技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长、主任、康复大学(筹)领导小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和医学研究创新体系构建和战略规划实施等科技工程管理研究,9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奖励或表彰。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血管生物学》(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一等奖)。

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任《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副主编,《Chinese Medical Journal》副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等;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会侯任主任委员,首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 (ISHR) 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会学术交流专门委员会委员等。

余少华院士(2015年当选)

余少华,男,1962年生,汉族,湖北武汉人。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2019年12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光纤通信与网络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和863等十余国家项目,均实现成果转化和大量应用,是我国电信传输网SDH(同步数字体系)与互联网(含以太网)两网融合的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以太网与SDH网融合传送的LAPS(链路接入规程-SDH)系统设备和城域网MSR(多业务环)系统设备,均实现产业化。对SDH传输网的互联网化、利用已覆盖全球的SDH网解决互联网的覆盖和提速问题、城域分组环网传送多种业务等国际热点问题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06—2018年作为集团总工从技术上推动集团光通信系统、光电器件和光纤光缆年销售额从20亿元增至420亿元,光通信产品出口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推动两百多条国家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缆干线工程的建立。2008年起任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6年起任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2010—2014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相关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06篇,申请发明专利98件。提出并主导制定3项国际标准,与同事共同提出并参与制定6项国际标准。

作为单一发明人的专利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2项、全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湖北省最高科技奖(2006)和全国劳模称号(2005)。

现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2016-)、光通信委员会主任(201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201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信息与通信工程)成员(202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20-)、国家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专家(2019-)、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2018-),中国通信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曾任国际电联ITU-T光与接入网研究组(SG15)副主席(2005-2012),ITU-T SG7、SG17 IP专题报告人(1998-2003)。

吴汉明院士(2019年当选)

吴汉明,1952年6月出生,微电子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副总裁,灿芯创智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湖北大学微电子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2020年4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领域的研究。曾主持、参与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0.13微米至14纳米七代芯片工艺研发。发表学术论文105篇(47篇SCI,500多次引用),授权发明专利67项(国际专利20项),部分研究成果被世界著名大学公开出版的教科书采用。

目前在国家01/02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吴汉明正领导芯创智(北京)微电子有限公司,联合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国内IP设计企业、代工企业、封测企业等产业服务资源,开展高端通用集成电路设计IP的研发、代理和销售推广。致力于开发、建设与运营一个完整的国产集成电路设计IP公共服务平台。

曾五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含三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13年当选为首届“北京学者”。

邓铭江院士(2017年当选)

邓铭江,男,汉族,1960年6月18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湖南耒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干旱区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从2020年7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邓铭江结合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针对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他将“理论研究、治水实践、工程建设”贯穿一体,科学系统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破解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失衡、用水结构失调、跨界河流失控、供需矛盾激烈等诸多难题,创立干旱区“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循环调控理论技术体系;攻克沙漠、严寒、高震、长距离等不良环境地质条件和内陆河流域生态脆弱、环境受损严重等诸多难题,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建立了区域、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循环调控工程技术保障体系;突破跨境信息采集、资源评价、需水预测、影响评估、利益协调等诸多技术壁垒,系统研究百年尺度全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规律,为跨界河流开发和维权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新疆水利发展、加快跨界河流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6项主要奖励成果;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2004年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2010年当选新疆五十年十大优秀科技人物。

现兼任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新疆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

陈祥宝院士(2011年当选)

陈祥宝,男,1956年4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江苏常熟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4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科技委主任,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软材料中心主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10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复合材料研究,研制了耐高温高韧性复合材料、低温固化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吸波一体化复合材料,发展了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模拟优化和自动铺放技术,提升了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和制造技术水平,并在先进歼击机、运输机和无人机等研制中得到大量应用,有力的支撑了国内航空装备的发展。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80项;出版著(译)作1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目前兼任军委装备发展部(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军委科技委基础领域专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材料及热工艺中心副理事长。

孙家广院士(1999年当选)

孙家广,男,1946年1月生,汉族,江苏省镇江人。1970年3月清华大学自控系本科毕业。1973年7月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以及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等,现为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从2020年11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双聘院士。

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和开发,负责研制了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二维CAD系统、三维产品造型核心平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等大型软件,并在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应用,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化能力做出了贡献。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8年二等奖、1990年和1995年三等奖等,获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15项;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9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姜保国院士(2021年当选)

姜保国,男,1961年4月生,汉族,中共党员,辽宁省丹东市人。1979年-1987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解剖学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于1990年-1992年作为中国首批中日联合培养博士赴日本新泻大学留学。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骨科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骨科学系主任。姜保国于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

长期从事创伤外科临床救治,致力于降低创伤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学术研究,是我国临床多发伤救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疗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张改平院士(2009年当选)

张改平,男 ,汉族,1960年12月26日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免疫学和免疫膜层析快速检测技术专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 ,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动物病毒致病机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监测技术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率先建立了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系统开展了动物免疫球蛋白Fc受体研究,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人类自身免疫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开展了动物病毒的免疫识别研究,建立了动物病毒免疫组学研究平台,绘制了主要动物病毒蛋白的B细胞识别图谱。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获专利57项;发表研究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受美国Humana出版集团邀请为Biosensors and Biodetection一书撰写了Immunochromatographic Lateral Flow Strip Tests,这是该技术首次被正式列入科研和教学工具书。

现任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转基因安全委员会成员,动物疫病防控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召集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北京大学   中国   汉族   胸外科   院士   主任   简介   专家   国家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