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不吃猪肉,满族不吃狗肉,那汉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却淡忘了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泰西太腻

编辑 |泰西太腻

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而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忌口习俗,比如众所周知的是,回族不吃猪肉、满族不吃狗肉、藏族不吃鱼肉......

不过也有不少人好奇,汉族作为我国最大的民族,是否也有一些特殊的饮食忌口,其实,汉族还真的有,不过如今很多人已经淡忘了。

回族不吃猪肉的来源

回族不食猪肉的习俗源远流长,至于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最大的原因就是,回族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就明确的指出了猪肉为不洁之物,教徒应当避免食用。

作为虔诚的穆斯林,回族人自然也会遵循圣训的指引,谨遵不食猪肉的戒律,因为这不仅是对信仰的坚守,也是维护自身精神洁净的需要。

回族人严格遵守着《古兰经》的教导,是因为他们深信这是真主通过先知穆罕默德传达的神圣指引,在回族人看来,吃猪肉等同于玷污灵魂,违背了真主的旨意。

并且,每逢到开斋节等重要节日,伊玛目都会在清真寺里提醒大家不要吃猪肉的重要性,许多德尔回族家庭甚至都不允许在家里提猪字,以示他们对信仰的尊重。

除此之外,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也是会影响饮食文化的形成,绝大多数的回族人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那里的气候干燥并且还贫瘠,这样的条件是不适合养殖猪的。

相比之下,羊和骆驼则更适应当地条件,因此,它们便成为了回族人的主要饲养动物,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以羊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也逐渐的深深根植,这也是回族不吃猪肉的原因之一。

而且也有回族人很多生活在新疆等地区,那里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养殖猪需要大量饲料和水资源,而当地条件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但是牛羊等草食动物却能适应荒漠环境,因此就成为了主要的肉食来源,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以羊肉为主的饮食文化也是自然形成。

最后还有民间传说也是回族不食猪肉提供了感性的解释,相传,回族先民曾在荒芜旷野受困,正当他们绝望的时候,是猪群的出现解救了他们,于是,先民为了报恩,便立誓永不食用猪肉。

这一传说代代相传,也是成为回族人禁忌猪肉的民间缘由,回族不食猪肉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这既是对信仰的坚持,也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满族不吃狗肉的来源

其实,满族最开始也是吃狗肉的,满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其发展历史的早期阶段,也是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会食用各种的畜肉。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在金朝时期,女真族会食用猪、羊、鸡、鹿、兔、狼、麂、獐等多种动物肉类,而狗肉也包括在内,在一些祭祀活动中,女真人会宰杀白狗,将狗头高高悬挂,意义是在与神明沟通。

此外,一些贫困的女真人在冬天也会穿戴狗皮制作的衣服鞋帽,可见在那个时期,狗并不是具有特殊地位的。

后来满族不吃狗肉的习俗形成,有几种主要的说法,一个是“义犬救主”的故事,传说,年轻的努尔哈赤在败仗后被困,在被困时,是一条小黄狗舍身救了他,因此,努尔哈赤便开始下令满族人不许再吃狗肉,但这一传说缺乏文献记载支持。

二是有人认为狗是满族的图腾,不能被食用,但是早期满族祖先确实会吃狗肉,因此与图腾说不符,最后则是很多人认为这与皇太极颁布的禁止城内养狗的禁狗令有关。

在城市化进程中,狗被视为卫生问题和不安定因素,而狩猎也变得不必要了,狗的作用转变为政治礼物,在禁令影响下,满族逐渐形成不吃狗肉的习俗。

满族忌吃狗肉的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明朝中后期,满族开始有不吃狗肉的趋势,到了清朝,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人刻意将不吃狗肉作为文化符号,以区别汉族的饮食习惯。

然而即使如此,在某些地区满族平民中,私下吃狗肉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关于满族不吃狗肉的习俗,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族人还保持着吃狗肉的习惯,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努尔哈赤曾向降服的抚顺城百姓分发食物时,每户还赠送了“犬四条”,这些狗很可能是作为食材而非宠物分配的,另外,努尔哈赤也曾用狗肉招待臣属,可见当时满族上层仍视狗肉为美味佳肴。

到了乾隆年间,狗肉就已经被禁止食用了,在那时浙江一带因饥荒,百姓买狗肉吃以缓解饥饿,这一行为被举报到皇帝那里,乾隆大怒,下令将卖狗肉的肉贩全数正法,禁止百姓吃狗肉。

最后,关于满族不吃狗肉的习俗,是历史变迁中逐步建构的文化认同,而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固定传统。

藏族不吃鱼肉

关于藏族不吃鱼的起源,最初可以追溯到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当时,藏民主要信奉苯教,苯教是古藏族的萨满教,它崇拜许多神灵,其中鲁神被视为创世神之一,化身为鱼,因此鱼类被视为生命来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为此,藏民形成了不食用鱼类的习俗,这一习俗在11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和发展后,与佛教“不杀生”的教义融合,也被纳入了藏族的信仰文化之中。

除开宗教信仰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也是藏族不吃鱼的重要因素,高原地区鱼类资源本就稀少,藏民主要依靠牦牛、山羊等牲畜维生,养殖牲畜可以提供充足的肉奶。

相比之下,捕鱼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收益低,高原湖泊面积不大,鱼类种类单一,数量也有限,因此放弃捕鱼是当时藏民的理性选择。

此外,藏民是普遍采用天葬或水葬丧葬方式的,如果是水葬,那么死者肢体就会被鱼食用,如果这时再去食用鱼类,他们认为就等于变相吃掉了亲人遗体,这在藏民的价值观中是极其忌讳的。

如今,这一古老的风俗仍然深植藏区,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尽管现代社会藏族人的饮食有所变化,但不吃鱼的传统仍然延续,成为藏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随着观光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的藏民也会提供鱼类美食来迎合游客的口味,但对绝大多数藏族人来说,不吃鱼肉仍是一个深入骨髓的禁忌。

回族不吃猪,满族不吃狗、藏族不吃鱼,那么汉族不吃啥?

汉族不吃什么?

其实,汉族在古时也有饮食禁忌,那就是不能吃牛,因为牛与中华民族有着不解之缘。

从史前开始,牛就已经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牛参与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为古人谋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然而中华先民也没有忘记牛的生命价值,在历史不同阶段对屠宰牛发出了不同的警示,以此来让人与牛和睦相处。

史前时代,牛就是古老物种之一,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发现了牛的遗骸,在7000-5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牛骨占动物遗骸的80%以上。

因此,先民们开始驯养牛只,并把牛当作重要的生产力来利用,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就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畜牧业,牛成为重要的饲养动物。

到了商周时期,农业社会形成后,牛成为不可或缺的耕作动力,《诗经》中多次出现“牛耕”的描写,牛参与到春耕秋收的过程中,没有了牛的辛勤工作,收成的五谷也难以丰盛,所以古书《周礼》中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

在古代贵族的眼中,牛犹如农民重要的工具,不可随意的屠宰,当时的牛主要用于农耕、祭祀、战争等用途,很少作为食物出现在餐桌上。

到了汉朝时,耕牛仍受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宰杀,汉初就有“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腊祭祀无酒肉”的说法,宋真宗甚至禁止宰牛入宫。

在汉族的传统文化中,牛也具有特殊地位,在占卜、祭祀活动中牛骨牛角被视为神圣,在一些地方还流传着牛魂不散的说法,宰杀牛只会招致祸患,需要进行法事来安抚牛魂,这使得不吃牛肉的禁忌在民间盛行,牛除了是生产工具,更是汉族祖先崇拜中连接人与神的媒介。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牛的经济地位降低,科学文明也逐步打破迷信,牛肉的禁忌渐被抛弃。

当今社会,牛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们在享受牛肉的美味时,也应该怀着一颗尊重生命的心,杀生不虐生。

结语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源于长期的历史积淀,我们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民族的多样性就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需要我们共同珍视与维护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满族   回族   汉族   狗肉   努尔哈赤   猪肉   藏族   藏民   鱼类   习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