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将消失的沙漠:面积比海南岛还大,80%沙漠已变成绿洲


文:文盲诗仁

编辑:文盲诗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毛乌素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

曾经,这里是漫天黄沙的绝境,烈日当空,生机难觅。

然而现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

这不可思议的变身,是中国人智慧与毅力的结晶,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曾经的“沙漠之城”,是如何蜕变成一片绿洲的。

毛乌素沙漠的形成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要大。

据考古发现,多年前这里曾经是绿洲,存在“鄂尔多斯青铜文化”

那么,这片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呢?

公元5世纪时,这里还是匈奴人的牧场。

当时,匈奴人将此处视为天堂,称之为“塞外明珠”

丰厚的水源和草料使牧民们在此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匈奴人口逐渐增加,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和土地,开垦了越来越多的草原。

再加上当时战争频发,大量的植被都遭到了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植被减少,流沙越来越多。

此外,气候变迁也造成这里降水量的下降。

在如此人为因素与气候的双重影响下,植被覆盖率日益下降。

为了生存,匈奴人无暇顾及后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环境恶化。

而这片土地也被时光所遗忘,逐步发展成沙漠。

到了唐代,这里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积沙状况。

宋元时期,毛乌素沙漠逐渐向南扩散,到了明清时期,它甚至越过了长城向华北进发。

历代王朝虽屡屡采取了治沙措施,但都难以阻止沙漠扩张的势头。

沙漠面积的蔓延,使得长城沿线屡遭沙害。

而导致沙漠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气候变迁导致此地降水量减少。

在人为破坏的基础上,干旱气候使风沙灾害日益严重。

到清朝,毛乌素已经成为了广袤沙海。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的植被覆盖率仅仅只剩下0.9%,

有120万亩农田被流沙吞没,还有大约412个村庄掩埋,黄河每年输出的沙量直接高达5.3亿吨。

就这样,毛乌素沙漠逐渐从绿洲转变为茫茫沙海,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沙漠”

而由于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许多村民也只能离开家园,背井离乡。

摆脱过去,走向未来——毛乌素沙漠的新生

20世纪50年代,毛乌素沙漠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荒漠,噼啪作响的风声和滚滚飞舞的沙石成为了这片荒芜之地唯一的景象。

政府意识到必须治理毛乌素沙漠,于是在1959年正式启动了治沙工程。

起初,治沙队伍中的年轻人虽然热血满怀,但由于缺乏经验,

栽种的树木很难在酷暑和风沙中存活,经常在数月内就被大风所吹倒。

看着地上一批批死去的树苗,这些治沙者深感力不从心,

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向专家请教,学习科学的治沙方法。

在反复实验后,治沙队伍终于摸索出了“草方格法”这一灵丹妙药。

他们用干草在沙地上扎出网格状的方格,然后在方格内播种树苗。

草方格起到截留水分、减弱风力的关键作用,大大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

有了这项技术,栽种树木的效率开始提升,这让治沙人员看到了希望。

而在树种选择上,专家也进行了改良,选育出了樟子松等耐旱力强的抗风树种。

此外,兼具防风固沙与经济价值的沙枣也被引入,丰富了林业结构。

航空撒播种子的技术更使大面积造林成为可能。

在科技进步的助力下,普通百姓也加入了治沙大军。

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曾多次种树无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但他们没有放弃梦想。

他们用家中仅有的一只羊换来了600棵树苗试种。

殷玉珍日夜守护,终于培育出了万亩生机盎然的绿洲,

正是靠着普通人如此不屈不挠的毅力,毛乌素沙漠才得以重生。

如今,毛乌素沙漠荒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

那么,他们是靠着什么使沙漠变成绿洲呢?

过去的贫瘠已成历史,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正向人们展开。

毛乌素沙漠:以毅力铸就的绿洲奇迹

毛乌素沙漠,这片辽阔的黄沙之地,曾经是一片植被稀少、水源匮乏、生机难觅的荒漠。

穿行其间,狂风卷起滚滚黄沙,远望全是茫茫一片,与天空难以分辨。

这里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绝境。

然而,凭借着一代代人的坚韧不屈,毛乌素沙漠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如今,当我们来到这里,会看到一幅崭新的景象——

郁郁葱葱的树木取代了荒凉的黄沙,清澈的河水在绿洲间蜿蜒,

牛羊悠闲地吃草,鸟语花香扑鼻而来,劳作的人们在田野里忙碌。

曾经的“沙漠王国”,已经蜕变成沃土丰饶的绿洲。

而这一奇迹般的变化,正是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

当初开垦沙漠时一次又一次告败,他们积攒起来的汗水与泪水几乎比沙漠中的河流还要多,但毛乌素人民依然没有放弃希望。

而科学家们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的树种。

如红柳、杨树等,同时引进了抗旱的黑麦草,在沙地上形成网固沙。

为了防止风沙肆虐,还建设了绵延数千公里的防护林带。

一位参与过毛乌素沙漠绿化的老科学家回忆道,最初的几年时间,成活率低得可怕。

刚移栽到沙地上的幼树枯萎率就高达90%,科研人员们屡败屡战,但没有人选择放弃。

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栽培技术,经过反复比较试验,终于找到适应沙漠生长的树种和合适的栽培方法。

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懈的努力,如今,超过8%的沙漠面积实现了绿化,

年水土流失量大幅减少,对黄河的年输沙量减少了4亿吨。

联合国秘书长高度赞扬这一成果,认为它“值得全世界致敬”

除了种树造林,毛乌素沙漠治理中还采用了许多科学的手段。

比如使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沙漠荒漠化状态,应用GIS系统绘制沙漠绿洲分布图,并利用这些数据指导后续治沙工作。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土壤改良试验,在沙地上施用有机肥料,帮助树木更好吸收养分。

毛乌素沙漠的蜕变向世人昭示了人类意志的伟力。

但与此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可骄傲自满,要继续用毛乌素的成功经验去警示和教育更多的人

——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用科技和智慧去开拓更美好的新天地,与大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关系。

毛乌素沙漠绿洲的奇迹,让我们坚信只要全心全意为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家园。

结尾

毛乌素的绿化成就确实值得骄傲,但我们不能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

如今,我们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继续努力,坚持绿色发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不能停步不前,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治理环境。

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日常生活做起,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毛乌素的绿色转型应该激励和鼓舞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继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我们不是到达终点,而是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毛乌素的变迁充分证明,只要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开创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完此文,您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呢?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海南岛   绿洲   沙漠   沙地   树种   方格   匈奴   植被   黄沙   树木   气候   面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