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厕所”:值得警惕的网暴“新马甲”

近年来,多部门持续加大力度治理网络暴力。我们的记者注意到,一种名为“挂厕”的新型网络暴力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值得关注。

所谓“挂厕”是指当事人的照片、行为或者是言论被网友匿名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这些账号又被称为是“网络厕所”,其中的内容不乏对他人的言语贬低、人身攻击等等。

记者调研发现,“网络厕所”根据用户主体分为“男厕所”和“女厕所”,也会以讨论话题而分为“明星厕”“吐槽厕”等等,网友们在“网络厕所”的发言“画风”大多都是冷嘲热讽和恶言恶语,如同一个“情绪厕所”。

在一个“厕所号”较多的社交平台,我们的记者看到,很多帖子的内容都是晒出他人照片或者是网络言论,名义上是听一听“大家是如何评论”,而评论区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攻击性言论,有些甚至夹杂着不堪入目的侮辱性词汇。其中一个帖子中,楼主晒出了一张男性照片,跟帖中不乏“真恶心”“臭”等留言评论。

“网络厕所”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互联网现象,其实质是网络暴力。在“网络厕所”当中,一些网友通过负面言论和消极情绪建立联系和认同,言辞越是激烈,甚至越能得到点赞和跟帖。长此以往,“网络厕所”会变成消极情绪的聚集地,形成一种畸形的“厕所文化”。

治理“网络厕所”,首先需要的是法治思维。对“网络厕所”当中所涉及的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要依法依规地进行处理。平台方需要加大内容审核力度,健全维权机制,从源头上及时堵住网络暴力的信息传播。

同时,我们要看到“网络厕所”折射出来的网络生态新变化。我们的记者调查就发现,相比于常见的网络暴力,“网络厕所”更具有隐蔽性,甚至是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如缩写、符号、代号等,难以直接通过关键词检索到“厕所号”。

网言网语是观察社会的一面镜子。“圈层化”的网络语言深刻警示,在新形势下,要及时地跟进网络亚文化的研究分析,扎实走好网上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策划:沈锡权

监制:李兴文

统筹:余贤红、刘彬

撰稿:范帆

出镜:刘彬

摄制:郭杰文

技术:何隆勤

制作:新华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

出品:新华社江西分社、半月谈杂志社

来源: 半月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厕所   新华社   网络   江西   分社   马甲   暴力   情绪   言论   记者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