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北京的文化人都来这儿了?

文 | 徐嘉‍‍‍‍‍

编 | 陈梅希

9月中旬,在北京地坛举办的书市可以算得上是入秋以来最热闹的文化活动。这次是书市和地坛阔别10年的再次合体,活动从9月8日持续到9月18日,全长11天。

开市首日是个潮湿微雨的周五。首先抵达的是相互搀扶、拄着拐、拉小推车的中老年读者,他们搜罗铅印老书,买下故去朋友的遗作,一同追忆二十年前的书市趣闻。

那天午后,一家出版社摊位的图书销量平平,隔壁家的文创礼品倒是被买走不少。一位从业已有十年的图书销售坐在草地边感慨:“卖书赚钱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能熬过这几年就很不容易了,都是基本持平。”鸽子和零落的行人在步道上一同闲逛。有关某家参展书店的仓库在涿州被淹,损失多少的消息远远传来,最后只在空中留下一句:“好难啊。”

紧接着是开市后的首个双休。周六大雨,一家书店在周日迎来了销售高峰:“我们拆的还没卖的快。”一家四口在9平米的摊儿里忙了一天,凌晨4点才吃上前日的第一口饭。书市的读者没有辜负他们每天从仓库到展位来回近百公里的付出,仅周日这天,他们的销售额就超过平时书店周末的三倍还多:“参加书市20年,从来没卖得这么好过!”

图书出版业的人力房租印书成本持续上涨、纸质书在电子阅读和盗版的洪流中屡被唱衰、实体书店还在线下不懈争取读者的注意力。在这些新旧更迭中,图书从业者一直在试图突围,而难测的疫病、洪水又再次给了这些坚守的人一记重锤。

书市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带着“我与地坛”的名字,重回大众的视野。 刺猬公社 (ID:Ciweigongshe) 也来到这 个史铁生笔下“人口密聚城市里的宁静去处”,再次聚焦图书出版行业的苦与乐。

跟着书市跑的一代‍‍‍‍‍‍‍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特价书市首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亮相。此后30年间,书市先后改在地坛和朝阳公园举办。它在地坛时期最得盛名,也就此留下了“地坛书市”的名号。

自书市在2013年搬到朝阳公园,老北京龙叔就再没去过:“没在地坛开,就不能叫地坛书市。”他带着内行人的骄傲摆摆手。9月8号早上,书市刚开幕,头发灰白,扎根马尾的他就早早赶来挤在古籍摊位里找铅板书:“对书市和铅印老书的感情很复杂。一下子就十年了!”

淘书有技巧。赶早来叫掐尖儿。这时书多,人少,淘书容易。于是在这个工作日的早晨,懂行儿的老者们成为书市的第一批消费者。

本次书市的展区大致可以分为实体书店、出版社、文创、文化传媒公司几个部分;主舞台还设有主题讲座、阅读分享会、新书签售和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据官方信息显示,这次的书市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208家参展商,350个展棚,近40万种精品图书。

书市主舞台的分享活动‍‍‍‍‍‍‍

这些图书的来路各有不同:新书、库存书、书店收藏的古书、南方宣纸套装书、绝版签名书、书店里退休的样书......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甚至用整个摊位专推一位作者的所有作品:“我们认为,他的书最适合在地坛书市里卖。”一位实体书店老板则专门为书市提炼了自家店里的精华:“摊位面积有限,所以这次带来的书都是店里卖过、验证过的畅销书。”

各家书商使出浑身解数,读者更乐在其中。

到下午2点,60后孙叔的手推车里已经装满战利品。他压低声音:“其实我是从单位溜出来的。”

这个略带叛逆的60后和书市已有30年的交情:“我们是跟着书市跑的一代,它开到哪我们就去哪。”眼下,他刚买进一本旧版《大卫·科波菲尔》。20多年前,他曾以4元买到这本书,后来借给朋友就再没收回来过。今年的地坛书市,他以40块钱买回,算是还当年的一桩心事。

不过40元的名著在书市里不算低价。据多位摊主介绍,他们专为书市推出了折扣,具体折扣高低看各家的诚意和能力,有的甚至能打到2至3折,一本书算下来10元不到。如果再遇上可以叠加使用惠民补贴优惠券的商家,最后的价格会比网店低很多。孙叔就以5折叠加优惠券购入一本原价近1000元的画册,折扣前所未有。他在现场拆封检验,引来不少读者羡慕的围观。

如今一本书在电商端的售价往往低于实体店,有时为了更大的销量,电商还会自掏腰包,将图书的售价标得比进货价还低,这让肩负着房租、人力、库存成本的实体书市场压力倍增。近十年,年轻一代读者已经养成了网络购书和比价的习惯,便捷的网购也便利了这些当年拎着编织袋、麻绳去购书的老读者。在没有书市的日子,孙叔已经习惯在网上购书。

在这些变化背后,众多书市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也被反复提起: “线上买书便宜又方便,为什么还要去线下买书?”

由于书市对许多书商来说是跑量的好机会,因此这里和网上一样,也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 一位书店从业者透露:“为了跑量多销,个体书店里的价格会压得更低。读者想要买低价书,可以多去这些摊位看看。”

在现场确实可以看出一些书商为了销量的努力:摊位上摆放的书明显经过精心设计,还会挂起文创、帆布包,提供盖章和赠品服务。更努力的摊位还会有销售站在门口,向过往的读者打招呼、主动询问读书喜好、荐书,同时提供邮寄服务。

排队集章的书市读者‍‍‍‍‍‍‍‍

但这种竞争方式并未覆盖全场:“像央企国企的书店,往往不看重销量而是重在参与,折扣就相对没那么大。”一位央企书店销售补充道:“我们社科类的书籍较少,有技术壁垒的专业性书籍偏多,有刚需的读者奔着我们出版社的书就来了,也不会过多纠结价格。同时因为这些书需要较高的版权费,制书成本和定价也较高,价格就更没办法压太低。”

但对另一部分读者来说,来书市并非只为低价便捷,逛书市本身有它无可替代的魅力 :“很多旧书在网上根本搜不到,只有来逛着淘。有时候逛一整天只挑到一本很喜欢的就够了,这就是一种情怀和乐趣。”AGORA阿果拉书店也曾在小红书说:“如果任何消费都只追求最低价格,就不需要任何实体售卖渠道,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其实是成本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人们之间没有接触交流,哪里还有那么多故事发生。”

交流,更紧密地联结彼此,这也是书店、书市至今仍活跃在读者中的原因。书市开幕后的首个双休日,约12万人涌进地坛,试图在书与地坛里找到共鸣。

复工

9月9日,书市第二天,周六,北京下起了大雨。

叶家父子的书店开在河北某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场,平时工作日的日营业额在2到3千,周末最多有7至8千。但书店这行有句老话:“刮风减半,下雨全完。”看着雨,叶家父子俩没对周末的书市抱太高期望。

一大早来的还是推小车的老年读者,《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先后捡走。随后是带着孩子的家庭赶来抢购10元一盒的拼图:“我们拆得还没人家抢得快,简直腾不开手......”27箱、每箱24盒的拼图很快售罄。年轻读者在中午之后陆续抵达,《月亮与六便士》《人间失格》开始热销。“还有《我与地坛》这本书,很多读者也会专门问问有没有。”

周六一天,叶家书店的销售额超过5000元:“在下雨的情况下,这种销售额已经很好了。”

周日放晴,叶父叫来妻子、儿子和二年级的小女儿,一家四口在9平米的棚子里忙了一整天。这天,他们的销售额冲上3万:“参加书市20年,从来没卖得这么好过。”

销量太好了。这天,他们延迟到晚上7点收摊,紧接着,父子俩赶回廊坊的仓库补货。他们直到周一凌晨4点才装完车,吃上昨日的第一口饭。简单眯1小时,5点30出发,他们要确保货车能在7点前开进环线,避开堵车,争取尽快将书摆上货架,等候新一批读者在8点钟涌进地坛。

书市热卖的拼图10元/盒

2017年,因房租成本上升、消防隐患和政策调控等原因,多家书商将印刷、仓储和物流从北京搬到河北的涿州、廊坊等地,叶家仓库也是其中一员。

2023年8月初,河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国内近百家出版机构和独立书店设置在这里的仓库被淹,损失粗略估计达数亿元。叶家书店因仓库地势稍高得以避险,但不远处的几家兄弟仓库都损失惨重。

洪水退去,他们自发前去支援:“书泡得粘在一起,完全没法卖了,只有喊收废品的来帮忙。过去一吨纸还能卖1000块,但那几天一吨泡水废书只能卖到480。480块一吨书啊!什么概念......”目前,他们身边做独立书店的朋友全凭自己打扫恢复,重振精神。

一位图书销售分析:“一些头部出版社的损失集中在印刷环节的耗材,报损可能报的是码洋,实际核算成本并没有那么高,还可以承受;而那些纯靠卖书为生的民营书企、图书经销商在仓储上的损失是最严重的,毕竟他们的收入最直接来自卖书,仓库的书都是吃饭的家伙。”据报道,有许多绝版图书在此次洪灾中被毁,一些独立书店从业者的家当也被冲垮。

9月8日,专营图书尾货、仓储损失严重的中图网在直播间宣布正式复工,其摊位也出现在书市里。同样得益于大量仓储存货才争取到行业内价低质优的独立书店纸上声音也到场参展。有许多读者吐槽:“人太多了,挤不进去,看不到书。”而对这些刚刚站起身的书商来说,这是种难得的安慰。

补货的书商

书市之后‍‍‍‍‍‍

透过书市的繁荣,如何理解这背后出版社和线下书店、线上网店的关系?

“简单来说,出版社只负责出书;网店、书店属于经销商或零售商;也有一些大书店存书较多,能给小书店供货。”一位书店从业者解释。

在图书的生产环节,常见的书籍成本约在定价的三折左右。到了图书的发行销售一环,出版社会以保证成本和盈利的价格供货给书商。

规模较大的经销商往往掌握着更优质的销售合作渠道,如给固定的单位供教材、员工培训资料,给图书馆配书等。这是图书行业目前利润最可观的一部分业务。同时,客群规模较大、自带流量的经销商,还能在拿货环节谈下更低的价格,享受出版社的节点政策:例如卖到30万后,下批订单的拿货价还能再继续优惠。

目前业内多数书商会选择以寄销模式和出版社合作:卖了书,赚了钱,再结款。这个过程短则一月,长则一年。

一些出版社还会回收书商没卖完的书。但由于履约时间较长,销售端不可控因素多,回款环节很容易就会伤害到出版社的利益。因此业内也出现部分出版社为了压缩成本,保证利润,将不同质量的书供给不同的销售渠道的现象:纸质稍薄的书供给需要低价的网店,将质量更好的书供给拿货价稍高的线下门店。

在这个分角必争的阶段,盗版书最令书商们痛恨:版权、设计、纸料、人工成本全被刨除,盗版书只需要一台影印机和粗糙的封皮包装,就能以比成本还低的价格流进电商后台。买书的人只看到便宜价格,拿到手才会发现它纸质差,印字不清晰。因此,尽管线下门店客流有限,一些书店也不会考虑做线上生意:“盗版书太多了,卖不过。”

出版社摊位上的图书销售榜单,工作人员在旁推销: “不知道买什么看上面就对了。”

近几年,许多实体书店都在努力探索自家的生存之道,从进货渠道、图书品类再到门店经营都有讲究。

据书市现场的书店工作人员介绍,书店的进货渠道不只有出版社一条,拥有大量藏书的中盘配货商和图书批发商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同需求量、不同类别的书籍在不同渠道能拿到的书价也不同,有时可能还会收获惊喜。

由于常见的畅销书价格竞争激烈,铺货广,无法为书店带来高利润和固定客源,因此店内图书的差异化选品十分重要。举例来说,如果专做外文书、二手精品书、绝版书、绘本或是女性主义主题书集锦、或是能拿到独家的供货渠道,都可能给一家书店确立下鲜明的定位特征,吸引一批优质的读者到店消费。

书市里的外文精品书摊位‍

除了谨慎挑选书品,多数书店也在探索多元化经营:咖啡饮品已经成为标配,会员制租借、社群秒杀促销、电影放映与座谈会、文创用品等业务还在被持续拓展。这些业务让书店从单纯的售卖场所转变为生活格调的代表与社交空间,也帮助书店解决了一部分营收问题。

书市的小小摊位,正是各家书商悉心经营下的一个切片。他们在这里收获阶段性的成果,接收来自众多读者的反馈,彼此间交流学习,最后各自离开地坛,再次投身到闹市孤巷的油墨里,共同在图书市场中经营下去。

曾经,在十月的风和落叶里,在地坛读书的史铁生记录下两个散步老人的对话:“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而这年,八月的洪水退去,九月的秋雨短暂飘过,书市带着地坛的名字重回园里,幼童、年轻人、中老年人纷沓而至,把热闹也带进古树红墙的地坛。一个打着电话的读者急匆匆路过书摊:“能有多大,这么长时间已经逛了好几遍。”

9月18日是书市的最后一天,地坛书市,期待下次再见。‍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书商   书市   文化人   摊位   北京   仓库   成本   读者   出版社   书店   价格   图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