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公费出国留学,回国后疯狂捞金,却早已入美籍,还给美捐款40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从一介女工到留学英国,从纺织厂到华尔街,在中国登上巅峰,成为百亿富豪的张欣,竟对中国灾情一毛不拔,反向美国大方捐助四十多亿。

移民美国,消失于商界,淡出大众视野四百余日后,回顾张欣一生,她究竟是如她所言的选择生活,还是实际上背弃了祖国?

流水线女工的努力

1965年,张欣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母受过往战乱影响,并没能获得正式的学历,但两人都曾从事过英文翻译工作,因此在那个英语学科还没有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年代,张欣却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1970年,张欣父母离婚,年仅五岁的她被判给了母亲,母亲并没有能力长期供她上学,家中的生活极为困苦,最终她被迫在初中就终止了学业,进入纺织厂成为了一名女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张欣的母亲联系上了曾经做翻译工作时结识的熟人,通过对方的帮助,带着张欣前往在当时内地人看来无比发达,且到处都是机会的香港。

没想到的是,抵达香港后,母女俩面临的局面反而更加困难了。

香港本就是个不大的城市,外来人口过多,人地矛盾极其严重,在张欣母女抵达香港的八十年代,全港过半居民区的生活环境根本就是贫民窟,而且就算是想住贫民窟,都必须支付不菲的房租。

为了谋生,张欣还是只能去工厂打工,尚未成年的她白天在服装厂做包装工,晚上还要留下来做清洁,就为了多赚几块钱工钱。

她在工厂流水线上一待就是五年,更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在如此辛苦的情况下,张欣还想尽办法挤出时间去读了夜校。

1985年,张欣自觉已经准备完毕,想要回到大陆参加成人高考,但她在夜校的老师却为她指了一条新路——留学

当时留学海外还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因此申请海外院校的人并不多,竞争并不算激烈。

老师认为以张欣的英语口语水平,只要广撒网,申请足够多的学校,总会被选到的,事实也确实如老师所预料的一般,张欣真的申请到了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留学机会,但她却无力承担海外留学的花销。

张欣当时拿出了自己打工五年攒下的所有钱,也仅仅只能承担起一张前往英国的船票,学费、住宿费、餐费等等资金,对她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她偶然间听说了国家的公费留学政策,于是在经过一番准备后,1985年末,张欣回到大陆,参加了公费留学资格考试,并靠着扎实的英语和不错的考试成绩成功获得了名额。

最终在大使馆的协助下,张欣得以踏上前往英国的飞机,国家为她解决了签证问题并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留学费用,要求是在学成之后,张欣必须回到祖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平心而论,张欣虽然连高中都没有读过,但她在海外的求学绝对是刻苦用心的,她先是用了四年读完了自己的经济学本科,并在此期间恶补了基础学科的不足,随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又考入了剑桥大学这一顶级学府,开始攻读自己的硕士学位。

三年后,27岁的张欣离开剑桥时,她的邮箱里,已经躺着十几封世界顶级金融机构的邀请函了。

1992年,张欣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前往了华尔街,带着邀请函进入了高盛。

从一介女工到世界顶级投行,在常人看来这已经是难以想象的成功了,但对张欣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起点。

她并不满足于在投行做一个高级白领,哪怕领着全美前1%的高薪,她也还有着更长远的打算,时值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高峰阶段,张欣再度回望祖国,她所看到的,是一片投资的蓝海。

一段载入商业史的婚姻

1994年,张欣放弃了自己在高盛的工作,短暂跳槽到了一家全美顶级的保险公司,借着职务之便,接触到了许多顶级富豪的资料。

同年晚些时间,张欣二度辞职,回到了中国,接触了民生银行的创始人冯仑

她本来只是想参与到冯仑的投资计划中,并进一步谋求高级经理人的职务,却没想到,意外与冯仑的合伙人潘石屹开始了一段感情。

潘石屹当时已经秃顶了,并且足足有两段失败的婚姻,还带着两个前妻所生的孩子。

虽然他当时已是富翁,但张欣同样手握百万资产,并且还不到三十岁,有着充分的择偶空间,土财主和海归高知女性,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凑一块的样子。

但两人却因为都有着困难的童年经历,莫名地产生了共同语言,仅仅四天过后,潘石屹就向张欣求了婚,张欣不仅没有对如此仓促的感情感到畏惧,反而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闪婚之后,潘石屹和张欣又进行了“闪辞”,离开了冯仑,一同创办了SOHO中国。

其实SOHO中国初期发展并不顺利,一方面两人的资本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市场上并不算雄厚,另一方面,张欣与潘石屹在经营方向上存在着重大分歧。

一见钟情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但两人说到底对彼此性格与习惯上的了解并不透彻,认知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潘石屹只是一个靠着风投偶然赚到第一桶金的农村青年,张欣则是正统学习过经济学,且在顶级投行工作过的高知女性,他们俩一个想大手笔投资扩张,一个想稳步地经营楼盘,很多时候根本聊不到一起去。

不到一年,两人分居,公司业务暂停,事业感情双双陷入僵局,最终张欣选择了让步,用“生孩子”的方式,先回归家庭,生儿育女,维持住婚姻,顺理成章地退出了公司经营的一线,只把关海外合作的部分业务。

这一举措相当地成功,SOHO中国稳定了下来,并成功等到了属于房地产行业的那个机会。

时间进入2000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乘着全国基建铺开的东风,SOHO中国一跃成为了房地产巨头。

2007年,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先于恒大、万达,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潘石屹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北京、上海房价攀升的征兆,靠着几轮大手笔的投资运作,将公司做大到了近千亿的规模。

2009年,潘石屹张欣夫妇进入了胡润中国富豪百强榜,也正是在这一年,张欣的收入正式突破了二十亿,当时国人普遍认为,这对商业上的“神仙眷侣”,在未来肯定还会开创更多的奇迹。

直到2020年,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大规模的宏观调控,相关企业纷纷开始露出颓势时,社会各界才发现,SOHO中国的经营状况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而潘石屹与张欣夫妇,竟早已为自己铺设好了退路……

入籍美国,究竟意欲何为?

2020年,一则新闻见诸头条,SOHO中国长期拖欠工程的款项,有消息人士指出,SOHO中国原定的大部分收购计划都已经完全搁置。

彼时恒大暴雷的事情已经人尽皆知,SOHO中国的景象与恒大刚刚陷入债务危机时的样子实在太像了,因此坊间盛传,SOHO中国就将是下一个恒大,潘石屹夫妇早已逃到了海外。

如此剧烈的舆论风波,势必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正常来说都会第一时间进行公关,但潘石屹与张欣却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作出任何的回应。

两人最后一次出现在国内报纸上,是在2022年。这一年,SOHO中国宣布,潘石屹交割了手中75%的股份,解除了董事会主席的职务并退出董事会,张欣也不再担任CEO。

当记者试图寻找他们的踪迹时才发现,传闻是真的,两人早已不在国内。

早在2007年上市时,张欣就已经在着手准备移民计划了,并在当年以夫妻俩人共同的名义,向美国捐出了上亿的善款。

2009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那一年,张欣也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她对身边的朋友解释称,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SOHO中国在美国的产业,也是为了日后让孩子们能获得更好的教育。

潘石屹本人究竟有没有改为美国国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张欣在移民后不久,就着手让两个孩子也加入了美国国籍。

墙倒众人推,很快又有记者挖出,潘石屹与张欣这对在中国商业界早早崭露头角的夫妻,没有在疫情期间,为武汉捐出一分钱。

甚至更早之前,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两人也只是“口头捐款”,号称捐助物资,但在红十字会根本查不到相关记录。

要知道,潘石屹过去也是经常以慈善家的身份自居的,而张欣借着自己女强人的身份,多年来一直在为女性权益相关的慈善机构站台,还亲自创办过两个基金会,如今暴露出的种种作为,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了。

而在2012年与2014年,为了解决儿子的入学问题,张欣两次向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捐赠了一亿多元。

截至2022年,可统计到的,张欣以个人或夫妻名义,公开向美国各机构捐出的金额,超过了四十亿人民币。

如此所作所为,怎能让旁人不质疑她移民美国的真实目的呢?

时至今日,SOHO中国仍在某些新闻稿中,为两位创始人的离开进行公关,但在旁人眼中,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崇洋媚外”。

或许有一天,张欣和潘石屹还会在中文互联网上再度发声,可社会大众,怕是很难再一次相信他们了。

起码通过张欣的事迹,我已经能够得出一个十分有用的经验了——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到底做了什么。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高知   华尔街   美籍   公费   英国   香港   英语   美国   女工   国籍   中国   移民   疯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