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曾发生过2件怪事,至今想来还让人觉得诡异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死后,人们在他留下的遗言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关于崇祯究竟是不是亡国之君,有很多争论,其中,明朝灭亡前发生的2件怪事,至今想来还让人觉得诡异。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崇祯十七年三月,也就是明朝灭亡前最后一月。

崇祯十七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

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

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

十八日,朱由检命后宫诸人自尽,嘱咐皇子逃难。

十九日,朱由检携太监煤山自缢,死前留遗言于蓝色袍服上: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已死,大明终灭,朱由检终究还是生错了时代。

“中兴之主”碰上烂摊子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其弟朱由检继承皇位。16岁登基的崇祯帝性情刚烈,有雄心壮志。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清洗宦官势力,重新夺回皇权。在任命大臣时,他选拔贤能之士,给予权贵官职,欲借重他们的力量改革弊政。

然而好景不长,崇祯的刚愎自用很快暴露出来。他容不得大臣有异议,三天两头就发怒撤换官员。据记载,短短十几年,崇祯换掉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朝廷官员人人自危,群龙无首,崇祯只好重新启用太监高起潜等人,之前清除的魏忠贤好像一个笑话。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对新上任的朱由检来说,大明此时也处于同样的境地,只是他身边没有一心为国的诸葛亮,只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太监。

北方边境,女真人占领了朝鲜,直接威胁明朝腹地。东北地区更是防务空虚,明军屡战屡败。而在西北,陕西一带的连年灾荒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断绝大明王朝最后生机的李自成终于还是加入起义军,逐渐成长为闯王。

危机四伏,崇祯不是感受不到,但想解决问题不是那么容易,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缺钱。

为了筹措军费开支,朱由检只能大肆增加各种税赋,而这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更多人选择加入李自成的农民军。同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也耗费了国库的资金,财政入不敷出,军队裁撤减少,明朝防务更加空虚。

后来我们知道,李自成入京后,在宫中搜出"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这说明皇帝是有钱的,大臣同样不穷,只是皇帝本人登基年头短,再加上之前魏忠贤把控后宫朝堂,朱由检对皇宫掌控不足,导致身为皇帝,竟然富而不自知。

至于大臣为什么不告诉朱由检?先前说朱由检刚愎自用自然不是假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相信他的大臣,这种情况下,就算有大臣愿意去说明真实情况,也得考虑一下皇帝听完信不信自己,就算信了,以朱由检的性格,其他大臣只要不承认,问题仍然不会解决。

朱由检在位17年,越往后大明显示出的问题就越多,瘟疫、饥荒、农民起义、外敌入侵,而他登上皇位的年纪才16岁,这16年间,他没有接受过系统帝王培训,甚至因为魏忠贤不得不隐藏真实性情。

如果只是宫斗,朱由检凭借耳濡目染也许可以保全自身,但他此时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

解决完公认的王朝毒瘤魏忠贤后,朱由检按照他认为的好皇帝标准处理政事,“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按照朱由检的想法,我都这么努力了,如果再出问题,一定是大臣的错,这也是他认为自己并非亡国之君,大臣却是亡国之臣的一个说法。

但事实给了朱由检重重一击,勤政是好事,但太勤政且事无巨细都要管,不是一个皇帝的职责,军事上听信小人谗言冤杀袁崇焕更是将大明朝灭亡又推了一步。

李自成大军压境,曾提出议和,但朱由检还是放不下所谓帝王尊严,拒绝李自成的要求,直至最后,朱由检确认真的无法挽回,想得还是保全颜面,令皇后妃子公主等女眷统统自尽,儿子们则四散投靠舅家,以求将来东山再起。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检身边仅有一太监,在煤山自缢身亡。

后人回顾朱由检的一生,褒贬不一,有人提出大明气数已尽,上天早有预示,第一件即晴空鸣金鼓。

晴空鸣金鼓

1627年8月24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一天,年仅16岁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了他的首次登基大典。

皇帝登基,钦天监自然计算过吉日,但当天却十分诡异,就在皇帝仪仗队伍行进,祭祀开始之时,蓦然间,天空中隆隆响起了雷鸣声。

这雷声之大,之响亮,远非寻常雷鸣所能比。更奇异的是,在隆隆声中,还夹杂着让人毛骨悚然的金戈铁马之声,仿若战鼓催命,号角高鸣。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本就紧张的朱由检和满殿文武大臣们都大为惊骇,朱由检险些手中的玉玺都要落下。这可如何是好?新登基的天子遭遇如此怪异之兆,对朝局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朱由检立即传召钦天监来观测此事,揣测天意。经过推演,钦天监给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天鼓鸣,主兵戈,天下将乱,明祚将亡也”。

这样的预言对于刚登基的皇帝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为免造成朝野恐慌,影响皇权,这一预言被迅速封锁起来,不得传出宫外。

泥地里掘出古碑

第二件事则是泥地里挖出古碑,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件,只是古碑上的字却对应着明朝后面的历史,让人不寒而栗。

传言崇祯十六年,在湖南沅州和铜仁交界处修路时,民工无意中在泥地里挖出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东也流,西也流,流到东南尽头。张也败,李也败,败出好世界"两行文字。

当时的民工不识字,于是将石碑移交给了监工,监工只看了一眼,就立刻封锁消息,向上级汇报此事。

其实当时人们并不知晓石碑上的字具体含义,直到清朝渐渐安稳下来,这句话才被解析。

“东也流,西也流,流到东南尽头”,指的应是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试图复兴大明,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朱聿键在福州登基,朱由榔在肇庆登基,这些人先后登基又先后被俘。“东也流,西也流”,最后明朝彻底消亡,“流到东南尽头”。

“张也败,李也败,败出好世界”,这半句中的“张”指张献忠,“李”指李自成,他们都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股势力,但最后都失败了,清朝接替明朝,成为正统,此后太平了二百多年,于百姓而言,不打仗就是好世道,也对应“败出好世界”。

这些只是后人猜测,真实性如何还要看制作石碑的人怎么想,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也许有人将这两件事和明朝灭亡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只是无稽之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明朝   崇祯   大明   王朝   农民起义   石碑   亡国   怪事   大臣   太监   诡异   皇帝   曾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