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师陈琦:每年处理8000具骨灰,被海景房开发商举报,嫌不吉利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编辑 乐云堂主

海浪拍打着渔船,一朵朵白色的莲花形骨灰盒随波起伏,家属们低声啜泣,为逝去的亲人送行。

这是大连海葬中心的负责人陈琦又一场海葬仪式。

27年来,他为逾万名逝者主持了海葬,见证着生命的消逝与希望的延续,然而成为一名海葬师却并不容易,这个过程中,陈琦更是屡遭误解和非议。

但陈琦没有放弃这份殡葬职业,因为他知道,每一次送别仪式,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哀思与不舍,每一位逝者都值得最庄严肃穆的离别。

那么陈琦为什么会选择这份看似不受待见的工作?选择海葬的又会是哪些人呢?

一、何为海葬?

海葬是指将逝者的骨灰撒入海中,让逝者的灵魂回归大自然的一种葬礼形式,这种葬礼方式在中国沿海地区历史悠久。

在古代,居住在海边的渔民就有海葬的习俗,他们一生都在海上打捞,被大海哺育,所以去世后,也希望灵魂可以回归大海,永远与海洋相伴。

渔民家属会将逝者遗体放在竹筏上,任其随波逐流,最终沉入海底,这种海葬方式简单朴素,体现出渔民对大海的热爱和依恋。

其实,在中国古代,海葬并不仅仅局限于渔民,相传东汉时期,孔子后人孔愉因为反对曹操,被迫自杀,投江而亡。

据说曹操后来找到他的尸体,抱以王者之礼下葬,也可以看作是古代豪门权贵进行的一种海葬。

在唐代,因战乱频繁,许多士兵、百姓也葬身大河,成为时代动荡下的另类海葬,这些历史典故,也成为海葬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的文化基础。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海葬逐渐在内陆地区传播开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推广生态环保的丧葬观念。

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让逝者的灵魂回归自然,这与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略有不同,因此,政府为选择海葬的家庭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补贴,鼓励这种丧葬方式的发展。

如今选择海葬的人群各有不同,一些经济拮据的家庭,因买不起墓地,才“两袖清风”地选择海葬。

一些家族有传统习俗,不能破坏祖坟风水,也只能选择让小儿女海葬。

还有一些人,是出于个人愿望和情感,希望死后灵魂能与海洋相伴,比如曾在海军服役多年的老兵,可能会要求未来入海为安。

海葬这种古老的风俗,承载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尽管今人已无法得知逝者的灵魂是否真的归于大海,但海葬仪式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意义。

如今,随着当代环保理念的推广,这一古老传统也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一些沿海城市,已设立了正式的海上火葬场由专人负责海葬工作,陈琦就是其中的一员。

二、陈琦与海葬

陈琦出生在大连一个临海的家庭,从小就非常亲近大海。

在陈琦的记忆中,大海就像是他的第二个家,每天都能听到海浪拍岸的声音,陈琦喜欢在海边捡贝壳,也喜欢在海水中畅游。

成长过程中,陈琦对大海展现出极大的热爱,每当放暑假,陈琦就会早出晚归地在海边玩耍,父母经常需要大声喊他回家吃饭,陈琦也曾幻想自己长大后能驾船出海,与大海为伴。

长大后的陈琦先在一家国企找到了工作,这个工作虽然稳定、待遇不错,也为陈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陈琦内心始终对大海怀有向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旅游业也开始兴起,许多人来到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观光。

陈琦注意到,一些人开始用小船带游客出海看风景、钓鱼,陈琦灵机一动,决定辞去国企工作,回到家乡大连,凭借对大海的熟悉,买下一艘中型游艇,开始做海上游览的工作。

刚开始,陈琦的生意非常红火,陈琦自己热爱大海,能够给游客提供既亲切又专业的服务,游客们在海上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和陈琦聊天、钓鱼,得到难忘的体验。

陈琦经常能听到游客们称赞他服务周到,让他们对大连有了更美好的印象,这份工作既能落实陈琦对大海的热爱,又能赚钱养家,陈琦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

但是随着其他人也加入这一行业,大连的海上游览业变得越来越竞争,许多人用低价策略抢夺陈琦的游客,陈琦的生意渐渐萎缩下去,收入也大不如前。

面临经营压力,陈琦感到迷茫和无助,他开始考虑是否要放弃这个刚刚起步的事业。

就在这个时候,陈琦的一位民政局的朋友王大川找到了他,请求他帮忙完成一次海上葬礼任务。

王大川解释,当时政府正在推广海葬,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阻力,很难找到愿意承接海葬的游艇。

如果成功举行首例海葬,就能唤醒更多人的环保意识,让海葬成为一种新选择。

王大川认为,在他认识的人当中,对大海最熟悉的就是陈琦了。

起初,陈琦对海葬这种事很抗拒,觉得会带来不祥,但是朋友多次恳请,还表示可以给予一定补贴,陈琦决定试一次,帮朋友和逝者家属完成这项具有意义的事业。

陈琦开始调查船只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以确保一切顺利。

尽管缺乏经验,但陈琦还是尽力完成了他承接的首次海葬任务,帮助一个先前的海员实现了海葬遗愿,这也开启了陈琦日后成为海葬师的道路。

三、成为一名职业海葬师

90年代末,陈琦的一个朋友家中有亲人去世,按照当地风俗需要海葬,但无人承担,朋友求助陈琦,让他用小渔船送灵牌到海上撒放,陈琦欣然同意。

没想到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人找陈琦承担海葬任务,他白天还在海上运货,晚上就驾船出海送别逝者。

妻子虽然担心他过度劳累,但还是全力支持,为了孩子前途着想,陈琦后来把运货船卖了,专心经营海葬生意。

起初,陈琦的海葬服务遭到很多居民的排挤,有人说他晦气,甚至在码头骚扰他、砸他的船,陈琦被赶离了一个又一个码头,还有人半夜骚扰他家。

为避开殃气说,陈琦经常深更半夜就起床出海,熬过了许多难熬的日子。

好在,家属们的感激之情让陈琦坚持下来,有个10岁男孩不幸溺水,父母哭着拜托陈琦将孩子带到海上,每年忌日,他们都来码头为孩子撒花、放风筝。

有单亲母亲为结婚多年才有的孩子海葬后,紧紧握着陈琦的手,说了一连串的谢谢。

陈琦和政府反复交涉,2012年终于在大连港获得固定码头,他聘请了20多名船员,还配备了宽敞的专业海葬船,满足各种仪式需求,妻子成为主持人,儿子也加入服务。

陈琦见证了无数感人的离别,也让越来越多人接受了海葬,从最初难堪的遭遇,到现在专业化的服务,陈琦走过了不平凡的海葬师之路。

他让这个传统职业走入现代文明,也让更多逝者安宁离开人世。

然而陈琦的职业之路并非坦途,相反的他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争议和阻碍。

四、备受争议的海葬师

张琦算是辽宁地区最早从事海葬服务的先驱者了。

1997年,当大多数人还对海葬这一殡葬形式感到陌生和排斥时,张琦就开始了他的海葬事业。

起初,张琦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大连市郊一个港口获得了一处专门服务海葬的船只码头,这为张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把自己的海葬船只停靠在这里,开始为客户提供海葬服务。

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商户对张琦的海葬事业非常反感,他们认为张琦的海葬船会带来不祥和晦气,深信这会影响自己的生意和运气,一些迷信的居民甚至在张琦的船只出现时故意避开,生怕受到不吉利的影响。

更严重的是,一家正在张琦码头附近开发商品房的房地产商,诬告张琦的海葬事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楼盘销售。

这家房地产商多次向政府部门投诉张琦,要求关闭他的海葬码头,将张琦赶离此地。

幸运的是,在政府的调查下,张琦提供的海葬资质证明比该楼盘的开发时间更早。

由此证明,张琦的海葬事业并未造成房地产商所声称的负面影响,在张琦的正名下,这起投诉最终不了了之。

但在随后几年时间里,张琦的海葬船仍然时常受到排斥,有些港口部门或群众在发现张琦的海葬船靠岸后,会强行要求他离开,导致张琦的工作频频受阻。

为了保障业务,张琦不得不经常更换不同的港口码头,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直到2012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琦终于获得了一个长期的、专门服务海葬船只的固定码头,这为张琦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各界对海葬的认识也在慢慢变化,一些社会名人选择海葬的举动,让这种葬礼形式不再那么令人生疏。

佛教界也开始推广海葬,认为它符合佛家“尘归尘,土归土”的理念。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认可,海葬也将逐渐成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葬礼形式。

陈琦这些年来坚持海葬事业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为海葬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结语

生命终归如浮萍一般短暂,但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通过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陈琦用一生的实践阐释了这一点,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然而,不同的葬礼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人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海葬   逝者   大连   船只   骨灰   葬礼   码头   海上   开发商   大海   事业   工作   陈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