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的傀儡?帝王心术被低估

公元前180年,掌控汉帝国最高权力长达15年的吕后病死,以周勃、陈平等人为首的功臣集团联合朱虚侯刘章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吕后一族及其党羽。

政变成功后,鉴于当时的傀儡皇帝刘弘是吕后所立,而且还娶了吕家的女子,跟吕后一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避免日后遭到清算以及吕后党羽死灰复燃,功臣集团干脆对外宣称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的,所以没资格做皇帝,于是宣布将其废黜。

就这样,吕后一党算是被连根拔起,连皇帝也一块儿给废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皇帝是废了,可废了之后应该让谁来当皇帝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按理说,这次诛杀吕后党羽的行动中,功臣集团得到了齐王刘襄的武力支持,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甚至在京城亲自带着军队诛杀吕后党羽,属于诛杀乱党的功臣人物。

而且齐王刘襄对皇位是非常有兴趣的,这自然也得到了弟弟刘章的支持。

功臣集团也明白这一点,但他们十分不愿意让刘襄为帝!

因为这哥俩实在太能折腾了,都不是善茬,而且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如果让刘襄为帝,不利于功臣集团的控制,也不利于功臣集团掌控朝政大权。

因此,在经过一番商议后,功臣集团一致认为,代王刘恒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为刘恒没有强大的家族和外戚势力,他的母亲薄姬在刘邦时代就是最不受宠的后妃之一,连封地都在比较落后的代地,刘恒唯一的舅舅薄昭没有什么权势。

所以刘恒不仅在诸侯王中实力比较弱,而且在朝中缺乏根基,立他为帝,利于掌控,掀不起风浪,对功臣集团最有利。

就这样,在功臣集团的支持下,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然而,这次功臣集团失算了!

汉文帝刘恒虽然缺乏根基,平时行事又比较低调,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可刘恒的帝王心术一点都不差,而且是个高手。

不过,刘恒登基之初,虽然没有大权旁落,但他的皇位非常不稳,内外威胁都很大,稍不留神就得被玩儿死。


刘恒登基时面临的两大威胁


事实上,自从刘邦死后,汉初能够威胁皇权的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吕后一党、功臣集团、诸侯王。

吕后掌权的15年里,属于是吕氏家族一家独大,势力盘根错节,功臣集团遭到打压,刘姓诸侯王遭到吕后的清洗,连刘邦的几个儿子都被杀了。

但随着吕后的去世,功臣集团通过一场政变将吕氏家族势力连根拔起,这时候能威胁皇权的势力就只剩下功臣集团和诸侯王了。

而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初,功臣集团一家独大,他们不仅是汉帝国的开国功臣,而且他们既有诛灭诸吕之功,又有支持汉文帝登基的拥立之功,势力极强。

这种势力不仅在朝廷中央很强大,而且在地方郡县上,甚至是在诸侯王国中一样很强。

比如说,当时朝廷中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类有实权且位高权重的职务,要么是功臣担任,要么就是功臣的子孙担任。

在地方上,河间郡守张相如、淮阳郡守申屠嘉、颍川郡守尊都等,都是曾经立下过战功的功勋人物。

诸侯王国中极其重要的国相职务也有不少功臣子弟,比如常山王相蔡兼、梁王相恬启都是军功阶层出身,和功臣集团同属一个利益集团。

可以说,刘恒登基时,功臣集团已经凭借根深蒂固的势力体系把持着朝政,以刘恒当时薄弱的根基和弱小的实力,是根本不敢跟功臣集团唱反调的。

至于诸侯王这块,则一直都是汉朝前期的弊病。

且不说平时诸侯王有没有异心,就拿刘恒被功臣集团拥立为帝这事儿来说吧。

刘襄和刘章这哥俩就是第一个不服的,他刘恒在诛灭诸吕乱党中寸功未立,而自己则立有大功,凭什么皇位是他的?

再说了,刘邦只有汉惠帝刘盈一个嫡子,那么现在大家都是庶子出身,他刘恒有资格做皇帝,难道自己就没有资格吗?

这是明面上能知道不服的,还有其他诸侯王呢?那些从未表露过心迹的,谁知道这些诸侯王心里咋想的,保不齐都有想过一把皇帝瘾的想法。

而且站在皇帝的角度,诸侯王不断坐大,客观上就是一个威胁,更何况还真有人对皇位虎视眈眈。

事实上,刘恒在位期间,就发生了两起诸侯王叛乱的事情。

所以,刘恒登基之初,他的皇权在内部面临着功臣集团的威胁,外部面临着诸侯王的威胁。

但好在刘恒足够聪明,登基后选择了暂时的妥协,先隐忍,与这两股势力共存,再寻求机会。

而且刘恒第一时间就采取了巩固皇权的措施。


稳住功臣集团,分化诸侯王


刘恒登基的第一天,首先就是掌控军队,他很清楚,军队是最重要的。

刘恒从代国进京时,一共带了6个人,在登基的第一天,他就连夜让自己的这些心腹接管了京城的所有军队。

其中,刘恒的心腹宋昌被任命为卫将军,统领南军和北军,这两支军队都是京城最核心的禁军。

张武被任命为郎中令,其他几个人也安排到了核心的位置上。

这样一来,禁军掌控在皇帝手里,安全就有了保障。

其次,稳住功臣集团和诸侯王。

刘恒很清楚,自己不仅没实力跟功臣集团叫板,而且功臣集团对自己有拥立之功,现在不仅不能跟人家叫板,而且要大加封赏。

所以,这里面出力最大的是太尉周勃,他被加封一万户,赏五千斤黄金,陈平和灌婴也加封3000户,赏黄金一千斤。

其他大小功臣也都按照功劳排序得到了加官进爵和赏赐。

功臣们该得的也得了,该有的权势也保住了,功臣集团对此十分满意,朝堂上下于是一片和谐。

只不过这只是刘恒选择隐忍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和谐也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刘恒在不动声色中,在逐渐收拢皇权。

稳住了功臣集团后,就该轮到诸侯王了。

对于诸侯王,大家都是刘姓子孙,而且有些封国实力不弱,刘恒选择了拉拢。

不过,有仨人儿是例外,那就是齐王刘襄三兄弟,这哥仨最多喝到了一口汤,肉是肯定没吃到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刘恒的做法,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诛灭诸吕行动中,几个宗室诸侯的心计和行动。

齐王刘襄是汉文帝刘恒的哥哥刘肥家的长子,刘肥死后,刘襄继承了齐王之位,由于刘肥在位期间,在吕后的压制下,封地有三个郡被迫划给了吕家人,刘肥也活得比较憋屈,没几年就死了。

刘襄继位齐王后,对吕家人还是比较不爽的,于是与弟弟刘章密谋搞垮吕家。

此后,刘章主动进京任职,负责监控朝廷的一举一动,一旦有变,他便最快速度通知刘襄起兵响应。

到了诛灭吕后党羽行动开展前,刘章与功臣集团合作,发动政变,并及时通知了齐王刘襄。

刘襄得知消息后,在政变开始之前,第一时间起兵。

但这哥俩当时和功臣集团达成了一项口头承诺,就是事成之后,赵王和梁王的位置要给刘章和三弟刘兴居。

至于皇位嘛,他们自然是更感兴趣的,而且力图将齐王刘襄扶上帝位。

但刘襄起兵时,干了一件事,给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由于当时齐国的封地被吕后划走三个郡,分给了其他人,原来的齐国地盘就被分割成了四块儿。

所以,现在的齐国,真要起兵和朝廷抗衡,实力还是有所欠缺的,而琅琊王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弟)的琅琊郡就是从齐国划出去的。

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刘襄决定派人将刘泽忽悠到齐国。

不久之后,刘襄派出使者到琅琊王刘泽那里,声称吕氏党羽即将作乱,自己将起兵诛杀吕氏,但考虑到自己是晚辈,没啥经验,而刘泽曾经带兵打仗,有带兵经验。

所以刘襄表示,如果刘泽愿意跟他一起干的话,自己愿意将齐国的所有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刘泽,由刘泽指挥军队杀入长安,再立下诛灭吕氏党羽的首功。

不巧的是,刘泽被刘襄这一碗迷魂汤给迷得不行,当场就相信了,于是立刻收拾行李,前往齐国与刘襄共商大事。

谁知,刘泽到齐国后,刚一进王宫,就被刘襄给扣下并且软禁了,同时以刘泽的名义调动了刘泽手下的兵力为自己服务。

刘泽就这样被耍了,心里自然是不爽的,而刘襄之所以没做成皇帝,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刘泽在背后搞事情。

刘襄出兵后,朝廷火速派出功臣将领灌婴领兵平乱,而灌婴作为功臣集团的一员,早就想整治吕氏党羽了。

因此,灌婴出征后不久,在半路与刘襄取得联系,并且达成了共同反对吕氏党羽的联盟,双方并未开打,而是静观其变。

不久后,京城这边在周勃、陈平的领导下,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吕氏党羽,废掉了傀儡皇帝。

刘襄收到消息后,将军队调转枪口,攻打吕产的封地济南郡。

不过,既然京城大局已定,皇位空了出来,刘襄自然是想争一把的。

关键时刻,刘泽看透了他的心思,于是也给刘襄灌迷魂汤,他主动找到刘襄,表示自己十分支持刘襄当皇帝,并且自己可以亲自去京城说服功臣集团拥立刘襄。

在皇位的诱惑下,刘襄也被这一碗迷魂汤灌得五迷三道,于是亲自向刘泽道歉,并给他准备马车,护送刘泽进京,为自己登上帝位铺路。

不久之后,刘泽抵达京城,见到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后,当场反水。

刘泽直接对功臣集团表示,千万不能让刘襄做皇帝,因为刘襄的舅舅驷钧(外戚),为人凶残暴戾,很能搞事情。

如果让刘襄做了皇帝,将来势必再次重演外戚专权的祸事,这就等于又扶植起了第二个吕氏集团。

而代王刘恒是高祖的儿子,而且是目前还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最关键的是,代王为人忠厚善良,辅佐这样的人为帝,大家才能放心呐。

功臣们一想也是啊,刘襄这哥俩这么能折腾,加上还有个能搞事情的舅舅,这要是让他做了皇帝,不仅功臣集团的权势很难保住,大家估计没好果子吃,而且还容易重演吕氏之乱。

于是,功臣集团一番商议后,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而刘泽也因此立下拥立之功。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史记》

因此,刘恒成为皇帝,刘襄三兄弟是十分不满且是不服的,其他人没啥功劳,也不敢不服。

刘恒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在封赏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首先是拉拢中间派和亲皇帝一派。

像刘泽这种有拥立之功的,当然就是亲皇帝一派了,刘恒索性将刘泽封为燕王,给他新地盘,然后把琅琊郡还给齐国,这样一来,刘泽与刘襄就划清了界限。

还有那些之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则恢复他们的爵位和封地,这些人属于中间派。

他们原本遭到吕后的打击,现在新皇帝恢复了他们的爵位和封地,这帮人自然对新皇帝感激涕零。

这其中,有个关键的位置——赵王,原本赵王刘友在吕后时代,被吕后活活饿死,现在刘恒登基,直接让刘友儿子继承赵王之位。

这个位置原本是刘章当初和功臣集团联合的时候,想自己当赵王的。

但他绝对想不到,现在功臣集团根本不理他,赵王的位置也没捞到。

这也是刘恒的拉拢手段,实际上拉拢了刘友的儿子刘遂,打击了刘章。

至于梁王的位置,刘恒肯定不会给刘章,更不会给刘兴居,而是把这个封地给了自己次子刘武。

而刘章最后也只是给加封了2000户俸禄而已,最多算是喝到了一口汤,至于他们谋求的赵王、梁王这些位置,一个都没捞到,皇位更是没抢到。

因此,这哥仨十分郁闷。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汉文帝刘恒不仅稳住了功臣集团,同时也拉拢了不少诸侯王,排斥了刘襄、刘章、刘兴居哥仨。

最重要的是,刘恒的皇位得到了巩固。

但功臣集团和诸侯王两股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而接下来,刘恒的皇位稳固后,又开始了解除这两种威胁的行动。


刘恒加强皇权的行动


随着刘恒皇位的不断稳固,功臣集团很快便遭到打击。

不过,在刘恒动手之前,有个人看穿了他的心思,这个人就是陈平。

作为一个谋士出身的厉害人物,自从刘恒登基后,陈平就已经十分清楚,如今昔日的功臣们有了诛灭吕氏党羽以及拥立文帝继位之功,要是再身居高位,必然功高震主。

到时候免不了被收拾。

因此,陈平主动提出让周勃出任右丞相(正),而陈平自己则出任左丞相(副),因为这个阶段,身居高位,就是顶在风口浪尖,他可不想拿命去冒险。

一开始,刘恒根基尚浅,对功臣们还是十分礼遇的,甚至每次谈完事情,刘恒都要目送周勃离去。

而周勃本人,也因为自己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功臣,加上有诛灭吕氏乱党和拥立汉文帝的大功,似乎有点骄横了。

史载,周勃每次跟退朝出来后,脸上都露出骄横之色。

正好这一幕被其他大臣看见了,所以很快就有大臣向刘恒劝谏说,皇帝不应该对周勃如此礼遇,而且周勃的功劳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如果陛下继续这样对他过度礼遇,他会越来越放肆,不把陛下放在眼里。

而刘恒听完之后,脸上的神情变得越来越严肃,对周勃的态度也逐渐起了变化。

从此以后,刘恒对周勃没有了以前那样的热情,周勃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对自己的行为也开始收敛。

但身居高位,总是避免不了被猜忌的。

不久之后,有一次刘恒召见周勃和陈平谈事情,顺便问了一些丞相该管的事情,谁知周勃竟然一问三不知,而陈平则耍了小聪明,绕开了问题,但给出了一个让文帝无法反驳的回答,算是躲过一劫。

毕竟周勃是武将出身,让他干丞相这个职务,不熟悉业务也是难免的。

不过面对皇帝的发问,他身为丞相,一问三不知,是很不好的,试想一下,你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有一天你的老板问你一些业务上的事情,你也一问三不知,那可就惨了。

当时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周勃甚至感觉后背发凉,冷汗直冒。

后来有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劝说周勃,说他又是开国功臣,又有诛灭吕氏党羽和拥立皇帝的功劳,威震天下,还身居丞相这种高位,已经功高震主了,小心引火烧身。

经过旁人点拨后,周勃顿时醒悟,于是申请辞去丞相的职务。

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史记》

果然,汉文帝是忌惮周勃的,连挽留都没挽留一下,直接就同意了周勃的辞职,并且将左右丞相合并,让陈平担任新的丞相之职。

刘恒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陈平即便是功臣,做了丞相,也不具备威胁性,但周勃不一样,周勃是武将出身,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威望,如今又有诛灭吕氏之功,要是再做丞相,那对皇权是很有威胁性的。

因此,刘恒才很干脆地准许了周勃的辞职,改让陈平担任丞相。

不过,陈平也老了,在丞相的职务上干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陈平死后,丞相没有合适的人选,刘恒无奈之下,只好又让周勃再次担任丞相之职。

不过,削弱功臣集团的行动并未因此结束。

很快,刘恒又想到了新的办法!

当时,功臣勋贵几乎都住在帝都长安,由此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但这些人的俸禄、开支,都是从他们的封地千里迢迢运送到长安的。

刘恒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以节约开支为由,出台“列侯之国政策”。

就是让居住在长安的功勋列侯,全部必须返回封地待着,不准留在长安,哪怕家里有人在朝廷任职,不能离开的,他们的儿子们也得回到封国去。

为了有效地执行这条政策,刘恒拿周勃开刀,毕竟周勃是功臣之首,只要周勃带头回了封地,其他人也就好办了。

周勃很无奈,但也没办法,只好同意,于是周勃再次被免去丞相职务,返回封地,其他功臣宿将也纷纷执行了诏令,回到自己的封地生活。

如此一来,长期盘踞在京城,盘根错节的功臣势力,被肢解打散,功臣集团遭到严重削弱,自此不再具有强大威胁性。

而周勃本人,回到封地后不久,又被人举报谋反,直接被抓进大牢,差点杀头,好在薄太后出面,才保住了他。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史记》

至此,刘恒算是解除了功臣集团的威胁。

至于诸侯王这块,其实比较棘手。

刘恒时代,国力还不够强大,又有匈奴的威胁,刘恒不敢大力度削藩,但扼制诸侯王的发展,他还是干了不少事情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刘襄哥仨。

刘恒的皇权稳固后,虽然他前期把吕后从齐国划走的三个郡还给了齐王刘襄,但为了削弱齐国,刘恒将齐国的济北郡单独划出来,封给刘兴居,是为济北王,将城阳郡划出来给刘章,是为城阳王。

这样一来,齐国就被一分为三,明面上声称是施恩给刘章和刘兴居,实际上是削弱齐国。

而刘襄和刘章哥俩,兴许是因为没捞到皇位和赵王、梁王的位置,一直郁郁寡欢,不久便死了。

刘襄死后,刘兴居则趁匈奴入侵的机会发动叛乱,被武力镇压,兵败被俘后自尽身亡。

至于齐国嘛,由于刘襄无后,刘恒再出一招,将刘肥还活在世上的六个儿子一起封了王,而他们的封地就是从齐国划出来的。

就这样,齐国被一分为六,实力大为削弱,再也掀不起风浪。

刘恒在位期间,淮南王刘长也搞了一次叛乱,不过他这是一出闹剧,根本没出动大军就被抓了,不久之后在发配到蜀中的路上绝食自尽。

刘长死后,刘恒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给刘长的三个儿子封了王,表面上是念及亲情,实际上是削弱淮南国。

毕竟地盘大范围缩水以后,人口资源、经济资源也大幅缩水,而且分给了好几个人,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一样,不可能一条心,更别说谋反了。

就这样,齐国的地盘被分成了六份,淮南的地盘被分成了三份,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削弱。

也正是因为这些措施限制了诸侯王的发展,所以多年以后,爆发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才有能力平定叛乱。

如果没有文帝的这些措施,那么到七国之乱时,说不定诸侯王的实力直接碾压朝廷了。

这些事情都干完以后,刘恒才真正成为掌握天下大权的帝王,皇权才算基本稳固。

不过,诸侯王的问题只不过解决了一时之患,并未彻底解决,一直到汉武帝时搞推恩令,才彻底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功臣   党羽   封地   皇权   齐国   皇位   心术   丞相   西汉   傀儡   根基   诸侯   帝王   皇帝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