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专栏丨武夷山的骄傲

河北日报客户端

吸引我去过三次的大山有两处:泰山与武夷山。

泰山,是一座文化大山,抚育了文化巨人孔子,俯瞰着整部封建史的演进。武夷山也并非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而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山水,荟萃千山之秀,博采万水之美,朱熹曾在此完善了理学,成为当时中国东南部的文化学术中心。一南一北,两座文化高峰,相应相对。奇山养育灵人。现在想来,我三上武夷山,似乎就是为后来要结识一位灵奇之人做铺垫。

武夷山流传着许多古代神奇的文化传说,而现代武夷山的丹崖碧水间,也隐藏着一些传奇人物,缘分一到,自然会相遇。

记得还是在一次笔会中,结识了武夷山书画院的院长蒋步荣先生。他一副中规中矩的老派学者模样,逊顺谦恭,温厚慈良。当时他已年近古稀,却像个精壮的中年人,黑发浓密,面色微红,眉重目朗,嘴阔唇厚,脸上凝贮着一团友善的静气。我们二人一见如故,话题从武夷山开始,然后,天上人间,五行八作,滔滔荡荡,顺流而下,谈至夜深,兴犹未尽。此后十天里,我们同出同入,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彼此间的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蒋步荣先生喜爱“布袋僧”绘画,自称是“无争无求汉”。他七岁学画,拜清末老秀才吴秋香先生为师,不仅从“芥子园”入门、“三希堂”取法,上承唐宋画学,下继明清绘艺,攻习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同时还向声律诗韵学步,国风雅颂、唐宋诗词,遍览通读,打下了坚实的古文根底,以诗入画,以画咏诗,渐渐形成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风格。既有前人风范的沉淀,又是自己人品画品文品的凝聚。

特殊年代里,他曾被逼迫爬到电影院墙头的最高处,抡锤砸掉自己题写的电影院名号。每个字都有半人高,他砸得头昏眼花,一脚踏空,竟摔得昏死过去。横逆其来,他写诗自况:“连台悲剧演难收,一幕残春一幕秋。”然而命运恰恰在他陷于绝境的时候,出现了转机。虽说被送往偏远荒僻的地方插队落户,但在那里,他有了一定程度的活动自由。

道家,常结庐于高山流水、深谷密林之中,通过内修外炼、服气餐霞以求“长生不老”之术。“长生不老”没有见过,强身健体确是可行的。蒋步荣先生开始练“五禽功”,他为自己制订了养身的十六字诀:“虚心实学,持志坚忍,慎言善行,好义克欲。”每天夜里,他点起煤油灯,结合“五禽功”写字绘画,在书画中练功,在练功中做画。年长日久,他的身体果然奇迹般地强壮起来,自觉诗书画的境界也不同以往了。

他画梅,恣肆峻拔,沉雅浑朴,并以梅自比:“梅树春寒不吐芽,横枝竖干乱交加。纵然终岁冰霜凛,我仍高昂自放花。”轩昂坦荡,刚毅发强,将情怀胸臆寄于诗画。他喜欢画怒兰、怪石、“岁寒三友”。他画竹,鲜健挺秀,淡逸中透出铮铮硬骨,并题诗云:“昨夜东风过雪山,庭前又见笋成竿。亭亭高节凌霄起,誓向天公斗恶寒。”可谓因祸得福,正是在这绝望之中,却时有妙思佳构从蒋步荣的大脑中溢出。他在苦难中练成的这身功夫,也令他后半生受用无穷,不仅成为他晚岁健康长寿的秘诀,也使他的诗书画和工艺品创造,迎来了一个创作巅峰期。

1985年,他出任武夷山管理局副局长,被明令“抢救使用”。即使别人不“抢救”他,他自己也要“抢救使用”自己的艺术抱负和灵感了。每一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黄金时期,即创作高峰期。蒋步荣先生准备了大半生,到晚年才等来了这个时期,有一种“待到黄昏抢一景”的紧迫感,调动起生命的全部潜能,一发而不可收……

他的《长城万里图》就是在张扬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画面上有一股雄盛的气势破墨而出,峰峦舞动,长城如练,意象奇诡,游放从容。而《武夷山水》表现大自然生命之脉的律动,却能让人立刻沉静下来。东南奇秀,神会造化,气象恢宏,苍润灵逸,既熔铸于自然,又纵身于大化。无论是他的绘画,还是书法作品,都透出整体上的诚恳与古拙,正所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韵在意中,意在形外,蒋步荣先生不仅诗书画俱精,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还创作了近万计的雕刻艺术作品,享誉艺术品收藏界。接近老年,他的艺术生命也全面开花,武夷山赋予他的才智和灵气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喷发。

武夷山是奇山,自然会出此灵人。蒋步荣先生总算没有辜负“奇秀甲东南”的智水仁山。我想,武夷山也会因此而感到欣慰和骄傲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武夷山   泰山   长城   诗书   长生不老   唐宋   电影院   山水   骄傲   专栏   生命   文化   蒋子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