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青海⑧-青海人的“背口袋”,你吃过吗?

李欣月 制

青海在线网(文/天脑蛋) 今天中午,老爸老妈做了我爱吃的“背口袋”。

下班一进家门,就闻到熟悉的荨麻的味道。在老爸的协助下,一摞大小均匀的饼子已经烙好,老妈正在散荨麻拌汤。

擀面杖在面糊锅里奋力不停地搅着,这样才能做熟并保证不糊锅。

黑锅里绿色的荨麻拌汤此时分外诱人,我有两三年没“背口袋”了,今天终于可以大快朵颐,口水横流,迫不及待......

盖锅盖焖一会儿就可以出锅啦。

最后的工序是炝葱花,翠绿的小葱花和金灿灿的野葱花一起撒到荨麻拌汤上,清油烧热一浇,葱香味立刻弥漫满屋,挑逗着跃跃欲试的味蕾。

妈妈娴熟地铺好饼子,舀出适量热腾腾的荨麻拌汤摊到饼子上,面板上摆好了我们六个人的份量。

老妈放下勺子开始卷“口袋”,我学样儿也卷了两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是有技术性的,一不留神,我卷的“口袋”已然“露馅儿”。

紧接着是“口袋”装盘。从面板到盘子,拎起来再放下的瞬间,我又搞坏了一个“口袋”,做“口袋”还是很有难度的。

每个人的盘子里都有了一只“口袋” ,可以开“背”了。

背口袋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筷子,徒手入口还不会“露馅儿”的乃民间公认的背口袋高手。

老爸背了几十年口袋,以前很少用筷子的,今天却很谦虚地用筷子吃,我和老公也默默拿起筷子。

咬下一口,荨麻和葱花相互渗透的清香瞬间充斥每一颗牙齿,那遥远的、熟悉的荨麻拌汤香味此时此刻就在口中,我咀嚼着、品味着,幸福感随着香味蔓延全身......

再看6岁的儿子,已经吃的满脸满嘴都变成了绿色,在碗里找着好吃的葱花。

陕西长大的外甥女,吃的更是欢实,一个劲儿地说:“这个糊糊真好吃。”

我一个人就“背”了两只半“口袋”,“力气”比老公还大。

青海人的“背口袋”

“背口袋”,在青海不只是出力气扛麻袋,还是一种在门源、互助、大通等地盛行的、深受大众喜爱的青海特色美食。

美食?怎么会用这样一个名字?且听我道来。

背口袋也叫荨麻口袋、荨麻馍馍、荨麻卷饼等,因其主要制作成分荨麻和其貌似口袋的外形而得名。

青海流传着这样一句俏皮话:“青海好,青海好,青海山上长着咬gou草。”这种“咬人”草便是荨麻。

荨麻“咬人”可是名不虚传,被刺后犹如蜂蛰,痛不欲生,所以在野外“救急”,切忌用不认识的野草当手纸。

我们青海人把荨麻叫xuan麻。

荨麻,是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宽叶的全草多年生草本。

百度词条说:荨麻全草可以入药,常用于风湿痹痛,产后抽风,小儿惊风,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血压,消化不良,大便不通,荨麻疹,跌打损伤等。

《本草纲目》记载:“荨麻……其茎有刺,高二三尺,叶似花桑,或青或紫,背紫者入药。上有毛芒可畏,触人如蜂虿蜇蠢,气味辛、苦、寒,有大毒。主治呕吐不止。蛇毒,捣涂之。风疹初起,以此点之,一夜皆失。”

可见,这种“咬人”的毒草浑身是宝。

因为都爱吃背口袋,采摘荨麻就成为我们家每年春末夏初的一项家庭活动。

荨麻喜欢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山地林下或沟边,所以我们一般会去山里采摘。

荨麻“咬人”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所以采摘很小心,戴橡胶手套,再带一把好使的剪刀和一个编织袋。

春末夏初的荨麻葱翠嫩绿,外形娇嫩柔弱,细细观察却有很多细密的毛刺,这些刺便是“咬人”的毒源,所谓柔中带刚说的就是荨麻吧。

每次进山,我们基本能收获两三袋子的新鲜荨麻。

采摘回家后直接晾晒或者冲洗晾晒,晒干的荨麻用擀面杖擀成粉末状,或者用杵臼捣碎,再用玻璃罐头装起来。

这样很方便储存,一年四季都可食用。

储备足够的荨麻,人才踏实。

尤其妈妈,她惦记的人很多,子女们,弟弟弟妹们,还有我的几个叔叔和小姑,每年都会问妈妈要口袋吃。

她要储存比较多的食材荨麻和葱花,想吃的时候能立马动手做。

做口袋

做口袋,主要有两大工序:烙饼和散拌汤。

先用面粉和面(不需要发面),揉出软硬适当的面团,摊薄淋上清油,撒上香豆粉,用手抹匀,卷成圆柱状,再用刀切分成大小均匀的若干个面剂子,每个面剂子打成圆形的面饼坯子,再用擀面杖擀成薄饼。

卷清油和香豆粉的环节可以根据个人喜欢省略。

饼子就是口袋,擀得越圆越好、越薄越好,薄饼不会“占肚子”,且更能突出荨麻的香味,而圆形只为外形规范好看。

锅中放少许清油,烧热后开始烙饼。

小时候,我们吃的都是“大锅荨麻”。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厨房大锅里烹饪。

一个灶一口锅,那个直径约 米的大黑锅似乎是万能的,早上烧茯茶,中午炒洋芋,晚上做面食。

先是烙饼子,妈妈擀饼子、烙饼子,我们就烧灶火,一把一把地添柴加草,根据主厨的要求调大调小火力。

相互配合很快能烙完足够吃的饼子。妈妈会把饼子叠放到案板上,木质案板不会起蒸馏水,也不会太快凉下去。

接下来是散拌汤。

大锅里烧适量开水,倒入提前准备的荨麻粉,加盐和花椒面。再用青稞面和豆面拌匀调入荨麻汤中,下面粉的时候就要用筷子或者擀面杖不停地搅拌,防止面粉结块。

面糊在沸水中上下翻滚跳跃,搅拌到浓稠时拌汤急切地冒着泡泡,散发着热量,好像争抢着要跳出锅外。

达到沸点的拌汤溅到手上会很疼,妈妈的手在很多次散拌汤时被烫出水泡,这也是她不让我们操作散拌汤的原因。

拌汤散好后就可以浇油炝葱了。

荨麻拌汤炝野葱花最好吃了。野葱花也是夏季采摘好晾干储存的,黄葱花是野葱花中的精品,好东西量不多,妈妈每次省着用,为了分布均匀,把整粒的葱花揪碎撒上。

夏天的时候,还会同时炝上鲜嫩翠绿的小葱苗,高温的热油充分激发了葱的香味。

高调的葱香味提醒着等待美食的人们——马上要开饭了!

妈妈把已经烙好的饼子按家庭人数一张张铺开,舀上荨麻拌汤均匀地摊到饼子上,拌汤不能太“靠边”,那样会让“口袋”难以收口,也不能太居中,那样会影响口感。

总之,这种细微处的“处置”很体现主妇的经验水平。

接下来是卷口袋,从饼子两边对折至中线再重合就是一个口袋了,按照喜好将口袋囫囵个装盘直接吃或者将口袋一切两半吃均可。

从面板到盘子里的“搬运”也很是考验人。需要果断迅速,发力均匀,否则会弄破口袋弄洒拌汤。

口袋终于到盘子里了,早有人垂涎三尺地等着大饱口福。

背口袋

背口袋,就是吃喽。

吃还不简单吗?是啊,吃口袋确实不简单。

青海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说法,看女婿的时候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藏族人看女婿“考试”吃手抓,汉族、回族、土族人做背口袋让女婿“尝尝”,其实是要看看他的吃相。

背口袋是很需要一些技巧的,比如不用筷子吃,要把它搭在手背上,食用时要先吸吮饼中卷裹的荨麻拌汤,再轻轻咬断面饼, “背”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盘子的洁净等。

这只世界上最小的口袋却最难对付,对首次品尝“背口袋”的人而言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让荨麻拌汤弄得满嘴满手,那此人“背口袋”的水平可见一斑。这位女婿将会陷入尴尬羞赧的境地,当然,大家只是善意地将这作为相女婿的一个小插曲,并不会因此否定一个人。

我们一家子都很爱吃背口袋。每次相聚,大家点名要吃的美食中必然有背口袋。

一家人围坐一起背口袋,相互吐槽水平不一的吃相,说说笑笑中一只只口袋尽收腹中。

背口袋是一次美食盛宴,更是家人的趣味聚餐。

背完口袋,妈妈提醒大家喝点茯茶。背口袋是“干货”,需要喝茯茶“灌肠”润胃。

一餐餐背口袋,滋润着缺油少肉的童年,支撑着快速长高的少年,慰藉着远游求学的青年,牵绊着思乡思亲的中年。

妈妈的背口袋技艺是得姥姥真传。姥姥是互助人,据说早年是地主家的千金,优渥的家庭条件并没有让她养尊处优,她的“针线茶饭”样样好。

妈妈虽没有学精姥姥的绣花技艺,却将她的厨艺发扬光大。

每次回家,妈妈都会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家乡美食,走的时候再带上青稞面、荨麻粉、野葱花等特色食材。这些食材也只能等着她和老爸亲临小家给我们做。

每次背口袋,都会感慨:口袋实在很普通,用面粉制作饼子再用面粉制作“芯子”,做法很北方很“碳水”,灵魂荨麻让她跳出俗套,一鸣惊人。

智慧的祖先探索“降服”“咬人”草,用很有限的食材,发明出这么朴实又伟大的一道美食,是平淡辛劳的艰苦岁月里对自己的犒劳,也是对后世子孙的福泽。

背口袋这道美食,犹如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子,她腹有诗书,气质脱俗,她不争不畏,不怒不忧,不求不执......她静待被发现。

品过的人,再也难以忘怀——那个口袋,咋那么好吃?

天脑蛋,青海门源人,喜欢分享美好。海西州作家协会会员,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主播:珍珠,喜爱播音,向阳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青海   青海人   口袋   荨麻   清油   擀面杖   烙饼   饼子   葱花   筷子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