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新闻发布会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川摸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原标题:【直击新闻发布会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川摸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记者 何佳欣 摄影报道)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推动科技成果由样机、产品到商品的关键阶段。四川在搭建中试平台、助推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成效?

9月25日,“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成都举行。

“中试是连接原创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是解决工业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的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的关键验证环节。”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总工程师叶锐在发布会上说,如果将原创成果看作“0-1”的原始创新,产品产业化看作“100-N”的批量生产,那中试则是实现“1-100”的熟化突破,需要解决工程放大、运行参数、安全环保等科学家往往无从下手的各类工程问题。中试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打通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制约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始建于1958年,曾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危机,正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新旧动能转化。

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总工程师叶锐

“2010年,我们与四川大学高分子领域专家开始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三聚氰胺阻燃系列材料通过中试放大验证。面对从无到有的原创科研成果,我们在充分理解原创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工程放大验证,摸索关键参数,借助小试、中试的反复验证试错迭代来完成生产线的建立,最终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从无到有,并获得了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叶锐说道。

随后,在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集阻燃吸音隔热超轻为一体的新型泡绵材料、对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含油污泥进行油品高品质回收等一系列新材料和碳中和新产品新技术也逐一实现突破,这些原创成果通过中试熟化走向了产业化,促使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成都新材料头部企业。

如何让实验室“瓶瓶罐罐”的原创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经过10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叶锐带领团队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就是不断围绕科学家原创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专注于解决中试及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问题,让科学家潜心于“0-1”的原创研究。而“1-100”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涉及工程、安全、环保等问题通过多学科融合“具有科研思维”的工程师团队来解决,企业家则作为成果转化的掌舵者,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市场敏感度和资本运作能力,协调成果转化中的各方资源,促进成果顺利转化,最终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川大院大所众多,我们组建了一支百余人多学科融合的工程转化团队,专门围绕院士专家成果进行产业化。”叶锐介绍说,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公司,先后与高分子领域专家团队合作开发三聚氰胺阻燃系列材料;与碳中和、生物质领域专家石碧老师团队合作开发低温高效新型干化技术,以及与西南石油大学周莹教授等专家团队合作,实现了10多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转化率达100%。相关技术经鉴定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1项,国内外专利授权80余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2项。

此外,建立了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市两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已成功孵化了四川龙锦宇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龙锦泰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型企业,其中2家院士团队公司和1家海外专家公司。相关产业化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誉。

“我们还组织成立了在蓉8所高校材料学院在内的成都新材料学会,并与国家级学会合作建立了‘科创中国先进材料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入推广该模式。目前,我们以中试为纽带,与四川大学、西安交大、西南石油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中试项目合作20余项。”叶锐说道。

(四川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科技成果   科技   科研成果   新闻发布会   科学家   成果   团队   材料   专家   工程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