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与同济大学、中科院合作,首次阐明真菌促进肺癌发展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影响因子50.3)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王慧/刘宁宁联合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阐明真菌促进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联合团队从肿瘤组织内分离并鉴定出一株促进肺癌发展的真菌菌株——聚多曲霉,通过整合深度宏基因组学、培养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技术,解析了肺腺癌患者不同组织部位内的真菌微生物组的种类与分布特征,阐明瘤内真菌聚多曲霉通过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肿瘤免疫抑制的微环境,最终促进肺癌发展的机制,同时证实聚多曲霉在肿瘤内的富集与肺癌患者的较差预后密切相关,该研究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疾病筛查和肺癌精准治疗意义。

在公众健康领域,该发现为肺癌的早筛提供了新型真菌标志物;在疾病治疗领域,在菌株水平精准靶向真菌可以促进免疫杀伤,从而抑制肺癌的恶化进展,该项研究成果将极大推动基于靶向真菌的肺癌个体化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填补真菌和肺癌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空白。

近年来,“多形态微生物组”被列为癌症的新标志物,促进了人类对癌症认知的重大突破。肿瘤内微生物组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肿瘤内微生物研究为癌症的诊断、筛查和治疗提供了崭新视角。然而,人们对瘤内微生物组的异质性、潜在来源和富集,以及癌症恶化等关键问题了解甚微。探讨肿瘤内四界微生物组在癌症的发病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健康价值,将为制定中国人群癌症的精准筛查与防治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前期,该联合团队在本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系列成果,包括自主研发了单细胞微生物组、单细胞蛋白质组和瘤内四界菌群时空转录组分析等核心技术,突破了传统微生物组与宿主交互作用研究的技术瓶颈,整合营养流行病学、宏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单细胞组学、人群元数据和临床数据等多维度多模态数据信息,构建出膳食营养-瘤内四界微生物组(细菌、真菌、古菌、病毒)-代谢物-蛋白质-免疫状态-健康效应之间的关联和时空演化规律图谱,同时正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推动相关国际化认证。

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与中科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刘宁宁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医学院易呈祥博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璐琦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王慧教授、刘宁宁研究员、张鹏教授和陈昌斌研究员。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

作者:唐闻佳

编辑:王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真菌   肺癌   同济大学   曲霉   靶向   单细胞   上海交大   中科院   微生物   医学院   癌症   肿瘤   免疫   分子   机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