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词游广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泽彬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泽彬 李巧蓉

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丰厚,还充满诗性。本地诗词自汉而始,唐宋而勃,明清而兴,当代为盛,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踏访广州的山川名胜,留下不计其数的诗词歌赋,可谓“云山珠水,尽入诗怀”。

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想在家门口就有“诗和远方”?我们推出融媒体系列产品《跟着古诗词游广州》,和本报记者一起,沿着文人墨客的足迹,一起畅游广府大地,实地探访越秀山、珠江、荔枝湾、白云山、北京路,感受诗人独特视角下的广州,共享广州由来已久的诗意岁月。

北京路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送广州周判官》一诗中,记录了盛唐时广州的景观——“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观风犹未尽,早晚使车回。”这是唐代诗人眼中广州的样子。那唐代以前,广州是什么样子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北京路附近有两座山,一座叫番山,另一座叫禺山。当时的南海郡尉任嚣决定将郡治设在此地,依靠番山、禺山修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被视为广州建城之始,这也是广州古称番禺的原因。

后来,南汉国主下令凿平番山和禺山。禺山被凿平,番山没有被完全凿平,剩一个山丘。

关于番山和禺山,古代文人多有吟咏,“禺山何事作番山,空有陂陀迹已漫。今日升堂听丝竹,沉香不见旧阑干。”“朝元宫里秋风早,清海楼头夜月还。兴废百年如走马,番山多错认禺山。”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宋代诗人方信孺的《禺山》和明代诗人张诩的《番山》。难得的是,番山亭遗址历经沧桑流传下来,就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外面的一座山坡。坡顶建有一座白色的六角尖顶亭子——这就是“番山亭”。

珠江

珠江烟水碧濛濛,锦石琪花不易逢

据考证,珠江在历史上是一片大海。据史料记载,在2000多年前南越国时,珠江宽度仍在2000米以上。

唐代诗人高适有诗云:“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可见,唐代的珠江依然十分宽阔。

“珠江烟水碧濛濛,锦石琪花不易逢。三岛楼台开日月,二仪风雨动鱼龙。浮云荏苒团秋扇,野树依微乱晚峰。”这首明代的诗人黄佐的诗作便是“珠江”这一名称最早出处。

从明清开始,流经广州城区的珠江已由“海”变“江”,除白鹅潭等处江面仍较为开阔外,其余江面宽度已大大缩窄。不过,广州人仍喜欢称珠江为“海”。

直至现在,老一辈广州人仍称过江为“过海”,珠“海”的历史记忆,就这样存留在人们的日常用语里。

越秀山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这首诗出自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笔下,写的是广州的越秀山。这里有很多名胜古迹,比如越王台、朝汉台、歌舞冈等遗址,也有五羊石、镇海楼等名胜,唐朝的宋之问、崔子向,宋朝的文天祥,清朝王士禛、沈元沧、杨锐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诗词佳作。

杨万里创作的这首七言绝句,诗中寻访的古台正是南越王赵佗在越秀山上所建的越王台。

现在,越秀山上最为雄伟瑰丽的古建筑是镇海楼。数百年来,有关镇海楼的诗作甚是丰富。“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倒松风响似泉。白首重阳唯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陈恭尹的这首诗是最为人称道的。

“踏青时节好春风,游罢归来兴未穷。更上五层楼上望,炊烟万缕夕阳中。”“秋风吹向玉山游,萸酒花糕压担头。流鹞分明声不断,登高人上五层楼。”这两首竹枝词分别写了广州市民在三月初三、九月初九上越秀山踏青和登高的活动。

荔枝湾

荔枝时节出旌斿,南国名园尽兴游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生动描绘了荔枝湾的景色。

唐咸通年间,岭南节度使郑从谠在荔枝洲上筑有荔园。其好友安徽舒州诗人曹松来园游玩,写下了《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一诗,这首诗是荔枝湾最早的题咏:“荔枝时节出旌斿,南国名园尽兴游。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他日为霖不将去,也须图画取风流。”

真正对荔枝湾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几任国主。他们在城里城外大修宫苑,荔枝湾一带也不例外。当时,有一座名为“昌华苑”的离宫遍种荔枝,人们在那里品尝荔枝,美其名曰“红云宴”。

清代荔枝湾的荔枝种植业达到鼎盛。“红云十里”的水乡风光吸引了许多人“置业”,修起了一个个清丽雅致的园林。

今天虽然名园已经不在,幸运的是,位于泮塘的荔湾湖公园依然为市民带来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风景。绿树盈盈,碧波潺潺,曲桥卧波,每天早晨都有不少人前来此晨练、唱粤剧。人们常说的,诗与远方,就在眼前。

白云山

何处好寻幽隐地,长松流水白云闲

白云飘绕,风光旖旎的白云山可谓“羊城第一秀”。广州人对白云山的感情,不仅源于千年历史和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只有在白云山才能感受到的独特气质——上有云山诗意,下有人间烟火。

作为风水宝地,这里自古便是文人雅士往来之地。晋代,葛洪曾在此施医赠药;南梁时,景泰禅师来此建寺,白云山从此有了暮鼓晨钟;唐宋以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及苏轼、崔与之等人先后登山吟诗,留下墨宝。其中,描绘宋代羊城八景之一——蒲涧濂泉的“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之句,正是出自苏轼之手。

白云山激发文人墨客万千诗意。宋代诗人崔与之曾写道:“短篷疏雨春听浪,瘦马轻寒晓度关。何处好寻幽隐地,长松流水白云闲。”诗中流淌着惬意舒适的心情,即使相隔悠悠岁月,也能让人心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南越   广州   红云   越秀   山川   珠江   古诗词   文人墨客   名园   荔枝   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