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流水席”爆火,有人薅走近100份物资:吃喝也该有底线


国内马拉松的发展,赛事中提供的补给物资,数量和种类都越来越丰富。

除了常规补给外,各地的马拉松赛事还推出了地方特色补给。

不少跑友选择到一座城市跑马,就是冲当地的美食而来。

甚至有人在赛后评论道:“人生必须跑次马拉松,成绩不成绩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吃好吃饱。”

在马拉松赛场上,美食已成为本土化的特色,没有美食补给的比赛反而没有了灵魂。

赛场上的“流水席”与吃席参赛者

在你的记忆中,马拉松是什么样的?

是42.195公里赛道上,忍受孤独与痛苦?是挥汗如雨,运动员飞驰过补给点,抓起饮料一口灌下?是完赛的喜极而泣,还是中途退场的心有不甘?

也许还有更多。

但当下最火的是“吃席式马拉松”,其快乐已超乎想象。

前段时间,有位博主参加了哈尔滨马拉松,用镜头记录下”马拉松42.195公里自助流水席“,引来众多网友的羡慕。

博主在开跑七公里后,便发现赛道旁的补给站便出现了:红肠、泡面、水果、山楂条等美食补给。


看到此景,博主戏称:“刚7公里,就开始走菜了吗?”

评论区的网友直呼:“第一次对马拉松这么感兴趣。““是不是越到终点,越多好吃的,马拉松的记录要被吃货打破啦。”

果然,更大的惊喜在终点。能坚持到终点的人,有现做锅包肉、东北大水饺、马迭尔冰棍等美食,随便造。



选手们已经顾不上身体的疲惫,跟着队伍领取完完赛包,然后接受志愿者们的热情投喂。

体验到这种连拿带吃的快乐,博主忍不住直呼:“哈尔滨马拉松,太残暴了”。

事实上,拥有“自助餐式补给”的马拉松,远不止哈尔滨马拉松这一场赛事。

在武汉马拉松上,补给站给参赛者提供了“武汉特色”:热干面、豆皮、鸭脖、小龙虾等美食。

跑疲惫了,停下嗦一碗热干面,让后程动力不断。


成都马拉松上,具有浓厚四川特色美食:水面、钵钵鸡、火锅粉、豆腐脑等,让参赛者大快朵颐。

成马菜品之丰富,无愧于“天府之国”的美称,跑完可以顺利增重5斤。

选手为了争取时间,抓起串串继续进发,既享受美食,也不耽误成绩,一举两得。

中国台湾举办的“虎尾马拉松”,主办方提供了特色卤牛肉、甜点、酱爆猪蹄等多道硬菜。

甚至还给参赛者准备了整整1300只烧鸡。

老哥拎着烧鸡,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

不管今天马拉松成绩如何,都是“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蓬莱马拉松,组委会提供了全程葡萄酒补给。

有跑友称:不到蓬莱跑一次,都不知道山东人有多实在、多好客,一路上都有志愿者给你倒酒。

当然,“下酒菜”也必不可少,各色海鲜、多口味凤爪等,让人无法拒绝。



在潮汕马拉松的现场,一杯工夫茶既消除身体的紧绷,也补充所需的水分,还能领略潮汕地区的工夫茶文化。

一举三得。

而补给站中的潮汕牛肉丸,更是得到了参赛者的特别青睐,连连引发了排队,供不应求。

丽江马拉松的补给更是豪横,烤乳猪,丽江火锅,煮花生、鸡豆凉粉,血肠,酥油茶、各式糕点等等,让补给站成了赛场上的减速带。

谁看了都要忍不住停下脚步,品味一番。


补给站中,最无需担心的就是“不好意思多吃”,志愿者会热情地将美食递上,并为你加油鼓劲。志愿者们的热情鼓劲,早已分不清:是为你“加油跑”,还是“加油吃”。

在这样的马拉松赛道上,你永远都无法预料,自己会在跑了几公里后吃撑。跑马中途跑不动了,再也不用尴尬,理由可能不是体力耗尽,而是真的吃不动了。“流水席式”马拉松补给站像是一个个美食盲盒,到达一个站点,便开出一个盲盒,这让选手们又多了一个完赛的理由。

竞技不再是唯一,有运动、有美食、有惊喜的马拉松,让更多人享受其中。但凡事不会只有好处。在大家欢乐地享受“自助餐式马拉松”的同时,赛道上也出现了让人尴尬的一幕。

扰乱比赛的不是美食,而是贪欲

西昌国际马拉松赛道上曾发生的一幕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一位选手左手提着沉甸甸的大包,裤兜也塞的满满当当,负重跑马。

这位选手手上提的、兜里揣着的,并非自带的“负重装备”,而是大赛补给点为所有选手提供的有限补给物资:能量胶棒。单人挑战全程马拉松,只需5支左右能量胶棒,而他却“打包”了近百支。

网友瞬间炸锅:“这是去马拉松进货去了吧!”为何要薅如此多的能量胶棒?能量胶棒,是快速补充体力物资,也是大赛重要的补给,价格在5-10元一支不等。

薅走如此数量的能量胶棒,一来补给点有限物资被占有,直接影响后来选手的补给节奏,影响成绩;二来却是给“薅物资”者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损人而利己。

比赛结束后,这位选手还发朋友圈表示:“本次马拉松最大的收获,就是打包了满满的能量棒”。

甚至在跑圈社群中公开表示:“这次跑马主要就是去拿补给的,且应该多拿一点。”

钻赛事漏洞,不顾他人权益,一心只为自己获利。其目的与行径,让人气愤。

而他,并不是孤例,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几乎在每场马拉松赛事上都在上演。

有跑友,在“兰州马拉松”上,同样遇见了这种薅赛场物资的“另类参赛选手”,该选手的背包同样装满了能量胶棒。

有跑友评论说:“这样的跑者就应该被拉入黑名单,以后都不能参加马拉松赛事。”

有网友说:“好占便宜、贪小便宜的人,永远不在少数“。

没想到一语中的。还真有人发声,公开支持这种行为:“马拉松比赛是需要付钱的!有本事你也去跑一路,吃一路啊!“

有网友发现,这位网友实际上也是一名“补给搬运工”。

她曾在社交账号上写过:“我也这样干过,最后实在是扛不动了,才分给了志愿者。”

赛场上的补给物资每个人都有权取用,但前提是“根据需要”适量领取。

马拉松是付费参加没错,但这并不是将赛场上的有限物资,都占为己有的借口。就像沙漠中有一处水源,路过的人都可以取水饮用,但不代表可以在这里洗澡。按需取用,是人的道德底线。

“交了费,就可以铺张浪费、将有限物资归为自己有”,这道理无论如何也站不住脚。

这种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是典型贪小便宜的自私行为。

赛事组委会有义务优化管理,但作为参赛者,也应该在赛前熟知补给制度,控制自己的欲望,合理取用物资。有网友总结说:“跑马速度可以不快,但道德不能丢。”

深以为然。马拉松赛事的和谐氛围,需要所有参与者聚薪成炬,共同创造。 马拉松与特色补给有媒体曾发出了质疑:“国内马拉松比赛补给逐渐“变味”,脱离体育竞争属性,你怎么看?

”也许你心中已有一个答案,但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前段时间,朝阳马拉松开启了网上报名。博主小飞,为了体验马拉松万人同跑的氛围,顺带吃上“马拉松流水席”,和跑圈好友结伴,报名了全程马拉松。

9月23日,朝阳马拉松开跑,小飞和朋友一同前往。

发令枪响,小飞兴奋地朝着第一个补给站进发。补给站出现2.5公里处,除了各种水果、面包、饮料,还有烧鸡和红肠。

他也进入了自己的节奏:“先整点水果开开胃”。

烧鸡腿,他吃了。

香蕉和鸡米花,不能少。

然后是格格酥、锅包肉、小酥肉、小蛋糕……小飞吃完一站又开始好奇下一站的物资,他一站接着一站跑,不知不觉完成5公里、10公里、20公里……最后,他被预示着活动结束的“关门兔”追上,完成里程定格在了31.3公里。

他坐车来到了马拉松的终点,与朋友汇合。

朋友完成了自己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心满意足。而小飞吃到了马拉松自助,也体验到了马拉松长跑的乐趣,虽然没有完赛,却也没有遗憾。马拉松与美食的结合,让带着不同目的来的选手,都可以有自己的收获。这也让马拉松有了更好的样子,有了让更多人参加的可能。现如今,一场马拉松的参赛者基本上有几万人,大部分选手都是抱着放松和娱乐的心态参加。

对这些跑友而言,盛大的马拉松更像是一场体育派对,跑出成绩固然好,吃吃喝喝也不能少。

眼中有美景,手上有美食,耳边听着志愿者的加油鼓劲,享受的不只是马拉松带给身体上的放松与愉悦,更有一份美好的心情。

就像网友小飞一样,很多人都是被这样的马拉松所吸引,才有了参与的意愿。他们说:“我一个800米跑完都要命的人,今天看了补给”自助餐“,产生了明年也参加的想法。”

“是免费吃的吗,那我下次可要报名了。”

“马拉松自助餐流水席,我来啦!”

一场马拉松,为争夺名次、冲刺bp的选手创造专业的环境必不可少。但美食也增加了马拉松的乐趣,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增加了马拉松的影响力。

“马拉松自助”频频在网络上火出圈,吸引海量关注。很多人从“不关注”,到“想体验”,最后“参加马拉松”,成为跑圈一员。

美食结合马拉松,让选手获益、让赛事得以加速发展。此之谓,双赢。

与纯竞技马拉松不同,如今的“城市马拉松”更像是一场文旅活动。

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马拉松的举办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大家也一定能享受到更多专业、有趣、多元的马拉松赛事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流水席   马拉松   物资   补给站   参赛者   赛道   底线   赛事   选手   美食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