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经验借鉴及启示丨“一带一路”科技聚焦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年第9期专刊:“一带一路”科技聚焦,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张建平1,2* 张旭1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

2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低碳技术、气候金融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共赢模式开展深入合作。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气候国际合作有益经验,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施“双循环”战略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和载体,其实质是跨大陆的巨型国际合作与发展平台。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为助力共建国家共同走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本文基于中国和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经验,提出新时期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



1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实践



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随着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一步探索多维度、深层次合作模式,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和区域气候治理,共同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气候谈判与战略规划对接


一直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立足于共同的发展利益需求,在持续深化气候领域合作中不断加强契合度,致力于通过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的对接,共同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1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强化区域生态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绿色合作,与共建国家在多个相关领域优势互补、各施所长展开合作,形成完备健全的合作范式。



2

建设创新丝绸之路:创新合作架构,优化技术共享模式


中国同共建国家通过设立国际科技创新交流机制和渠道,在清洁能源投资和贸易方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与共建国家的气候合作转型升级。例如中国企业在赞比亚矿业开发区建设运营的铜冶炼加工厂,使用全球最先进的铜冶炼设备和装置,2013年吨铜冶炼能耗即降至186吨标煤,远低于中国国内铜业企业260吨标煤能耗的平均水平,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进程中节能减排的标杆。



减缓气候变化的诉求与合作


中国通过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碳减排技术和经验,随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协同共建国家多个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为推动地区经济低碳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重要贡献。



1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共建清洁能源项目,优化地区能源结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如光伏发电市场)合作具有良好前景。



2

发展森林碳汇


共建国家林草资源丰富,但多以单一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过熟林损失和木材出口对宝贵的土地及森林资源造成大量消耗。中国积累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有利经验,与共建国家在增加森林碳汇、草原碳汇及湿地碳汇等方面可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3

发展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发掘新型替代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有毒气体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中国与共建国家在低碳交通方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扩大新能源开发使用比重、推进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合作推广上。



4

发展绿色低碳农业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2010—2019年,整个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比例高达1/3。中国重点发展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应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推动中国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走进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适应气候变化的诉求与合作


1995—2019年,全球气象灾害受灾最严重的10个国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7个,这些国家对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需求迫切。近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采取集体性方案,相互借鉴和分享有利经验,有利于强化地区适应气候灾害的能力。



1

水资源生态系统治理


针对各地区水资源生态系统治理的潜在需求差异,中国与“一 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各有侧重。



2

综合防灾减灾


中国针对共建国家的实际需要,积极参与综合防灾减灾事业。



3

基础设施适应


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整个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4

能力建设


中国和共建国家通过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积极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同时,促进人才双向交流,培养“一带一路”环境治理技术人才。



2 主要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实践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合作主要在发展合作工具(DCI)框架下进行,旨在减少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并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和SDGs,促进生产和消费采用绿色技术,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减少碳排放等。欧盟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先行者,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建立积极减排目标及国际气候援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欧盟通过出台“绿色新政” 及成员国层面政策框架和行动计划,在清洁技术(如清洁能源、碳捕集和碳封存等)、碳排放交易系统、可再生能源投资、增加森林碳汇(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持续推广低碳绿色产业合作,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产品环保性和消费者意识的提升。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欧盟在防灾减灾、水资源及生态系统治理,以及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多方位国际合作,建立专项对话机制,交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努力实现循环可持续经济,减少气候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日本于2002年发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倡议》,以开展更高效的国际环境合作,其中第一项便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日本一方面积极通过国际场合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阐述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政策;另一方面则利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气候投资和技术援助。



日本开展的国际气候合作具有“以亚洲为中心,兼顾非洲、拉美”的特点。日本重视与中国开展气候国际合作,通过多个双边协议向中国提供资金援助和先进减排技术,并就气候问题开展了人员交流和培训。同时,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包括建立合作会议机制、技术和数据交换等。



日本主导的国际气候合作主要通过环境ODA、多边政策或倡议和双边减排机制开展。由于日本对低碳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关注,日本ODA侧重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占所有气候相关ODA的86%,而适应气候变化ODA则相对较少。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日本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目标,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构建低碳社会和增加碳汇等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日本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加强综合性气候风险管理及能力建设,以及构建适应气候治理平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帮助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优化气候变化应对方案。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美国主要通过开展环境外交和参与全球气候谈判,主导和促成全球气候治理的双多边合作。尽管美国曾经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并退出《巴黎协定》,但总体上美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领域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美国重点在清洁能源、低碳农业和低碳城市,以及增加碳汇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美国在防灾减灾、水资源生态系统治理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多渠道交流合作平台和专项对话机制,帮助共建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灾害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3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经验特征及面临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直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中谋求自身发展利益,将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与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紧密结合,2022年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争取下,发达国家同意建立气候补偿基金,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助力。



气候变化相关投融资渠道建设至关重要


气候融资主要指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相关行动所需的资金。气候融资是实现低碳发展和气候适应发展的关键,全球气候融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巴黎协定》基础上的多边渠道实现。据统计,2003—2020年有21个多边气候基金在亚太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地区、欧洲地区,以及中东和北非地区参与了近1082个气候变化相关投资项目,核准投资总金额达到101.29亿美元,为共建国家完成《巴黎协定》目标提供了强大助力。



低碳技术转让、技术贸易和创新合作是关键路径


“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低碳技术转让、技术贸易和国家间创新合作,有利于巩固“一带一路”合作关系,减轻沿线基础设施等相关合作项目的环境和气候影响,缓解各成员国气候治理行动技术负担,提升“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水平。



碳汇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重要机制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信用额度”提案将国家分为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国家可以在自己的排放交易市场中进行碳信用交易;此后,《巴黎协定》为进一步促进碳信用使用细化了条件。目前大部分国家对于排放限制及交易刻度的规定仍尚待完善,并且缺乏完备的工厂排放监测系统,在排放制度准备(如法律起草、明确框架制度约束)上也有较大需求。



能力建设是基本支撑


能力建设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重要议题。根据UNFCCC对各国能力建设活动及行动信息的披露进行统计,发现共建国家在能力建设方面的行动各有侧重,其中重点关注“评估减缓措施的执行情况”“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国家信息通报”及“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等方面。此外,大部分国家在低碳产业、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能力建设均存在积极需求。



公众参与是重要保障


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具有复杂的现实性,总体来讲,发展中国家对于公众参与气候变化治理仍需进一步提高重视。欧美国家在碳市场建设公众参与方面具有一定经验。为了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目标,应引导公众自觉规范日常生产活动中的排放行为,从建立意识观念到付诸实际行动全过程强化公众参与度。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


1

气候治理技术发展不平衡


共建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亟需具备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和技术援助。



2

气候投资不均衡且存在巨大缺口


共建国家气候投资存在偏重减缓气候变化项目趋势,并且地区间分布不均衡,很多低收入国家和地区获得气候投资支持相对较少。



3

面对全球气候难题,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催生出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


美国在国际气候协定中反复无常的举动给国际气候合作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欧盟则是意图通过“绿色新政”缓解和转移其绿色转型压力,形成以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代表的政策框架,但此举将给能源密集型出口国家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加剧新型绿色贸易壁垒。



4

国家和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减排压力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已经呈现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双重特征,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未来的减排压力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在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处于明显的劣势。



4 经验启示与政策建议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与共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了战略、规划与政策的深度对接,以共赢模式深化多层次合作。未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气候国际合作仍存在广阔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借鉴经验,取长补短,提高合作效率和水平。



1

从国家层面确立“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战略,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与政策对话合作并系统性加以推进


在战略目标上,将气候合作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双循环”战略等国家战略协同推进,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气候合作和务实行动。加强气候合作的统筹协调,推动气候援外工作协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将气候合作机制化和长效化。



2

推动气候补偿基金等融资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落地,以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开发气候友好型产品和融资机制,扩大气候适应领域的资金


共同促进多种气候融资机制运营的规范化、透明化,帮助共建国家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体制战略框架并明确规则及法律制度,降低气候投资成本和风险,推动更大规模的绿色融资。



3

借鉴发达国家有利的实践经验,推动共建国家制度和技术创新,加快绿色和低碳标准的互通和对接,促进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用


积极参与制定清洁能源投资标准,推动和发展共建国家在低碳技术转移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共建国家碳交易市场与现有碳交易系统形成互联互通。



4

加强气候合作的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广泛参与、各尽所能、务实有效、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利用好绿色“一带一路”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帮助共建国家攻克碳减排技术壁垒及运营成本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碳减排难题。



5

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品牌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建设的信息传播中,讲好气候友好的“‘一带一路’故事”


制定环境可持续的传播策略,着重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加强共建国家绿色产业链建设和参与度;同时,注重传播中国在清洁能源与绿色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海外投资建设信息,分享最佳实践,使“一带一路”倡议与绿色低碳发展在舆论宣传中高度关联,形成绿色“一带一路”品牌效应。



张建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文章源自:张建平, 张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经验借鉴及启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9): 1407-141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600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   国家   日本   发展中国家   中国   气候   启示   领域   经验   全球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