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真难治,从限制权力到逼人犯错,清朝财政制度逼官员贪腐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近日,一部备受欢迎的电视剧《天下长河》以治理黄河为主线,生动展现了河道治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朝堂各方势力的博弈过程。然而,回顾清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河道的治理一直是贪腐的重灾区。历代帝王纵使费尽心思,也无法铲除这一顽疾。那么,为什么治河工程总伴随着贪腐?是人性的必然,还是君主专制体制的固有缺陷?这其中有一重要原因,即清代僵化的财政体系迫使官员不得不玩弄虚作假。



在清朝时期,财政的主要来源主要是:田赋、盐课、关税和杂赋。然而,关税收入有限,而海关官员大多属于皇帝的“奴隶”,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搜刮钱财,致使关税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杂赋的收取也充满混乱,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对于各类杂赋征收标准不统一,征收过程充满各级官员的贪婪,将这些收入主要用于自身的私利。因此,朝廷的主要财政来源只剩下田赋。



种田交税是古代的惯例,然而,康熙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宣布将人口与赋税挂钩,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口设为固定标准,之后不再增加赋税。康熙朝的物价相对稳定,但社会不断发展,出现了人口增加、环境恶化、物价上涨、官僚机构的膨胀和腐败,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然而,康熙的政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却成为了不可更改的铁律,导致国家财政体系僵化,难以采取大规模的河道治理措施。



治理河道因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河道问题逐渐加剧,未加以治理会导致国家大乱,但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用于治理,因此不得不采取虚报数据的手段来完成任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又是如何保障河工的正常运转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段。



首先,当官员参与治理河道时,可能面临风险,可能需要赔钱。清廷对于治河是有一定的预算安排的,每年会拨付重资用于修缮河堤。然而,并非每年都会发生河道危机,有些官员选择赌明天会更好,因此可能不会全力以赴地进行修缮,而在修缮过程中偷工减料,以便中饱私囊。康熙采取了赔修制度,规定如果河堤在三年内发生损坏,负责官员必须自行承担费用并将河堤修好。这一制度引发了一些官员的创新,但也导致了滥用权力和贪污。



私加赋税也是一种手段,政府可以直接要求赋税,而且官员可以在其中寻找机会,实际上横征暴敛。政府通常以白银的方式进行大型工程,付钱就干活,买材料也要付钱。河道治理所需的原材料都是由朝廷购买,但随着清朝财政压力的增加,工程造价并没有上涨,相反,往往降低,这使得各种物资的价格上涨,经费下降。因此,各地的百姓被要求分摊所需的物资,并将其运输到工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征派制度,因为治理河道受益于沿河的百姓,所以他们应该承担部分成本。然而,分摊的数量巨大,给当地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最后,官员可以采取虚报数额的方式,制造假账,以逃脱责任。他们明知道河道治理存在问题,但没有人敢于公开批评体制有问题,因为君主专制时代不允许批评。因此,官员之间相互合作,试图掩盖问题,让体制继续运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通常在数据上搞虚作假,比如用2000名工人的实际费用报销5000名工人,或者报告修理了100里的河堤,而实际只修了50里。这种虚报成了一种常态,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嘉庆时期。



这一改革计划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官员迅速反应,要求涨工程款50%。嘉庆大怒,指责官员贪婪,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于是,官员继续虚报数据,治理河道的问题持续下去。清朝从开国到灭亡,尽管治理河道一直是头等大事,但僵化的体制和腐败的系统使得官员陷入贪腐的循环,导致河道治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而言之,治理河道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但古代中国的政府体制和财政体系都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即使是明君和忠臣,也难以摆脱体制的束缚,因此,河道治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清朝   官员   君主专制   财政   赋税   河堤   河道   长河   康熙   体制   权力   制度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