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1.7万亿!苹果去中国化刚结束,15售价破发,中国不再低头!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许易

编辑|苏荨墨

“前言”

随着美国对中国的制裁逐渐加深,许多美国企业也是在对华政策的影响下,对中国实施所谓战略性的措施,限制中国高科技发展,并且还想要彻底的“去中国化”。

早在很久之前,苹果公司就已经有“去中国化”的行动了,他们打算将苹果的生产线搬到印度或者是越南,其目的不言而喻,可以说为了限制中国发展,使用了浑身解数。

苹果的战略效果也达到了它想要的成果,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达到了“去中国化”的效果,然而在iPhone 15系列出品之后,却迎来了“倒退”的程度,价格直降,直接暴跌上万亿。

那么为何苹果公司会选择“去中国化”?难道这样做的结果他们没有预想到吗?iPhone 15首发就陷入低谷,为此,中国网民直言相告:中国不再低头!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

曾几何时,当美国的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后,多少人为此像打开了新世界一样,国民对于iPhone系列也是非常喜爱,大家都像是感到新奇一样在讨论苹果的手机。

苹果公司设计的独特标志,以及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体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眼球,不过现在的iPhone系列产品在中国的影响力是大不如前。

虽然苹果已经发布新机iPhone 15,试图改变市场,但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正在逐步下降,品牌效应性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迎来追捧,看来苹果影视无法产生“云集响应”的效果了。

随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加上国产化趋势的战略影响,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就没有那么高了,那么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苹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并非是突然滑坡的,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后产生的结果,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上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和这个品牌的优质性。

特殊的设计,以及功能的卓越,这些都在为苹果产品加分,可随着中国市场的竞争在不断扩大,激烈的程度也是在日益增加,而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习惯产生了变化。

有了这些市场因素,苹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当然了,仅这一条原因还不能够确定苹果在中国的影响力在减弱,我们接下来往后看。

其次,中国的本土品牌顺时代潮流也纷纷崭露头角,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性能方面上,虽然最开始并不能够与苹果产品相比,可是国产电子产品的性价比要比苹果公司高出许多。

如此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在华为和小米等一系列品牌兴起之后,他们的产品也是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本土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崛起,无疑是将苹果产品打退了几步。

再者,近年来,对于苹果服务体验的差评也逐渐的多了起来,尽管其以优质的服务在中国市场立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是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了。

在价格上,苹果从来都是以“贵”在中国市场出售,售后服务上,往往没办法及时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人在使用过程中多有不便,满意程度降低,苹果的影响力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

最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货”的引导,在中国政策的影响下,鼓励更多企业实现国产化的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民也开始对国产有所的关注,也更加期待着能够不断创新。

总而言之,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下降正是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如果它们并不能够应对这样的波动和挑战,那么今后的中国市场将会有更多的挑战,到那时,还能应对的过来吗?

“苹果去中国化的战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苹果公司作为美国科技巨头之一,曾经也是创造出许多辉煌的成就,然而现在就像是“懒汉管理”的模式,根本就没有多少上进心,这样说也是有所依据的。

当新机iPhone 15发布之后,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相比较iPhone 14,新机的出厂无非就是改了机型的名称而已,这是苹果公司措手不及的,也将意味着在中国市场陷入困境。

苹果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是不小的,但它们在创新程度上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只能够投入还不够,只是在配置上和外观上稍微的改变了一点,这样是无法达到火爆销售的程度。

如果说之前的iPhone系列能够吸引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那么iPhone 15还是走之前的老路,那么中国市场对于这种微小的改动方式并不感兴趣。

苹果一直将中国视为自己的重要生产基地,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让人无话可说的,在美国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之下,苹果公司这样的资本巨头也开始了应从。

苹果公司开始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将用印度市场来替代中国市场,本以为能够达到同样的程度,可是结果却让他们始料未及。

印度的制造业的确有一定的潜力,但是并不是现在,苹果也是高估了它们的能力,因为不成熟的制造技术,苹果产品从印度出来的那一刻,质量也大不如前。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供应商是苹果产业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闹掰”,将不会在短期内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者,因为全球大部分的苹果产品都是由中国生产的。

不仅要将钱画在刀刃上,也要将技术利用好,据外媒报道称,苹果市值暴跌了1.7万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乔布斯要是知道,估计也是按耐不住的。

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与苹果对中国采取的战略息息相关,试图去除中国化在某种程度来说,就会面临这样的结果,而iPhone15售价破发,就已经显示出苹果的战略出现了漏洞。

“华为Mate 60与iPhone 15的较量”

2023年9月中旬,苹果公司新款iPhone 15系列手机在欧美地区的确是供不应求,这款手机在处理器等硬件设施上得到了提升,但迈出的步子并不是很大。

iPhone 15系列手机在欧美地区引起了消费者的激烈购买欲,然而在中国市场内部却“一阕不振”,甚至出现了库存积压的局面,难道是国民都不想要更换自己的手机吗?

事实并非如此,在苹果新款iPhone 15系列手机发布之前,华为新款Mate 60就已经闯进了中国的市场,相比较苹果新款的被冷漠,华为Mate 60却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iPhone 15的库存积压,华为Mate 60的供不应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华为的确为苹果在中国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为此,国内有些地区iPhone 15系列手机试图通过降价来挽留消费者。

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即使iPhone 15系列机有现货,各种型号都有,不过就是在国内生意惨淡,华为Mate 60与iPhone15在中国市场产生了较量,最终谁会是国民的首选呢?

华为Mate 60“闪亮登场”,因为这是一部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的新款,其搭载着华为自主研发的芯片,这一出场就让按部就班的iPhone 15黯淡无光。

在性能上,华为Mate 60搭载着麒麟9000S处理器,iPhone 15是采用在A16基础上做的仿生芯片,在跑分后,两者都能够提供流畅体验和能够完成多任务的处理。

接下来是很多人都比较关注的一点,摄像能力,在记录美好生活的同时,有一部能够满足拍摄喜好的手机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华为Mate 60和iPhone 15谁更胜一筹呢?

在这里也就不做具体数值的解释了,从用户的体验中来看,两者可谓是各有千秋,都是有吸引人的亮点,只不过根据不同人的拍摄喜好来选择心仪的产品。

在电池续航上,相信许多手机的爱好者都知道国产手机的电池容量大,华为Mate 60也是如此,而iPhone 15要略输一段,可是这并不代表苹果就不堪一击。

苹果一直在手机节能优化上做的很出色,续航能力也是可观,在这些简单的分析过后,你觉得哪部新款手机更有性价比呢?最后再补充一句,可以在创新上更多的了解一下。

“苹果并非是唯一选择,中国不会妥协”

这么多年以来,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每每提到高端手机,很人都会联想到苹果,那么这一局面真的就没有办法被打破吗?

在这里可以准确无误的告诉大家,并不是没有可能,起初,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刚刚起步,苹果手机并未得到挑战,不过在中国手机产业的飞速发展下,这一局面将会被改写。

自主研发和创新仿佛已经成为了国产品牌的指引战略,更加熟悉国内用户需要什么,生产的手机在不断的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苹果也逐渐的被这些国产手机而取代。

最简单的体现就是在售后服务上,为了满足用户的体验,国产品牌的服务点比较广泛,而苹果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不少人也是吐槽它们在这方面做的不足。

有的用户也是指出,苹果的质量在下降,每年都会发行新款,换机的频率过于快速,而且和上部苹果产品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只是进行了一些优化而已。

如果国产手机真的能够取代苹果,那么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欲速则不达,沉稳的迎头直上,有朝一日,也能够和苹果达到一个平起平坐的程度。

“结语”

苹果的“去中国化”的战略显然是并未成功,想要在印度,亦或者其他地区,找到可以代替中国的位置是不容易的,因为国产品牌正在崛起。

苹果“去中国化”似乎也在为国产品牌带来了动力,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之下,国产品牌很快就能够将苹果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上成功击败,同样也是十分期待这个高光时刻早日到来。

国产品牌也并非没有优势,既然苹果公司选择“去中国化”,那么中国也能“去苹果化”,无非是找到一个能够代替苹果的品牌,国产还是有一定潜力的,

如果对方一定想要决出胜负,国产品牌不一定会输给她们,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苹果公司   中国   华为   苹果   中国市场   国产品牌   售价   程度   结束   系列   手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