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变迁.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

匈奴诞生的民族“摇篮”在今内蒙古河套及阴山一带。《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所载五原郡稒阳县(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东)西北的“头曼城”,就是当年匈奴的第一个单于——头曼单于的驻牧中心及以他为首的匈奴部落联盟的政治统领中心的所在地(匈奴最高首领称“单于”,音蝉余)。

战国末年,七雄并争,中原战乱。匈奴奴隶主贵族乘机率领骑兵,进犯中原,夺取了河套以南的“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厄多斯市一带),致使秦、赵、燕三国的北边均不得安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发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

头曼单于战败,不得不放弃他的政治统领中心头曼城及河套地区,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骑兵)不敢弯弓而报怨”。秦朝就在匈奴退出的地方设置了郡县,并把原先秦、赵、燕所筑的长城重新修缮并联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经河套,傍阴山东至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延袤近万里,以防止匈奴卷土重来。

公元前207年,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接着楚(项羽)汉(刘邦)相争,中原大乱。于是匈奴奴隶主贵族又乘机南下,越过长城,重新占据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并以阴山为“治作弓矢”(制造弓箭)的军事工业基地和“来出为寇”(对外侵扰)的进兵根据地。

其时冒顿(音墨毒)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西汉初,他的势力强大,“控弦之士(骑射部队)三十余万”,征服了四周的邻族,控地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河,西逾葱岭。于是建立起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政权的统治中心原先在漠南,后来转移至漠北。

匈奴政权是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它的出现,表明匈奴社会已由原始氏族公社迈进到奴隶制。匈奴政权的建立,结束了北方有史以来长期存在的数百个游牧氏族、部落互不统属的分散局面,实现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统一,并为后来整个北方草原地区统一于中原中央王朝创造了条件。

西汉初年,政权初建,力不足以抗拒匈奴。高帝(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匈奴骑兵南下深入至今晋北一带,高帝亲自领兵前往抵御,被冒顿的精兵四十万骑围之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的白登山,七日始得解围。于是不得不使大臣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音烟支,勾奴语妻、妾之义),每年赠送匈奴一定数量的财物,并开放“关市”,准许沿边贸易。

但是,由于公主、财物和关市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的贪欲,因而汉朝虽忍受了巨大的牺牲,仍不能获得北方的安宁和人民生产、生活及财产的保障。当时的陇西、北地、上郡、云中、上谷、辽东等郡(当今甘肃临洮、庆阳、陕西榆林,内蒙古托克托,河北怀来,辽宁辽阳一带)经常遭到侵扰。

奴隶主操纵下的匈奴骑兵,所到之处,践踏庄稼,劫夺财产,杀略吏、民,抄掠人口,单是云中、辽东二郡,每年每郡被杀害被虏去的人口就有一万多人。事实证明,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只是把百姓劳动生产的财富,通过和亲的方式,每年大量地送到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庭帐,使匈奴奴隶主贵族得以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匈奴百姓并没有沾益。

可见汉初的和亲政策是一种消极的政策,是一种变相的纳贡,是在当时汉匈双方力量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的一种妥协。这样自然不符合汉族上下层的愿望,更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结果适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滋长匈奴奴隶主的贪欲,却无补于汉族的安宁和汉匈两族友好。

故汉武帝在国力充实、足以抗拒匈奴的时候,本于维护他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采取积极防御的战争方针以代替消极的和亲政策。

武帝发动对匈奴的防御性战争开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经过元朔二年(前127年)的河南之战(亦称漠南之战)、元狩二年(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及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三大战役,匈奴俱大败,右地(西部地区)浑邪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亦遁走,河西走廊平定。

匈奴主力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从此“漠南无王庭”(漠南没有匈奴的统治势力)。东线方面,汉军也大获胜利。汉朝在夺得了匈奴左地(东部地区)之后,扶植原来役属于匈奴奴隶主的乌桓族徙居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当今河北北部、原热河平原及辽河下游一带)塞外,命令他们侦察匈奴动静,并置“护乌桓校尉”一官监领他们,以防止他们与匈奴交通,这样便切断了匈奴的“左臂”。

同时,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以公主嫁给乌孙王(时乌孙族驻牧于今伊犁河上游一带),拆散了匈奴在西方的同盟,以切断匈奴的“右臂”。又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一方面用以隔绝匈奴与羌族(生活于今青海一带)的交通,另一方面也便于在河西及上郡、朔方、西河等郡(俱在今内蒙古河套南)一带实行屯田。

此外还加强了边防的设备,把烽燧、亭障从酒泉(今甘肃酒泉市)伸展至玉门(今玉门市),又从敦煌(今敦煌市)伸展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经过这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边防和外交上的措施,匈奴奴隶主的威胁才基本上解除。

公元前87年(后元二年),武帝死,昭帝立。史载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匈奴数侵边郡,又联合车师(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今新疆东北部)共侵乌孙,并索取乌孙公主(即汉公主解忧),声称“速送公主来”,企图以武力威迫乌孙脱离与汉朝的同盟关系。

乌孙昆弥(昆弥乃乌孙王号)和公主先后上书求救,于是汉朝组织了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兵员二十万,在本始三年(前71年)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出击战。这是西汉时期汉匈战争以来最后一次大战。这次战争完全是由匈奴奴隶主的侵犯引起的,汉与乌孙的出兵只是反击行为。结果匈奴惨败,自食其恶果,从此大为衰弱,更加趋向和亲,而北方愈来愈平静了。

从公元前133年武帝发动战争,至公元前71年的大战,将近六十年,汉朝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巨大代价,最后才把匈奴的威胁完全解除。如果没有这五六十年的反侵扰战争及其最后胜利,汉朝北方的安全,百姓生产、生活的安定,民族、国家的命运,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堪设想的。西汉时期汉匈之间的战争,是一场维护先进的封建制、反对落后的奴隶制的战争,实质上也就是封建制与奴隶制之间的斗争。

武帝及其以后对匈奴战争的正义性质和进步作用,于此可见。公元前57年(宣帝五风元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出现“五单于争立”。五单于随即展开混战,混战的结果,或败降,或自杀,最后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头曼单于第八代孙、邪音耶)获胜,于是复归单于庭。可是经过这场混战,人口已大减损,部众只剩数万人。

而混战后的局面则是:死者以万数,牲畜损耗十之八九,百姓饥饿,竟至互相燔烧以夺取食物。呼韩邪的处境是困难的,正拟着手恢复变乱后的残局,不意呼韩邪之兄左贤王在东边自立为郅支(郅音至)骨都侯单于,并进攻呼韩邪,击败呼韩邪的队伍,占据了单于庭。

呼韩邪不得不再次出走。这样的局面和处境,促使他考虑从归附汉朝中央政权中打开自己的政治出路,接受汉朝中央的领导,在汉朝的支持和帮助下,恢复和维持他的垂危的统治,平定郅支,统一匈奴地区,挽回匈奴的危局。

因此,他率领部众南下靠近汉朝的边塞,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春正月,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表示他归附中央的诚意和对天子的尊崇。

汉朝对于呼韩邪的归附十分欢迎。既至,待以客礼,把他的地位高置于诸侯王之上。颁给黄金质的“匈奴单于玺”,承认他是匈奴的最高首领,也表示汉天子对臣下的册封,在法律(不成文法)形式上确定了君臣的名分,同时也确定了呼韩邪政权——匈奴地方政权是隶属于中央(汉朝)的藩属的政治地位。此外,汉朝还赠给他大量的珍贵的礼物。

当时郅支眼见呼韩邪附汉,并获得了汉朝中央的大力支持,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迁徙至今伊犁河流域一带,并杀死汉朝使者谷吉,且侵陵乌孙、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欲降服康居(在今中亚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企图得此三地以为与汉争夺西域的基地。

结果于公元前36年(元帝建昭三年,呼韩邪二十三年,郅支二十一年)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刺杀。于是匈奴与汉敌对的势力最后消灭。匈奴内部自“五单于争立”以来二十年间的变乱局面,通过汉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和帮助,遂告结束,匈奴从此复归于统一达一百余年(至东汉初重又分裂)。

呼韩邪之附汉,他结束了汉匈两族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1~前51年)来的战争状态,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开创了汉匈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并为其后南匈奴与汉族长期友好合作奠下了基础。其次,他开了北方地方政权接受中原中央政权领导的先河,从而使中原先进的政治直接影响漠北,密切了漠北与中原的政治关系,促成了漠北与中原的统一。

由于呼韩邪附汉获得了良好的后果,故呼韩邪及其族系对于汉匈团结合作的必要,认识十分深刻。呼韩邪的元配颛渠阏氏(颛音专)说:“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

直至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时(公元48年,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呼韩邪的孙辈单于仍沿用“呼韩邪”的称号与汉恢复和好,就是因为“以其大父(呼韩邪)尝依汉得安,故欲袭其号”。可见呼韩邪这次归附汉朝、接受汉朝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帮助,给予匈奴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

东汉初年(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南北二部。事缘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孙比(名“比”)时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之众,部属计有四五万人。以觊觎单于位置不得,乃率众投归于汉,请求内附,表示“愿奉藩称臣,重修旧约(重修稽侯珊与汉宣帝时之旧约),捍御北虏(北匈奴)”。

东汉政府正苦于开国以来,匈奴奴隶主的侵扰势力重新抬头,不断南下入侵,穷于应付,乃利用他的力量来保卫边疆,遂接受他的请求。比遂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是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汉朝派遣中郎将段彬等至南匈奴,帮助他设立单于庭帐(南庭)于西河郡的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后因南单于与北单于交战不利,汉朝遂特设“使匈奴中郎将”一官,领兵专主护卫南单于之事。从此南匈奴的政权,在汉朝的支持下,逐渐稳定下来。

北匈奴奴隶主侵扰势力的存在及其不时入侵,对于东汉王朝及中原封建社会的向前发展,始终是个莫大的威胁和障碍。故随着中原政治局面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汉朝国力的日趋强盛,于是决定予以有力的反击,派遣大军向北远征。

汉朝对北匈奴的军事远征开始于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时值北单于统治乖方,众叛亲离,平时受北匈奴奴隶主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

北匈奴统治集团不堪一击,故战争仅进行了三年,至公元91年(永元三年),北匈奴接连在漠北及西域各个战场俱大败。北单于率领主力西迁。匈奴奴隶主政权全部瓦解,从此匈奴退出了漠北地区。从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建立政权起算,匈奴在大漠南北活跃,至此整整三百年。





匈奴鹰顶金饰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匈奴   阴山   单于   西域   奴隶主   河套   中原   汉朝   公元前   政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