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都已身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平息?

前言: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四方归顺,国泰民安。然而就在这表面繁荣稳定的背后,一场足以改写历史的动荡已经在酝酿。

755年11月,爆发了由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这场规模浩大的叛乱持续了8年,最终以唐朝的胜利告终,但也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局面。事后历史学家不禁反思,这场腥风血雨背后隐藏的种种弊端,均是这场变局的导火索。

一、野心膨胀的范阳节度使

公元755年的冬季,隆冬的气息扑面而来。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当年55岁的安禄山并不知晓,这场由他一手导演的叛乱,将为他的人生画上句号,也将为盛极一时的唐朝帝国敲响丧钟。

安史之乱为何会在这个时候爆发呢?751年,唐玄宗下令灭掉突厥汗国,此举引发了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并占领了河中地区,威胁唐朝西北边防。为安抚突厥余部,754年,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镇守边疆。

安禄山本是突厥族出身,他见识过突厥汗国的强盛,心中对唐朝的威严并不服气。性格阴险狡诈的他,暗中结交突厥余部和室韦族,蓄意谋反。755年11月,安禄山认定时机成熟,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其实,安禄山谋反的野心,始于他掌控范阳军的那一天。范阳军原本是名副其实的边防军队,偏远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军人们勇武刚烈的性格。但此次任命让安禄山获得了人数众多、战斗力强悍的范阳禁军。

安禄山深知,要打败南边的唐军,单靠突厥和室韦的骑兵还不够。拥有范阳禁军这样的强大后盾,才能让他的计划成功。于是,他利用手头的兵权吸收了大量突厥残党,并暗中输送给他们粮草武器。

同时,安禄山还利用自己半突厥血统的身份,向突厥和室韦部落酝酿叛乱的想法。他对他们描绘唐朝已经衰落,天时地利完全站在他们一边。只要起兵反唐,就可轻易夺取中原的土地财富。

为了取得突厥人的信任,安禄山还娶了突厥首领之女为妻,与突厥 形成了姻亲关系。在他的挑拨下,许多突厥和室韦部落逐渐对唐朝产生了仇恨,并蓄势待发,准备随时起兵。

二、轻敌失守的唐军

面对安禄山的叛乱,唐玄宗起初并不当回事。但很快,安禄山占领洛阳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连忙派出封常清和高仙芝前去迎战。

然而,长期太平的唐军已久未打仗,战斗力大不如前。封常清和高仙芝不仅接连失利,还被唐玄宗怒斩。此后,唐军更加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唐玄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称王。

其实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内心一直存在着轻敌的想法。他觉得区区一个范阳节度使,无论联合了哪些邻国部落,也不足为患。毕竟自玄宗在位以来,唐朝国力昌盛,四方归顺,已经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了。

但玄宗显然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敌人。他派遣的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闲散在家多年的老将,没有实战经验。而安禄山麾下的士兵不仅训练有素,而且士气高昂,渴望一举击败唐军,占领中原。这造成了两军实力的巨大反差。

在与安禄山军首次交锋后,封常清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议唐玄宗迅速调集大军,全力进剿。可唐玄宗不以为然,他认为封常清在战场上已经没有斗志,这是在找借口推卸责任。

唐玄宗的这种轻敌和错判最终导致封常清大军溃败。封常清无奈之下,只能退回长安请罪。但唐玄宗早已盛怒,下令将封常清斩首示众。这无疑更加打击了唐军的士气和信心。

三、老谋深算的哥舒翰

在急转直下的局势下,唐玄宗启用了病中的老将哥舒翰。哥舒翰认为唐军目前不敌安禄山,应该固守潼关,采取持久战。可唐玄宗不听劝告,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战,结果哥舒翰大军溃败,哥舒翰本人也被安禄山俘虏。

哥舒翰作为唐军老将,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唐军目前处在下风,需要的是稳扎稳打的战术,而非孤注一掷的豪赌。因此他提出坚守潼关,待唐军整頓好军力,再考虑反攻的。

但唐玄宗此时已经乱了方寸,他不顾哥舒翰的劝阻,下令哥舒翰必须出兵迎战。哥舒翰心知肚明,唐军如果现在强攻,势必全军覆没。但是面对皇帝的再三催促,他也只能带领唐军出战。

然而战场的现实却如哥舒翰所料,唐军很快便支离破碎,不堪一击。哥舒翰意识到局势无法挽回,只能与少数唐军突围而出。在一次突围中,他为了掩护众将脱险,自己不幸落入了敌军手中。

被俘后,哥舒翰并未屈服,而是义正辞严地点醒安禄山:“你起兵反唐,天理难容,結局必定是失败。我劝你还是早日回头,归顺朝廷,才是明智之举。”安禄山勃然大怒,对哥舒翰拳打脚踢。但哥舒翰始终一脸闲然,丝毫未显惧色。

四、逆子弑父的安庆绪

眼看长安难保,757年唐玄宗只得带上杨贵妃出逃。途经马嵬坡时,禁军哗变,杨贵妃被勒令自缢,唐玄宗陷入绝望。很快,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让父亲唐玄宗作为“太上皇”,自己专心应对安史之乱。

与此同时,安禄山在洛阳已经称帝一年有余。他派兵南下,一心要灭亡唐朝。正当他雄心勃勃之时,757年正月,安禄山却突然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联合宠臣杀害。

安庆绪此举,一方面是出于对父亲专权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安禄山如果成功取代唐朝,自己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可以说,安禄山突然被杀,是他自食其果,他终究低估了自己手下军阀的心思。

事实上,安庆绪与安禄山素来关系紧张。安禄山为人专断,在军中和朝堂上几乎没有听从过儿子的意见。安庆绪对此早已心生不满,一直在暗地里联合心腹,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推翻父亲。

757年初,安禄山准备率军南下,全面攻占长安。安庆绪料想,一旦父亲取代了唐朝,只会进一步排挤自己的地位,甚至面临被杀的危险。因此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军队行军途中发动兵变,将安禄山杀害。

在发动兵变的那一夜,安庆绪假装言辞恳切地劝说父亲:“父亲,你已经年事已高,这场叛乱也已经打响,是否该考虑退位让贤,交权于我,好好享受生?”安禄山怒斥儿子胡说八道。

没过多久,安庆绪带人来到安禄山的营帐,用宝剑刺穿了安禄山的心脏。安禄山瞪大了眼睛,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他倒在血泊中,咽下最后一口气;他终于意识到,亲手栽培的孽种,最终害了自己。

五、内讧不断的叛军

安庆绪此举,一方面是出于对父亲专权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安禄山如果成功取代唐朝,自己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可以说,安禄山突然被杀,是他自食其果,他终究低估了自己手下军阀的心思。

安禄山之死虽为唐军赢得喘息之机,但并未结束安史之乱。安庆绪很快控制了军心,继续推进对唐朝的战争。此时,唐肃宗身边的李泌提出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希望能持久消耗敌军实力。但唐肃宗并不赞同,他坚持要立即收复两京。

于是,唐肃宗派出九名节度使,率领十数万大军,希望一举歼灭安军。这种快速决战的想法犹如以卵击石。安军经验老到,不与唐军正面硬碰硬,而是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唐军接连失利,士气受挫。

终于,在761年,安庆绪的心腹史思明也反过来杀死了他,夺取兵权。史思明曾效命于安禄山,他深谙用兵之道,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快稳住局面,继续率军北伐。

史思明夺权后,安史之乱陷入了一个更加混乱的局面。原本已经四分五裂的叛军,变得完全割据一方。各路军阀都自立为王,彼此之间兵戎相见,互相攻伐。这给了唐军可乘之机。

然而,唐肃宗并未抓住时机,反而继续派出重兵前去强攻。面对混乱状态的叛军,这种正面硬碰硬的策略纯属自取灭亡。就像李泌所预见的那样,唐军再次遭遇失败。

这时,太子李豫见状,建议父亲改变战略,避实击虚,使叛军自相残杀。唐肃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叛军内讧虽然削弱了实力,但唐军已经打击士气,难以再战。

六、孤注一掷的唐代宗

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过去6年,唐朝的国力已然不支。唐肃宗也意识到要立即改变策略,否则唐朝就要亡国灭种。763年,唐代宗继位后果断启用仆固怀恩大举进攻。

这一次,唐军总算抓住了时机。正当史思明全力对付唐军,右军节度使李光弼突然发动奇袭,一举拿下洛阳。史思明仓皇出逃,其手下见大势已去,也纷纷投降。至此,洛阳终于重返帝都。

此役过后,史思明余部四分五裂,节节败退。764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在绝望中自缢而亡。随后,田承嗣率安史余部3万多人正式向唐军投降。至此,延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这场规模空前的叛乱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也永久性地改变了唐朝的局面。安史之乱的失败者,不仅是背叛唐朝的安禄山和史思明,

结语:

经历8年的血与火的洗礼,唐朝终于重新夺回了河南之地,安史之乱宣告结束。然而,这场叛乱也让原本鼎盛一时的唐王朝元气大伤。从此开始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盛世景象。苍天不幕予人,盛者必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逃脱沧海桑田的宿命。我们只能期盼后人能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汲取智慧,获得警醒,不再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安史之乱   安庆   节度使   洛阳   叛军   突厥   长安   叛乱   唐朝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