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回忆老蒋失败:专宠浙江帮并不过分,病根是他有深度软骨病

蒋介石的政治软骨病:用人不当、容忍桂系、养虎贻患杜聿明是蒋介石旗下的一号能征惯战之将,他被俘之后曾写过多篇回忆抗战、解放战争的材料。作为被俘的最高级别国军大将,杜聿明的很多观点都指出了蒋介石失败的深度问题。在其看来,蒋氏真正的败因,似乎是用人不当,延伸而言,则是政治上的得软骨病。本文按照时间线,分别就蒋介石对戴笠、桂系和傅系的态度展开探讨。一、用人不当:对戴笠疑而用之蒋介石虽然对戴笠信任有限,但是此人一直担任重要的特务机关长官。军统内部,郑介民、唐纵都与戴笠有隔阂,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实际各有各的算盘。在毛人凤、沈醉等军统大员看来,这两位军统高官都是蒋介石派来监视戴笠的。在军统外部,又有中统二陈制衡,中统的特务业务和军统基本重叠,所不同的在于,军统对军事方面更侧重一些,中统对自身党务、对中共的监视更侧重一些。但从整体上看,两家的业务基本一致。

为什么要浪费如此巨大的行政、军事和人力资源设置两个基本相同的机构呢?蒋介石耳根子软,早在复兴社时代,贺衷寒、曾扩情等老牌十三太保,就对戴笠的独断专行颇有微词,认为他过于跋扈,日夜向蒋介石进谗言,说这样的特务处长权力太大,对领袖实际上是一种架空,容易形成军阀。于是乎,便纵容二陈兄弟把中统业务扩大,半公开地支持中统和军统搞竞争。蒋介石对戴笠的控制,不限于行政上的控制,还有精神上的控制,只要稍有不如意,动辄以棍棒拳脚加身,可以说把戴笠拿捏得死死的。这种制度设计,有些类似隋唐时的京师禁军的左右十二卫,同样都是禁军,同样的职能,一定不能把所有权力都交给一个将军,而是由左右两个卫将军并行,构成互相监督牵制。蒋介石未必不知道这种封建时代的落后制度设计,在现代已经被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所淘汰,监督体系可以有效预防某一个机构的长官擅权。但他更在意的是大家的议论,野夫之言,惑人视听,不得不防啊。

如果说这还只是用人方面的软,不足以证明蒋介石有政治软骨病,那么对桂系的态度则鲜明地体现了。二、容而忍之:对桂系的态度桂系问题,是晚清以来军阀问题的最高峰。孙中山先生就对北洋军阀问题很头疼,包括后来的南方军阀,都是辛亥革命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但是这些军阀都是短视之辈,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全国政局。逮至国民党黄埔建军,才终于形成自己的军事力量,蒋介石据此发展出足以和旧、新军阀相对抗的力量。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在国民党的重重压迫之下,桂系军阀居然挺过了几个时代,从晚清的地方实力派,一跃成为足以和蒋介石分庭抗礼的派系力量。蒋介石与桂系数度兵戎相见,打得你死我活,甚至一度把白崇禧打得远走天津,桂系三巨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直接被打瘸了一个巨头,黄绍竑被迫转入中央系。黄氏虽说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总归政治上极不好看。

本来大家都以为蒋介石要一硬到底,彻底瓦解桂系,但自中原大战后桂、阎、冯表面上向蒋介石称臣,蒋介石居然就此放下屠刀,改以政治上羁縻、军事上停手的策略,又让桂系活了过来。其实桂系以广西一省之力,万难与蒋介石对抗,只要蒋介石不计代价地继续实施军事压迫,桂系的瓦解是迟早的事,毕竟冯玉祥就是这么垮的嘛。包括阎老西阎长官,也被蒋介石与张学良联手,把晋绥系军阀死死堵在山西无法向外发展。为何放着肉眼可见的胜利而停手了呢?固然有急于进攻江西苏区的考虑,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蒋介石其实压根就没打算下死手,不为别的,就是怕。他是一党之魁,怕从何来?要知道,蒋介石自黄埔建军起,就摆脱不了浓浓的军阀色彩。国民党军早期与粤系军阀关系非常密切,若不是陈炯明叛变革命,陈氏也会像后来的南天王陈济棠、李济深等人一样,在国民党的政治版图中享有一席之地。你刚一起家,就把其他本质上一样的军阀势力往死里打,合适吗?

你让其他军阀怎么想?如果大家群起而攻之,那会是怎样一副景象?蒋介石没有这样的魄力。毕竟当时国民党内反对蒋介石、对党魁和国家领袖之位觊觎之人不在少数,政治上比蒋介石更有资格的人也有好几位。所以说软了。桂系之生存、延续、壮大,后来李宗仁能够与蒋介石竞争大位,都与此有莫大关系。蒋介石对李宗仁恨之入骨,几番欲派军统特务刺杀之,特务们都安插到南京傅厚岗李公馆的门前了,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撤销了刺李之事。包括对白崇禧。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在国民党诸大将中,乃是超一流的人物,只有杜聿明差可比拟。蒋介石对其十分忌惮,不敢让他实际统领兵马,一直想用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这类高官将其留在中央,以便就近控制之。但一当形势有变,不得不用人之际,又会将白崇禧派出去到一线统军。1947年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蒋介石的心腹大将陈诚、顾祝同等人都集中精力对付山东陈粟,中原无人主持,蒋介石不得不派白崇禧到九江指挥大别山军事。

白崇禧巴不得有此,因为当时桂系人马陆续调往湖北,大别山腹心之地正好在鄂豫皖三省交界,他可以顺理成章、光明正大地在湖北恢复桂系力量。蒋介石一边想借助白崇禧的军事能力拒刘邓于大别山,又怕桂系在湖北坐大,寸中焦虑,诚不其所止。后来淮海战役开打,徐蚌地区吃紧,蒋介石又欲统一华中、徐州两大“剿总”的指挥权,想搬请白崇禧到徐州,一则是让他统领两大战略区的部队,二则也有将其调离湖北、削弱桂系的私心。白崇禧断然拒绝,蒋介石只能大骂娘希匹,无计奈何。杜聿明撰写淮海战役回忆材料时,就曾鲜明地指出,蒋介石用心太毒,既想让白氏到徐州,又包藏祸心,提前给白氏安排了一套蒋介石嫡系人马组成的指挥所,摆好了陷阱让白崇禧跳。白崇禧又不傻,岂能上这样的恶当?杜聿明回忆至此,对蒋桂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仍然勾心斗角倍感遗憾。说白了,不还是蒋介石政治上拿捏不定吗?

若是真有杀心,早早解决了白崇禧,李宗仁不善用兵,就算留着这位桂系的代表人物,但桂系向称李白,无白不以成李,无白不以成桂。哪还有这些麻烦?杀了小诸葛又如何,地球离了谁不转呢?三、养虎贻患:对傅系的纵容傅系原是晋绥系阎锡山手下一员将军,也是山西人。他性格精明、仗义而又不乏敢勇血性,与其他山西将领不太一样,因此虽也是阎锡山老乡却始终不获重用。日军侵入华北之时,绥远危急,阎锡山无力应付,蒋介石趁机提出建议,中央军也不干预你晋绥系,但提名素有骁将之名的傅作义出任绥远省主席,让他去抵抗日本人。阎锡山打仗不行,政治上没底气,反正傅作义再怎么说也是山西人,总比从南京派来一个蒋介石的人好一些,于是咬着牙同意了。谁知傅作义鱼游入海、飞鸟出笼,一下子摆脱了蒋介石的控制,在绥远打得顽强无比,驱逐了日本人,还把一个塞上穷省治理的井井有条,逐步实现自给。

这样一来,阎锡山再无借口召回傅作义,也不好再派其他晋系将领去绥远取代傅作义。晋绥军从此分裂为晋系和绥远系。不管阎锡山还是蒋介石都没有想到,傅作义居然从此高速起飞,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最后生发的军阀派系。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在冀察绥一带与聂荣臻大战,战集宁、取张家口、入北平,一时间声势直压昔日长官阎锡山,隐然成为华北最大的实力派。蒋介石察觉出傅作义的半独立势头,有心要限制一下傅作义,派去一大票中央军部队在北平协防。只是派去的都是军人,军人对政治运作并不太懂,对傅作义制衡作用有限,根本无法阻挡傅作义坐大的步伐。到1947年、1948年之间,傅作义成为华北军政长官、“剿总”司令,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傅作义坐大,一点办法都没有?也不是。要么是政治运作,再度扩大阎锡山势力,要他参与冀省之大政。要么是军事调动,以中央军取代绥远系,控制平津二市,逐步将傅系压缩回绥远。

保底的则是找借口罢免,架空,或是暗杀。前两条都是长远之策,第三条是万不得已之举。但无论哪条都有卸磨杀驴之嫌,容易引起议论。蒋介石一生中三次下野,每次都是迫于政治压力。何况1948年辽沈战役国军大败,淮海战役国军再次陷入僵局,蒋介石三魂七魄被打掉二魂六魄,已经没有胆气去处理华北问题了。蒋介石当时频频要求傅作义南下,起初要求傅氏率所有军马南下,给他一个东南军政长官的大饼。傅作义不吃。后来又说,军队不要也罢,但求把团、营以上军官空运南下。傅氏仍然不理。明明蒋介石是傅作义飞黄腾达独霸一方的始作俑者,到了最后却主客易位,苦苦哀求,这种软弱,在国民党诸大佬看来都颇觉不齿。综上所述,蒋介石的政治软骨病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人不当、容忍桂系、养虎贻患。蒋介石的软弱,既不能令自己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让敌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这种软弱也激怒了一些国民党内反对势力,加速了国民党的衰落。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警惕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软弱,以免走上和蒋介石一样的道路。杜聿明:黄埔一期最出色的将领杜聿明是黄埔一期最出色的将领之一,他曾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尽管后两者是副职,但实际上他是指挥官。与其他黄埔一期学员相比,只有胡宗南和关麟征比杜聿明地位更高一些。然而,关麟征虽然早有名声,但后来并未实际统兵,因此综合考虑,胡宗南在稳压杜聿明方面更加出色。然而,胡宗南的领兵经验并不出众,从未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才能。在我看来,杜聿明实际上是黄埔一期的第一人。尽管蒋介石对他非常信任并全力支持,但在与杜聿明的军事交流中,蒋介石的软弱再次显露出来。例如,他取消了反攻山东的计划。在济南战役刚刚结束时,杜聿明和粟裕几乎同时预见到,国共主力将在徐州一带展开决战。为了扭转局势,杜聿明制定了一个反攻山东的计划。

这个长期目标是将共军限制在山东省,不让他们南下。这是一个实用、可行和易操作的计划。然而,由于计划的目标不够积极,没有像陈诚制定的计划中那样宣称要消灭共军、在三个月内完成目标等豪言壮语,因此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可。并不是蒋介石太过雄心勃勃,而是如果将这个计划提交给国防部讨论,肯定不会通过。大家已经习惯了夸大作战计划的方式,谁会采用基本上承认国军处于劣势的计划呢?另外,如果蒋介石以他的个人威望强行推动这个计划,肯定会招致党内反对派,特别是桂系的攻击。要知道,白崇禧一直看不起蒋介石的军事才能,有传言说白崇禧曾讽刺蒋介石只能当个营长。如果现在推动这样一个计划,就等于是承认国军不行了,谁会承受各种流言呢?尽管蒋介石也能认识到杜聿明计划的合理性,但他还是无视了杜聿明的建议,受到各种潜在压力的影响。另一个例子是淮海战役。

在战役初期,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份非常详尽的敌我兵力报告,认为不应该坚守徐州,而应该撤退并在淮河沿岸设防,以便最大限度地消耗共军的兵力。蒋介石起初同意了,准备撤退。然而,因为害怕被指责放弃徐州和淮北地区,蒋介石在杜聿明北调辽沈战场期间,偷偷暗示徐州“剿总”司令长官刘峙,仍然将部队集中到徐州一线,形成了一个大十字阵。这是第一次反悔。杜聿明回到东北后非常愤怒,但他还是不得不继续作战。在黄百韬和黄维两个兵团被围之后,杜聿明提出了一个策略,暂时不顾黄百韬的困境,让他坚持抵抗十几天,同时用主力迅速南下救出黄维。因为南线刘伯承的兵力相对较弱,所以救出黄维后再一同北上,很有可能击破粟裕。蒋介石犹豫不决,一开始同意了,后来又反悔了。他的理由是,黄百韬的兵团离徐州更近,舍近求远是否明智?万一黄百韬的兵团被消灭了呢?那可是十几万人的大兵团,如果见死不救,以后谁还会支持我这个老大。

杜聿明无话可说,率领部队去救黄百韬,但由于粟裕的阻援兵力太强大,他们一直没能打到碾庄。这是第二次反悔。第三次反悔是杜聿明决定率领徐州主力南撤,以免被粟裕包围。关于撤退的路线,杜聿明建议从徐州西部出发,沿着水网不太密集的路线直接南下。暂时不救黄维的兵团。这样,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出徐州残存的三个兵团三十万人。然后再考虑救援黄维。这是一个兵家上的上策。蒋介石起初也同意了。然而,一出徐州,蒋又反悔了,连续给杜聿明发了亲笔信,要他立即调头抄近路救援黄维。杜聿明仰天长叹,在回忆录中写道:“三次反悔,全部垮台!”杜聿明和粟裕的反应是一致的。本来杜聿明向西出徐州,使粟裕很为难,不知道怎么追击。结果,杜聿明又改变了南下的路线,导致中野部队在前追击,华野部队在后追击,粟裕亲自指挥七个纵队全力追击,最终在陈官庄围住了杜聿明的部队。淮海战役至此大局已定。

总结:杜聿明是黄埔一期中最出色的将领之一,担任过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尽管他的职位是副司令,但实际上他是指挥官。与其他黄埔一期的学员相比,只有胡宗南和关麟征的地位略高于他。然而,胡宗南的领兵经验并不出众,而关麟征虽然名声早,但并未实际统兵。因此,综合考虑,杜聿明在稳压胡宗南和关麟征方面更加出色。然而,尽管蒋介石对杜聿明非常信任并全力支持他,但在与杜聿明的军事交流中,蒋介石的软弱再次显露出来。他取消了杜聿明制定的反攻山东的计划,并在淮海战役中多次反悔。这些反悔和蒋介石的犹豫不决使得杜聿明的战略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战局失利。尽管杜聿明在战场上失利,但他的才能和军事见解仍然令人钦佩。他制定的反攻山东计划和撤退路线都是合理且可行的。如果蒋介石能够坚定地支持他并实施这些计划,或许战局会有所改观。

然而,蒋介石的软弱和犹豫不决让杜聿明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现实中,决策者应该在制定战略时更加果断和坚定,而不是受到各种压力和流言的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你认为杜聿明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蒋介石对他的决策是否恰当?是否应该更加支持杜聿明的战略计划?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淮海战役   大别山   软骨病   绥远   军统   徐州   病根   军阀   浙江   长官   司令   蒋介石   深度   过分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