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权用完该怎么办?把路走绝的以色列还没想清楚,久病床前无孝子

一、以色列的发达,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是走运

美国社会一开始对犹太人其实也没什么好感,福特汽车创始人在当年就是非常有名的反犹人士。但犹太人最擅长的那一套恰巧又非常适应美国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对于金融业的苛求,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犹太人算是真找到天堂了。希伯来人的应许之地确实在迦南——加拿大南部的美国。

美国在立国之初是有几条宗旨性原则的。你比如说一个世俗化,宗教和政治得分开各玩各的,不能政教合一。另一个自由主义,反对宗教迫害,反对王权迫害。

所以,在美国建国初期,犹太人在那边确实真就没受过什么有组织地迫害,而且发展得相当不错。到了二战时期,盟军这边出于反纳粹的舆论战需要,倾注了大量资源来为大众舆论刻画“纳粹血腥屠杀600万犹太人”的印象,从而使得犹太人逐渐获得了事实上的“二战头号受害者”的舆论地位,并最终让支持犹太人和支持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成为了美西方的绝对政治正确。

我始终有一个感觉。犹太人现在能混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在金融行业混得风生水起,其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有多聪明优秀,是因为金融资本主义这套玩法犹太人已经领先其他人搞了1000多年了。别的不好说,但在放贷吃息这一块,犹太人那真是字面意义上的遥遥领先。

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初在看《威尼斯商人》时,莎士比亚笔下刻画那个的犹太裔放债人夏洛克。那是真正意义上的食肉饮血、敲骨吸髓的主,为了打压竞争对手安东尼奥而不惜给对方专门做局:借贷给你可以,利息我都不要了,只要你答应到时候还不上款给我割一磅肉就行。

别人放贷都是割韭菜,犹太人放贷那是奔着收割人命去的,而《威尼斯商人》的剧本还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写的,可想而知犹太人当年在欧洲的名声那得狼藉到什么地步了。

过去那年头资本主义还没那么发达,还没到金融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犹太人做的这些事情在西方当然就招人讨厌。但到了金融资本主义唱大戏的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犹太人玩得早、玩得溜,资本积累速度比其他资本家的更快,所以在资本为王的新时代自然就获得了更为优越的地位。这不是因为犹太人受到上天的眷顾了,而是因为他们多年来已经适应了的那套游戏规则,正好就是当下最流行的那个版本,这属于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二、没有了美国,以色列还算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如今的美以两国关系是以色列得以维持存在的核心基石,但对此我有不一样的看法。我反倒是觉得,以色列人民如果想要让以色列这个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常化,唯一的办法就是切断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

有些事情就算我不说,相信大家应该也能看得出来,现在的以色列对美国俨然已经养成某种药物依赖了。在过去几十年来,以色列一直都是拿美国当吗啡来打的,而且越是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以色列打美国吗啡就打得越狠,打到现在可能光靠吗啡都已经止不住疼了,那都得上强效芬太尼了。

而且对美国养成药物依赖之后的以色列,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就算没有因为军事冲突所导致的国家痛感,也会规律性地拿美国的霸权背书当成糖果吃着玩。

而以色列这么干的后果,就是最后把自己骄纵成了一个集狂妄和懦弱这两种矛盾品质于一身的瘾君子。有美国禁药可打的时候,天下无敌;而一旦没有了美国的禁药,那就什么都不是。

相较其他少数族裔,美国上流社会里的犹太裔比重实在是太高了,这对以色列领导人来说是一个很容易的抓手。不管是谁坐在内塔尼亚胡那个位置上,只要他有那个想法,利用这个抓手来绑架美国的国家意志,进而搞一些很极端的政策,比如把美国驻以大使馆设到耶路撒冷去,那相对而言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而这事你要是换了另一个族裔的精英来,他们很可能就干不成了。美国的爱尔兰裔也不少,拜登自己都是爱尔兰裔,爱尔兰和北爱过去被英国折腾得那么惨,我们什么时候见过美国的爱尔兰裔精英能够绑架美国的国家意志去和英国对着干的?这事换了印度裔也做不到,至于我们华裔那就更不用说了,你混到美国的官场上要是还能不跟着其他反华势力一块膈应中国,那中国人民估计都得烧高香了。

但这对以色列的国家建设来说其实是不利的,相当不利。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是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被别人排挤惯了是一大原因,另一大原因则是根植在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量入为出的民族基因。有多大个胃口,吃多大碗饺子;有多大颗脑袋,戴多大顶帽子,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看来一个正常国家应该遵守的处世准则。爹有娘有都还隔着一双手呢,构筑在别人霸权基石上的高楼大厦,终究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以色列一日摆脱不了对美国霸权的药物依赖,再强大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也只是一具瘾君子、二世祖和寄生虫的残躯罢了。

三、仰仗美国,饮鸩止渴

以前的犹太人是没办法,在欧洲各国都只能以二等公民的身份卑躬屈膝,但现在情况明显不一样了,以色列都立国70多年了,各项关键指标早就迈入发达国家之类了,原本基于特殊时期搞出来的特殊路线早就过时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绑着美国的霸权机器搞犹太复国主义那一套呢?以色列都建国多长时间了你还搁那儿复什么国呢?非得最后把人家巴勒斯坦老百姓逼到海里才肯甘心吗?

制定国家政策不能一直靠走钢丝和走捷径,特拉维夫像现在这样闹下去,最后对以色列的普通老百姓能有什么好处吗?现在大家一看到以色列人,脑子里头立刻联想到加沙的断壁残垣、巴勒斯坦人民的尸山血海、高耸的隔离墙、墙上无时无刻不在警戒的机枪堡垒,以及值守在堡垒上手持美制自动武器,什么时候觉得无聊就开枪拿巴勒斯人当兔子打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会想到炸弹,会想到集中营和露天监狱。

为什么以色列在过去和现在敢这么干?是因为以色列的综合国力真的已经强到没有其他国家能奈何它的程度了吗?不,当然不是,说到底以色列的这份自信和底气还是美国给的,他们就是仗着和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肆无忌惮。

但是吗啡打多了,到头来还是要死人的。你以色列能打得起美国吗啡那确实是你的能耐,中东乃至全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这个资本。但既然是吗啡,那就肯定是有副作用的。这玩意就像我们中国成语“饮鸩止渴”里头提到的,在古代传说中用一种名叫“鸩”的毒鸟酿成的毒酒,你渴得实在不行了拿它来喝,越喝越渴,喝到最后自取灭亡。

绝大多数巴勒斯坦老百姓现在过的都不是人过的日子。可问题在于,就算是在加沙隔离墙的另一面,对于今天生活在那里的以色列人来说,他们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过的算是人过的日子呢?

以色列建国都70多年了,经济、科技、文教和国防等诸多领域都发展得不错,但即便如此,很多以色列人每天讨论得最多的,也依然是生存问题。我早年看过不少在西方电影节上也曾大放异彩的以色列电影,最后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很喜欢把创作基调聚焦在以色列和周边国家的冲突上。我觉得这玩意已经是以色列人的某种思想钢印了,尤其是他们之中的文艺工作者始终就困在那种具有以色列特色的伤痕文艺里头出不来。伤痕文艺风行的时代我们中国人又不是没经历过,我们太清楚人活在那种氛围下是个什么精神状态了。

所以,你说现在以色列算是成功的吗?我觉得真未必。利库德集团再绑着全体以色列人、全体犹太人这么搞下去,早晚有一天,不光是巴勒斯坦人民,世界上大多数人民都会忍受不了的。现在也就是美国还罩得住,可要是哪天美国衰弱到无力纵容以色列的肆意妄为了,而伊斯兰世界又积蓄了足够强大的反击力量的时候,那时的以色列又会迎来什么结局呢?

结语、唯有良知与独立,才是以色列真正的出路

无论是什么结局,我觉得那对以色列的普通老百姓,还有大多数犹太人来说,恐怕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手里掌握大量财富的犹太财阀倒是无所谓,流水的国家铁打的资本,他们的日子就是再难过也不会难到哪儿去。

美国也不是无条件帮助以色列的。我们总说美以是“共轭父子”,什么叫共轭父子?就是美以互为父子,有时我当你的爹,有时你当我的爹。以色列并不总是能骑在美国的头上颐指气使的,至少在中东地缘政治里,以色列充其量也就是美国的一个棋子而已,拿以色列顶在前头唱白脸,美国躲在后面假扮红脸,最后收割的大头都被美国拿走了,以色列能得到的其实也就是一点残羹冷炙。

迦南算什么应许之地?美国那么大片膏腴之地不比巴以那块不毛的四战之地强多了?他美国要是真拿以色列当亲儿子,做什么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切出一块来让以色列人好好经营经营呢?美国又不缺那点容纳900多万人口的土地对吧?为什么非得把以色列放在中东和各伊斯兰国家拼得你死我活呢?说白了不还是在打驱狼吞虎的算盘吗?

以色列以本国的百姓安危、生活环境和民族形象为代价,到头来换回的也不过是暂时地、间歇地安全,这笔账真的划算吗?头20年或许划算,那之后的50年呢?再过100年呢?利库德集团不会真觉得,他们的这种搞法能一直维持下去吧?不会吧?

所有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终结。

以色列该醒醒了。

最后再多嘴聊一个话题。我记得我在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部讲述黎以冲突的以色列电影——《黎巴嫩》。这部电影据称是由发生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当中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在黎巴嫩战争开打的第一天,4名年轻的以色列士兵独自驾驶着一辆坦克,他们被要求配合一队步兵协同作战。该部接到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将一处窝藏着巴解组织武装成员的黎巴嫩平民村庄夷为平地。

因为以军无论装备还是人员都占据着绝对优势,所以他们一开始也没太拿这个任务当回事。结果就是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很快变得极端复杂棘手起来,并最终演变成了以军官兵们的屠杀噩梦。在任务开始之后不久,故事的主角团,也就是那4名以军坦克兵很快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他们所乘坐的坦克,最终也被困到了死亡陷阱当中。

这部电影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镜头在剧情展开过程中,始终都局限在坦克主角团4人所乘坐的那辆拥挤的坦克里头,就算偶尔把视角切换到坦克以外,镜头调度也是通过坦克上的观测设备来实现的。

这部片子的观影体验突出的就是一个压抑,极度压抑。因为以军主角队占据着装备上的优势,巴解武装分子手头简陋的轻武器很难击穿坦克的装甲,所以双方在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处于相互对峙的状态。主角团躲在坦克里头虽然暂时是安全的,但是4人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因为他们知道坦克外头到处都埋伏着巴解武装分子。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坦克油尽灯枯,车里头的以军士兵弹尽粮绝。除非以色列国防的援兵能够及时赶到,否则主角团的覆灭就是早晚的问题……

看看现在的巴以局势,再回想一下当初看过的这部以色列电影,我总有一种感觉:那辆坦克就是以色列,它的身上附挂着美式装甲,使用的是美式大炮。以色列人躲在坦克里可保一时无虞,也能凭借暂时的火力优势对周遭的巴解武装分子或巴勒斯坦平民生杀予夺,又或者是开着坦克直接冲进巴勒斯坦平民聚集的村庄里,将人家的房屋夷为平地,鸠占鹊巢。

但是再强大、再先进的坦克,终究也有油尽灯枯、弹尽粮绝的时候。围攻它的巴解武装分子虽然武器落后,但凭借人数和地利优势,最后终归是能把以色列人乘坐的铁乌龟开盖有奖的。

我不觉得以色列人躲在坦克里头是什么长久之策,我相信不少犹太人还有穆斯林应该也有着和我一样的想法。对以色列人来说,最好,或许也是唯一的出路,就是不要坐进那辆坦克,不要开着它冲到聚集着平民的村庄里,将大炮对准无辜的人群。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坦克是不能被击穿的。以色列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一辆大一点的坦克而已,附挂在上面的美制装甲现在已经出现性能疲劳了,被击穿只是时间问题。

美制装甲不可能是以色列坦克永远的护身符,美制大炮也不可能是以色列不朽的黄马褂。在东风日渐压倒西风,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浪潮逐渐盖过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的今天,以色列真正实现自我救赎的路径只有两条:一条叫做良知,一条叫做自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以色列   黎巴嫩   巴勒斯坦   犹太   爱尔兰   吗啡   孝子   美国   犹太人   坦克   以色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