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联通史》·二十一·战时共产主义

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被敌人围攻的军营。干涉者还用经济封锁来包围它。反革命势力切断了无产阶级的中心地区和它的粮食及原料供给区的联系。原料燃料和粮食的缺乏引起了生产的缩减。1919 年的工业产值只是战前的四分之一。没有到前线去的工人都疏散在农村里。因有许多条战线,这就要求苏维埃政权担负极庭紧张的工作,必须供给红军粮食、武器、鞋袜和服装。为了坚持下去,为了维持工人基本骨干与红军的生活,苏维埃政权对粮食、燃料和货物的全部储备进行了登记。不仅把大企业,而且把中等企业甚至小企业也都收归了国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个极大的开创,有人会说这项政策是直接让俄国进入到了共产主义时期。当然生产力并没有让俄国进入共产主义。但是这也算是一个尝试吧。战时共产主义的大背景就是俄国被外国武装干涉时期的政策(之后也沿用了几年)。在这时期的政策第一就是余粮收集制,这个政策就是把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拿够农民自己一年口粮之后剩余全部交由苏维埃进行武装抵抗外国。这个政策其实我们在大同社会的构想中提到了,在太平天国政权建设当中也有圣库制度。这些都是属于强制收集地方农民的财产,并且投入到社会建设上。这样无疑短期是有效的,可是长期呢?不管是大同社会还是圣库制度他有一个机动性,就是如果出现添丁进口、或者说疾病的情况之下粮食不足以应付生活,出现这样的情况余粮收集制就显得十分的唐突。可是放到战时这一大背景下又是无比的合理的,因为新生的政权不管是因为封建的腐朽还是一战的凋敝使得俄国经济几乎全面崩溃。因此上,建立起一支军队能够反击外国武装侵略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此上采用中央统一调配的集权体制,是当时苏维埃最好的方法了。

第二是所有物资统一调配,这也就是计划经济最早的雏形。所有物资全部都由中央统一调配,其中也包括了如何生产、如何配置原料、如何配置生活资料等。这无疑是在生产力还不够满足所有人的情况之下分配的最好办法。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本就不富裕的国家,非配到个人的其实是少得可怜的。其实综上两点可以看出来俄国农民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牺牲有多么大。

第三是“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个原则上保证了在生产力条件不够满足全国所有人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循的方针。这也相对的调整了之前我们在大同社会当中的一些构想,虽是大同社会,但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生产出一份力。

经过战时共产主义建设俄国终于是挺过了这场危机但是人口从之前143.5(百万)变为了134.2(百万),由此可见俄国为了巩固国家的安全在这时期付出的惨痛代价。

工业生产指数

燃料开采量以及燃料占比


再看工业指数全部工业1921年产量才能够达到1913年31%。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全俄国的工业虽然已经在战时努力地开足马力,但是也不抵战前的水平了。再看开采量来说,其他的可能都不用看,我们看薪柴的产量就可以初看端倪。13.1百万吨的薪柴,占据了俄国1922年燃料使用的44.1%。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了。那么,薪柴的作用极大可能不是用来产业使用的,而是基本生活取暖所用的。

农业生产指数

农业播种面积

谷物播种面积以及产量


其实从上面的表格来看的话,可以看得出来农业其实也没有发展出来之前的状态。

可是我们发现政府的收入确实呈现出了不同状态。

确实收入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反观支出的话,就会觉得这点资金着实有点捉襟见肘。

综上所述,俄国虽然革命成功了,但是由于列强的入侵,导致的国家还是深陷危机之中的。而且是俄国人民为了抵御外国武装干涉损失了非常多的东西。并且在这个状态下俄国经济是无法发展的。因此在结束了外国武装干涉之后,改变经济发展政策是必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战时   苏维埃   共产主义   薪柴   俄国   苏联   通史   政权   燃料   粮食   政策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