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大冢,埋得太深把盗墓贼困死,卡车运土12万次见到墓主人

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王场村一处名叫“包山”的土岗,因修建荆沙铁路需要铲平,岗下的古冢被抢救性考古发掘。让人震惊的是,这座古冢竟是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也是湖北地区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楚墓。

包山大冢位置

当时,参与现场发掘的考古人员就有二百多人。由于考古现场不能使用大型机械作业,墓上的封土以及墓坑的填土全靠肩挑背驮运出,以至于每天清理运送土方的民工超过上千人,再加上围观的群众和好事之人,整个现场人数竟达到了两万人之多,需要出动警察来维持秩序,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亲自在现场指挥发掘!

发掘现场人山人海

发掘后发现,这座大墓的封土直径有54米、残高6米,揭去封土,墓室呈“甲”字型,墓坑长34米、宽32米、深16米,南边的一条墓道长19米、宽10米。全部土石方量有30万立方米,如果使用载重5吨的小卡车来运输,需12万车次才能清理干净,相当于修建了一座中型水库,由此可见这座墓的工程量确实大得惊人。

包山大冢封土

除了规模巨大,包山大墓的规格也是相当之高。大墓使用了13级台阶,层层内收,只比楚王墓的规格低两个等次。如此看来,墓主人定是大有来头!当地盛传,这里是申包胥的墓地。那么,墓主人会是“七天七夜哭秦庭”的申包胥吗?

包山大冢发掘现场

经过1年的艰苦“战斗”,考古人员终于抵达椁室,但接下来工作的更是费时费力,因为椁室之上还覆盖了18根巨大的椁板,每块椁板重2吨,在当时不能使用机械吊运的情况下全靠人力抬出16米深的墓坑,难度可想而知。

包山大冢的椁室结构

揭开厚重椁板,终于见到墓主人的棺椁和陪葬品。只见椁室内一汪清水,深不见底,所有陪葬品都被泡在了水中。经过测量,包山大墓椁室长6.3米、宽6.2米、高3.1米,中室摆放墓主人的套棺,四边各有一个放置陪葬品的侧室,墓内出土1935件文物,单竹简一项就有288枚1.5万余字,被誉为楚国的百科全书。

包山大冢出土的楚简

根据竹简信息,考古人员确定了包山大墓的主人为“昭坨”,并不是申包胥!昭坨为楚昭王的后裔,昭是楚国三大姓之一,屈、景、昭三大姓被合称“三闾”。昭坨生前官至左尹,主管楚国的司法,死于公元前316年,他死后,楚国由盛转衰,93年后,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华夏。那么,他的去世是否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包山大冢出土的漆木器

包山大墓距今2300多年,比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早了200年,它们有三个共同点:

一、都属于伏火墓,当时勘探的队员打探洞到地下时,都喷出了奇怪的气体,被正在吸烟的火星点燃。唯一区别,包山大墓椁室内全是积水,还是一座水洞墓。

二、都曾经被盗,但没有被盗穿。其中,包山大墓还因墓室太深,将一名盗墓贼困死在盗洞中。这个倒霉的盗墓贼挖到15米深的地下时迷失了方向,最终缺氧窒息而亡。

三、出土物品基本保持完好,但漆木器暴露在空气后都发生氧化反应,鲜艳的颜色被迅速破坏,失去了原有光泽。

长沙马王堆汉墓椁室结构

包山大墓出土文物在当时的中国考古史上竟有十项第一:第一彩绘棺;第一具折叠床;第一幅漆画——《迎宾·出行图》;第一支毛笔;第一铜铍兵器;第一枚鸳鸯杯;第一酒具盒;第一龙首杖;第一樽;第一彩绘铜镜。

包山大墓出土的折叠床

包山大墓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再次展现,越发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楚国   封土   折叠床   主人   大姓   湖北省   马王堆   墓室   汉墓   卡车   现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