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德人的百年家族史

(网络图片,感谢原创)

作者简介:岭南客,澧县澧东乡人,在澧县二中,九中读书,后求学于深圳,上海。曾在澧县兴建祠堂神庙,主持家族澧水区域族谱(11卷)修撰工作。创办过心脏产品生产(瓣膜封堵器导管),家乡做过种植养殖酿酒,均未成功。兴趣于写作和理论物理。

百年家族史

文/岭南客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曰:“《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

《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

司马迁遭难入狱,开创中国历史东方华夏文明连绵不绝的记载,对几千年文明深远影响。

西方文明靠一部《圣经》屹立不倒于世界。

地球70亿人,现在是14亿人的中华文明和20亿基督文明的对峙,其他亚文化影响力不大。

人类文明需要历史记录与传承的。

一个家庭是家族部落的细胞,部落组成氏族和国家。很好的建设好家庭家族,就是为地方为国家做贡献了。

我是有责任记载我的家族历史。我的家族也是一部苦难与不屈的成长史。

古人云:“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旺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我的家族是明朝初年从江西迁移过来的,落业定居在澧州城东澹水河边,已有600年历史。

到我祖父这辈,主要传下来三支支脉。

祖父属于大房,祖父的祖父(萃贵)是家族管事人,封建社会皇权不下乡,基层社会维系运转靠宗族首领带领的。

我爷爷出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腊月,上过私塾,又在本村的澹江完小读完高小,是那一辈文化人。

1926年,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推翻军阀,在县城中学上学的他堂兄明呢(孚明)遇难。在那个混乱军阀时期,国共互有信仰。他堂兄(17岁)本来是担负家族责任的,是孚字辈最年长,读书也最多,曾代表北一区在北伐农协成立大会发言。后来家族人说他被疯狗咬死了,实际应该是国民党叛变革命时遇害了。

爷爷(孚亮)便过接给他伯父,顶门户,14岁便抛粱撒种,使牛打耙。也担负起家族责任。他是这个队孚字辈一代30多个男丁中的长兄。18岁时娶附近柏家台(双合,民堰)大地主的女儿。

从1930年到1940年十年间,爷爷的老婆柏氏生了三个女儿,都没留住,柏氏也难产去世。

爷爷被培养成家族接班人,担任十回港地方的甲长(后来北一区澹泊乡保长),1942年再婚娶我奶奶,奶奶家在县城多安桥头开小商店,她自己在城里袜子厂做工。

奶奶母亲杨坤善是澧澹柳家人,当时县城最有威望的国民党少将杨载雄的先辈就附籍在柳家。杨坤善是杨载雄义妹,载雄也住在多安桥地区,关照义妹开店。

40年代初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和澧县都好混乱。爷爷是个有知识和能量的人,被伙伴忽悠到后面十里岗,当时叫黑武荡,有森林有土匪有帮会。他们还准备攻打县城的,在帮会里搞入会仪式,杀了雄鸡喝了血酒,要他当师爷(因为会识字算账)。

爷爷不想做土匪,又怕帮会报复,于是连夜搬到了县城奶奶家。

1943年,他30岁了,还只有一个女儿(我姑姑),姑姑顶了我奶奶家门户,姓刘。

在奶奶的舅舅杨载雄关照下,爷爷在县城芬司街开了大酒楼,掌柜的和伙计是几个四川的国民党流落散兵,有个姓田的四川人账房掌柜,解放时他返回家乡时,爷爷送了不少金银给他,他还很感激的。

家乡的田地,因为长子继承多,又因柏氏奶奶地主家庭,嫁妆过来后又购置田地,爷爷是杨家台最多土地者,其三叔萃文是爷爷的长工,平时还有短工。管理田地。

身价高,责任也大,46年地方建白马三郎苏家业土地庙,爷爷带头捐10担谷。杨载雄领头在县城修祠堂续族谱,爷爷是上杨家台领修人,他还是祠堂总管理员,负责地方各支捐款交粮账目。

在载雄关照下,他出任县城墙东多安桥片区居民负责人(里正)。又任县商业参议员。

1946年,爷爷的长子出生,34岁高龄才迎来继承人,但伯父从小多病,有点弱性格,无法担负责任。

1948年正月,其次子(我父亲)出生,1949年十月,次女出生。

爷爷生而受磨难,37岁迎来人生高峰时刻,两儿两女,城里有大酒楼,乡里多田地。有社会和宗族地位,无忧无虑。

但这也是最后的晚霞了,1949年7月,共产党四野部队打到县城,作为豪绅的爷爷躲跑到十回港对岸彭家村躲难。

他的行踪被发现,在时局动荡不安时,各种绑匪流民都有。他刚从县城逃出来,洗完澡,一伙流民闯了进来,把枪顶着他脑袋,头首姓刘,对他说“亮大哥,对不住了,兄弟们要生活”。

爷爷聪明人,立刻把随身携带一袋子光洋银元给绑匪,又说,“刘兄弟,我跑的急,我酒楼里还有,弟兄们借点盘缠没事,我下回再多带点给你”。

其实这么说是不想让土匪立刻毙了自己的命。后来解放后刘姓头领几个人被抓住枪毙了。

解放初,一野解放军要南下打广东,二野去解放大西南,都是从常德澧县过境。

新生人民政权要稳住地方,需要筹粮筹钱,保障后勤,人民政府召集了县里18名各行业商业大佬,因为他们掌握资源流通与信息。大米棉花油料等都是前方打仗战士急需要的。而这里澧阳平原物产丰富。常德鱼米乡是解放军解放全国重要支援基地。

爷爷是18名商业筹办成员之一,负责搞桐油等物资,他的第一个老婆柏氏的两个兄弟一直在津市做燃料生意,津市在抗战时兴起,是湖南往四川运输咽喉要道,药品盐等必须品从此地交换的。

爷爷是个生意人,做民生服务,解放军现在需要他,他全力以赴为之工作。

筹粮支前线,然后是土改,旧社会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制约了社会发展,共产党是为解放多数人民,1927年就颁布《土地法大纲》,打倒土豪劣绅,分田给人民是基本纲领,这也是其得到人们衷心拥护爱戴的原因。

政权变化,大树倒了,原国民党机构被接管,1951年……。

爷爷在县城混不下去了,只好回到乡下老家。乡里在搞土改,所有地主田地要分给贫民,爷爷以前是十回港的保甲长,跑城里时是把位置交给刘姓老长亲。

现在回来了,因为会写会算,又熟悉地方,土改工作队让他跟着做事。

先是确认土地,然后划分成份,分地主,中农(自耕农),贫雇农等。爷爷是土地最多的,当时也不清楚政策,他三弟是贫农协会的,开会了弄清形势,连夜来告知他,爷爷巧妙把田地算到他那些兄弟名下,他有4亲兄弟,5个堂兄弟。这点很重要,奠定了我家后面的局面。

土改组长(北方人)在确认成份时,问爷爷,问“亮大锅,你自己定个啥子成份嘛”?这很尴尬,摆明了好多田地是爷爷通过继承联姻做生意置办下来的,是杨家台最多的,他不做地主,那就没有地主了。

此时,十回颜姓已定颜寄村(原澧县中学校长),刘姓是刘玉龙地主。

爷爷惴惴不安,说,“要不,就富裕中农吧”,他那时自己在跟着工作队一起混,关系处好。因巧妙把田地算到那些兄弟名下,他兄弟堂兄弟多个。

结果,杨家台没有地主,最高成份是富裕中农,就是爷爷。爷爷和颜寄村和刘玉龙土地差不多,但是跟着工作队混,关系到了,工作队默认了他自定的成份。刘姓后来加了一个地主,产生两个地主,当年情况也不很清楚了。应该很复杂。今天只看到这个事实。

爷爷是个文化人,也是个体面人,在极困难中勉力维持生存秩序,他和驻村队干部关系好。队长那年代权势大,说一不二,队长是党员马嗲(孚规),不会识字不会算账的,他的婚姻是爷爷张罗的,马嗲是三房的长兄,很尊重爷爷。

爷爷做炊事员,做队里记账轻体力活,给队长出主意,瞒着大队开发了杨河堰的田,八队算勉强温饱,没饿死人,后来队长马嗲还送给了其他队几十亩土地。难道自己土地多么?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送出去?老一辈的事情也不是很清楚了。

爷爷三个儿子,两个去了津市皇古山澧县一中读初中。

1961年,大儿子读书到初二,辍学,和爷爷一样,14岁进入社会,被推荐到十回供销社杀猪,胳膊受伤后然后去村小学当老师。

1962年,他二儿子(我的父亲)初二辍学,学木匠手艺。后来去了乡镇企业船厂油厂。

小儿子(我叔)上学到五年级,实在拿不出钱,就辍学了。

本来小儿子也要推荐到村里谋个岗位,队里人愤怒了,以前你是甲长,现在是新社会,好事都是你亮哥家,说的过去么?叔叔被迫留在小队里,做了个会计。

在我小时候,爷爷是我认识的人里面,唯一喜欢看书的,很多《说岳》《明英烈》《三侠五义》等传统小说都是爷爷给我看的,所以看书习惯要从娃娃抓起。然后,他吃饱饭喜欢哼唱,如吟游诗人般。如《三字经》《增广贤文》之类,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不知是不是寂寞,他不打牌又没有朋友,常沉醉于自我精神世界和回忆中。

躲过苦难与灾难岁月。感恩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爷爷晚年是幸福的。经常带我看花姑儿戏,听书坐茶馆。虽然不事稼穑,一副老派乡绅模样,对我个人影响是终身的。

大门祖父昔闻声,交臂差池恨晚生。
欲与万山修郡志,谁能三世擅诗名。
故知龙颔无鱼目,更觉松心异舜英。
字稳句圆经几炼,定应九转已丹成。

文化传承下去,思想也就是不朽了,家族文化也可以传承的,祖父的思想一直都在我心中。

编辑:玫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澧县   常德   家族   工作队   祖父   田地   成份   地主   县城   爷爷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