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十常侍为什么那么横?大将军为什么那么惨?

《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为什么那么横?为什么东汉自汉桓帝以来历任的大将军都被宦官集团所杀?“十常侍”最后有什么下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东汉末年的宦官集团到底有多狂?

要谈“十常侍”,就必须先谈谈东汉王朝,自汉桓帝时发展起来的宦官集团。

东汉王朝,自汉桓帝刘志上台后,就埋下了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互相斗争的伏笔,而在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外戚集团屡屡失败。

让人惊讶的是,宦官集团次次都能取得胜利,宦官集团的每一次胜利都是东汉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常侍”之祸也不是一天养成的。

“十常侍”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官职,而是宦官集团里担任“中常侍”官职的宦官总称。

汉代,有“中常侍”的官名,《后汉书·职官志》记载:

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无员。后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

说白了,“十常侍”就是内宫里的宦官头子,这些人跟皇帝走得近,在帝国权力的中心,自然这些宦官头子就拥有很大的权力。

皇帝英明的时候还能镇得住这些人,一旦皇帝暗弱,这些宦官就真的权势熏天。

当然,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给予的,宦官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也是外戚集团在与宦官集团的较量中屡屡败下阵来的原因之一。

而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恩怨斗争都得从汉桓帝刘志说起!

汉质帝,刘缵,肃宗玄孙,汉冲帝驾崩后,大将军梁冀迎立即皇帝位,时年八岁。这时,外戚当权,大将军梁冀跋扈,汉质帝称梁冀为“跋扈将军”,不久大将军梁冀毒杀汉质帝,死时仅九岁。

“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

毒杀汉质帝后,大将军梁冀又迎立汉桓帝刘志即皇帝位,刘志时年十五岁。

其后,汉桓帝深受大将军梁冀的欺凌,延熹二年,七月,皇后梁氏崩。汉桓帝抓住机会欲除去大将军梁冀,遂与宦官密谋对策。在宦官中常侍单超等人的帮助下,汉桓帝终于除掉大将军梁冀等人,刘志得以扬眉吐气。

“大将军梁冀谋为乱。八月丁丑,帝御前殿,诏司隶校尉张彪将兵围冀第,收大将军印绶,冀与妻皆自杀。卫尉梁淑、河南尹梁胤、屯骑校尉梁让、越骑校尉梁忠、长大校尉梁戟等,及中外宗亲数十人,皆伏诛。太尉胡广坐免。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下狱。”

在这场平乱过程中,宦官的功劳很大,汉桓帝刘志能够扬眉吐气,全靠宦官的帮助,于是他大封宦官,一日之内,封五人为侯,世称“五侯”。

单超,河南人;徐璜,下邳良城人;具瑗,魏郡元城人;左悺,河南平阴人;唐衡,颍川郾人也。桓帝初,超、璜、瑗为中常侍悺、衡为小黄门史。

“悺、衡迁中常侍。封超新丰侯,二万户,璜武原侯,瑗东武阳侯,各万五千户,赐钱各千五百万;悺上蔡侯,衡汝阳侯,各万三千户,赐钱各千三百万。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超病,帝遣使者就拜车骑将军。明年薨。”

外戚集团的势力虽然暂时平定了,但是汉桓帝刘志也扶持起来了另一股比外戚更可怕的势力——宦官集团

外戚集团在与宦官集团的第一次交锋中,以大将军梁冀为首的外戚集团覆灭而告终。

此后,在汉桓帝刘志的纵容下,宦官在东汉王朝里的势力日渐高涨。

总体来说,以中常侍单超为首的“五侯”其下场还都是不错的,这充分地说明了汉桓帝刘志对宦官集团的袒护与纵容。

正是汉桓帝刘志的纵容,自此宦官集团开始在东汉王朝里呼风唤雨。

外戚集团刚刚覆灭,汉桓帝又亲手扶持出了宦官集团,自此,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斗争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在谈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第二次交锋前,我们先看一条很重要的信息。

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

中常侍管霸很值得留意,但是管霸也很倒霉,因为他是宦官集团里,第一批被杀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宦官集团里也是如此,中常侍单超等人的倒下,又补上了一批新的中常侍,管霸,赵忠、曹节等就是后继者。

永康元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驾崩。东汉王朝由此进入汉灵帝时期,也正是在汉灵帝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起义——黄巾起义

十二月,“丁丑,帝崩于德阳前殿,年三十六。戊寅,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汉桓帝刘志无子,在皇太后窦氏等人的扶持下,汉灵帝刘宏即位,窦武被封为大将军。

刘秀

“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己亥,帝到夏门亭,使窦武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入殿中。

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

大将军窦武的上台,又将东汉王朝推向第二次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去。

宦官集团横行多年,大将军窦武一上台就想除掉朝廷的祸患——宦官集团。

“武既辅朝政,常有诛剪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亦素有谋。时共会朝堂,蕃私谓武曰:‘中常侍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百姓匈匈,归咎于此。今不诛节等,后必难图。’武深然之。蕃大喜,以手推席而起。”

窦武既想除贼,又没有周密的计划,窦太后也不支持他的行动。按理说,没计划好就别动手,大将军窦武不这样,他反而先杀一批宦官,留一批,结果这留下来的一批宦官就要了大将军窦武的命。

“武乃白太后曰:“故事,黄门、常侍但当给事省内,典门户,主近署财物耳。今乃使与政事而任权重,子弟布列,专为贪暴。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诛废,以清朝廷。”

太后曰:“汉来故事世有,但当诛其有罪,岂可尽废邪?”

时,中常侍管霸颇有才略,专制省内。武先白诛霸及中常侍苏康等,竟死。武复数白诛曹节等,太后犹豫未忍,故事久不发。”

其后,由于大将军窦武等人处事不周,宦官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决计要除掉大将军窦武等人。

就这样,汉灵帝,建宁元年:

“九月辛亥,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皆夷其族。皇太后迁于南宫。”

“时,窦太后临朝, 后父大将军武与太傅陈蕃谋诛中官, 节与长乐五官史朱瑀、从官史共普、张亮、中黄门王尊、长乐谒者腾是等十七人,共矫诏以长乐食监王甫为黄门令,将兵诛武、蕃等,事已具《蕃》、《武传》。

节迁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增邑三千户;甫迁中常侍,黄门令如故;瑀封都乡侯,千五百户;普、亮等五人各三百户;余十一人皆为关内侯,岁食租二千斛。”

“先是,瑀等阴于明堂中祷皇天曰:“窦氏无道,请皇天辅皇帝诛之,令事必成,天下得宁。

既诛武等,诏令太官给塞具,赐瑀钱五千万,余各有差,后更封华容侯。二年,节病困,诏拜为车骑将军。有顷疾瘳,上印绶,罢,复为中常侍,位特进,秩中二千石,寻转大长秋。”

就这样,宦官集团在与外戚集团的第二次交锋中,又胜利了。汉灵帝一朝,宦官集团的日子过得相对舒服。

除掉大将军窦武后,宦官集团更加肆无忌惮地作威作福,但是,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些宦官走在了作死的路上,早晚都难免一死。

建宁二年:“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宇、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妻子徙边,诸附从者锢及五属。制诏州郡大举钩党,于是天下豪桀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

“十一月,是岁,长乐太仆曹节为车骑将军,百余日罢。”

熹平元年:“夏五月,长乐太仆侯览有罪,自杀。

(“熹平元年,有司举奏览专权骄奢,策收印绶,自杀。阿党者皆免。”)

熹平四年:“十月,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列于内署。自是诸署悉以阉人为丞、令。”

光和二年:“夏四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辛巳,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颎并下狱死。”

其后,宦官曹节、朱瑀等相继病死,宦官集团又迎来了一批新首脑。

“中平元年春二月,巨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

黄巾起义的出现又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三月,何进为大将军。

中平三年,二月,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六月,车骑将军赵忠罢。

中平六年,四月:

“丙辰,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四。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

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上军校尉蹇硕下狱死。”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大将军何进掌权后,又开始了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第三波斗争。

由于蹇硕与何进之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蹇硕便欲先下手为强,不料被人出卖,事泄,蹇硕被大将军何进所杀。

何进虽然杀了掌有兵权的蹇硕,但是宦官集团的其他首领依然在内安然无恙。

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这些宦官在《三国演义》里统称为——“十常侍”

在《三国演义》里,“十常侍”的当权正是引发黄巾起义的原因。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三国演义》里黄巾起义时所喊的口号。

话说,黄巾军为什么会起义呢?究其原因还是朝政腐败,宦官当道。

而“十常侍”就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宦官。

“十常侍”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宦官首脑集团的代名词。这些人的官名是“中常侍”

宦官的由来已久,不去详叙。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竖刁就是一个寺人,寺人就是被指去了势的男性,即被阉割后的男性。竖刁是个狠人,他为了讨好齐桓公自行阉割成为一个寺人。竖刁也成为宦官乱政的始祖。

秦国的嫪毐以及后来的赵高都是显赫一时,著名的乱政宦官。

汉朝建立后,在历史舞台上,在宫墙之内自然也少不了这些宦官。《后汉书·宦者列传》这样记载:

“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至永平中,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庵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

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是说东汉末年宦官乱政以致民不聊生,遂有黄巾起义之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有如下等人:

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

张让、赵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

《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十常侍”中的曹节、侯览、蹇硕等人病的病死,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

那些仍然活着的宦官则开启了东汉王朝,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的第三次斗争。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谋划诛宦官,可是大将军何进并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历史的悲剧又一次即将重演。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就这样,大将军听了袁绍等人的话,把董卓叫来了。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让人想不到的是,董卓还没到,大将军何进就被宦官所杀。

“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诸常侍小黄门皆诣进谢罪,唯所措置。

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进谋积日,颇泄,中官惧而思变。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乃诏诸常侍皆复入直。”

大将军何进一时的心软,最终导致自己身死宦官集团之手。

大将军何进一死,何进的部下都要进宫诛杀宦官,为大将军何进报仇。宦官集团首领也在这场变乱中逐一被杀,即使没被杀的也因无路可逃自行了断了。

“进部曲将吴匡、张璋,素所亲幸,在外闻进被害,欲将兵入宫,宫阁闭。袁术与匡共斫攻之。

中黄门持兵守阁。会日暮,术因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欲以胁出让等。让等入白太后,言大将军兵反,烧宫,攻尚书闼,因将太后、天子及陈留王,又劫省内官属,从复道走北宫。

尚书卢植执戈于阁道窗下,仰数段珪。段珪等惧,乃释太后。太后投阁得免。

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苗、绍乃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苗、绍乃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

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土吏能为报仇乎?”进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绍因进兵排宫,或上端门屋,以攻省内。”

袁绍的这一举动也太极端了,把宦官集团里的首领杀了不就行了吗,至于牵连那么多人吗?

袁绍杀红了眼,张让等人害怕了,赶紧带着小皇帝就跑路了。

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穀门,奔小平津。

公卿并出平乐观,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夜驰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闵贡随植后。贡至,手剑斩数人,余皆投河而死。明日,公卿百官乃奉迎天子还宫,以贡为郎中,封都亭侯。”

大将军何进就这样被宦官所杀,宦官又被何进部下所杀。由此,东汉王朝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皇帝比之前外戚与宦官当权时只能是更痛苦。

外戚集团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两败俱伤,最终,东汉王朝迎来了新的权臣当道的时代,皇帝彻底沦为了傀儡,天子成了权臣手里的一张王牌。

董卓就是第一个拿到这张“王牌”的人。

“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卓得召,即时就道。

并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人。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卓未至而何进败。

虎贲中郎将袁术乃烧南宫,欲讨宦官,而中常侍段珪等劫少帝及陈留王夜走小平津。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

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在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第三次交锋中,外戚与宦官鹬蚌相争,让董卓从中得利了。大将军何进虽然先死,但是宦官张让等人也相继被杀,此次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最终成了东汉王朝灭亡前的一次狂欢。

由此,东汉王朝进入了汉献帝时代

“十常侍”死了,死的干干净净,宦官集团从此再也抬不起头了,当然汉献帝也不用抬头了,从此他只要学会点头和摇头就可以了。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时事热点头条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大将军   长乐   王朝   外戚   校尉   宦官   东汉   太后   演义   皇帝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