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和西医思维哪个更先进?

有这么一则中医小故事流传的很广

说是有一天,某中医大师对其弟子言:“去采一种不是药的草回来,即可毕业。”

弟子领命而去,以为不难,谁知数日后却空手而归,泣对师言:“看来弟子是不能毕业了。”

师曰:“何也?”

弟子答曰:“遍观草木,虽有不识,但无一非药,故难复师命。”

师笑曰:“汝业已成,可去。”

故事很短,寥寥数语,但却很有深意。何以“虽有不识,但无一非药”呢?中医是以怎样的思维来定义一种物质是否有药效呢?


上古时期中医:思维模式碾压西医5000年

很多人说中医是理论指导实践,这就是瞎扯,中医的发展自上古时代就是实践引领理论建设

最典型的证据就是“神农尝百草”嘛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就是中医公认的中药的老祖宗,在决定面前的是草还是药时,神农的办法不是去翻什么医书查什么理论,他就自己亲口尝出来的

所以我不管神农是神话还是真实存在的,这至少打破了很多中医粉所谓的“中医不能废医验药”

尝百草不就是拿自己的身体当试药对象,然后做的“临床比对药物试验”吗?

所以中医从来就是一种非常注重实践的医学,这种实践主义思维比晚了5000年的西方的希波克拉底医学先进的多

但遗憾的是,随着秦汉时期黄老之学的兴起,中医的这种实践主义思维方式一个倒栽葱,迅速滑落到了黑暗封建愚昧的“取相比类”思维方式里去了


理论建设时期的中医:医巫不分,被西医思维赶超

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到:

“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四项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

所谓的相似律和接触律,就是根据对相似的联想而建立的

而类比和联想的思维方式,即“取类比象思维”,正是秦汉时期中医将许多动植物被最终定性为药物的思想基础

《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奇异的动植物,都是类比和联想的思维方式,例如:

“英辊之山,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蟠冢之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膂蓉,食之使人无子。姑纛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蒸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此时将“目如观耳”与“使人不眯”、“不实”与“无子”、“帝女的美貌”与“媚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联系,都是模拟思维方式作用的结果

而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被秦汉时期的中医完整的继承了下来,成为中医后来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糟粕”

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过:

“有些中国药物完全来自文字游戏或怪诞的联想:蟾蜍的皮肤多皱褶,所以用来治疗皮肤病;一种生长在山涧里的青蛙,由于涧深水寒,就被认为对身体具有清凉作用。”

林语堂

这就是为什么《本草纲目》里回出现如此多奇葩的中医药方

例如“立春雨水”:

“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其性始是春升生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

中医认为立春雨水含春天生发之气,所以可以治疗不孕。这种说法很荒唐且毫无根据,也因此古今并没有多少人不孕等着喝立春雨水

再如“液雨水”,《本草纲目》记载其有“杀百虫之功”:

“立冬后十日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得雨谓之液雨,亦曰药雨。百虫饮此皆伏蛰……”

而实际上立冬之后百虫即使没有喝液雨水也会伏蛰,这就是一个自然规律而已。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实在太过牵强,但基于“取类比象”思维这就是合理的

“取类比象”思维的荒唐还在于衍生出了很多中医奇葩理论,例如“以形补形”,就是中医根据动植物的形态作相关联想,为药物“量身定做”其药用效果

最典型的就是人参

《本草纲目》中就记载

“广五行记云: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礼斗威仪云:下有人参,上有紫气。”

这里的人参明显被人化甚至神化了

与“以形补形”的类似的还有“以色补色”,就是吃芝麻与何首乌长头发的;“以脏补脏”,吃生殖器壮阳的

还有什么“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等等这些衍生概念,都是“取类比象”的糟粕

此类中医思维发展的最离谱的就是炼丹了

“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中医的“孪生兄弟”道医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

“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于是人们觉得自己的肉身不够坚固持久,希望有朝一日像金属一般不败朽,就索性炼些金银、砂石当饭吃,完全没有考虑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

因为吃丹药养生死亡的最多的就是皇帝,像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明光宗朱常洛,还有那个清朝最勤勉的雍正皇帝

中医的这种“取类比象”思维并没有能让这些帝王长命百岁,反而“害了卿卿性命”

而同时期的西医,从诞生了盖伦解剖学(公元129年-199年)开始,就注定其必将超越中医,成为现代医学的雏形

解剖猪的盖伦

所以与其说中医是在唐宋之后被西医超越的,不如说在三国两晋时期就注定要败给西医了


总结一下

实践主义思维和理性主义思维是西医最基本的两个思维

前者强调“实证”,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后者强调“不尚贤”,即反对圣人崇拜

这两种思维最终指引西医从传统医学发展成了今天的现代医学

而中医思维则认为,圣人已经将真理全部参透,写在了像《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样的中医古籍里

我们后人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的笃信并做好继承和发扬即可,任何质疑反对老祖宗思维的都是“数典忘祖”,甚至被扣上“汉奸”的帽子

哪怕像“取类比象”这样明显是糟粕的思维方式,也因为是“圣人之言”而容不得半分质疑

这哪是医学啊,这明明就是一种宗教

至于哪个更先进就不用说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西医   本草纲目   中医   思维   糟粕   百草   神农   人参   雨水   时期   先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