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死前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给我挖了此贼的坟

前言:

唐朝,是一个盛世。有一代英主李世民,有一众贤臣。其中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他们一度称颂忠谏之臣,傲视朝堂;也曾痛恨奸佞小人,翻覆乾坤。然而无论怎样,他们的名字必将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话。

一、魏征一生刚正不阿 数谏唐太宗

魏征,字士广,出身陇西魏氏,谙熟经史,是一代文宗。他博览群书,洞察时务,理论与实践兼备,被当时人誉为“蓬莱鳌头”。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魏征便已投靠其兄长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取得政权,但他没有加害魏征,反而重用他为宰相,以绥靖人心。

一开始,魏征对李世民还是颇有戒心,生怕他旧事重提。毕竟在玄武门之变中,魏征可谓出了不少歪招,替李建成出谋划策,差点置李世民于死地。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必会找机会报复。但没想到李世民不仅没有追究,还重用魏征担任宰相之职,可见他胸怀宽广,有雅量放下个人恩怨。

魏征也逐渐看清了李世民的为人与才能,放下防备,转为忠心辅助。他深知唐太宗操持朝政多年,政绩卓著,确实是一代英主。自己若能助他开创清明盛世,也是一件大好事。于是,在朝堂上,魏征勇於进谏,敢言敢谏,助李世民成为一代明君。他矢志不渝地提醒唐太宗注意秉公用权,关心民生疾苦。面对魏征的谏言,李世民也能虚心接纳,甚至称他为“镜子”。两人关系十分融洽。

魏征为人正直,敢于挑错,每每看到李世民有失公道之举,便毫不畏惧地抛头露面进言。如一次,李世民赏赐长女过多嫁妆,被魏征劝阻。李世民虽然深深爱女,舍不得使女受委屈,但还是准其议,减少赏赐。这显示魏征有见识有原则,不畏权贵,也显示李世民能听从忠言。

又一次,李世民为亡妻修建高台远眺陵墓,日思夜想,魏征便上表切谏,言明这有损皇室体统。李世民这才恋恋不舍地拆除高台。在魏征提醒下,李世民学习以仁政治天下,深得人心。朝野上下,都称许魏相是一位忠心护主的良臣。

二、魏征死后唐太宗哀恸挽歌

公元645年,魏征病逝,享年65岁。李世民对魏征的死深感悲痛,他废朝五日,亲自前往吊唁。李世民失去了一位贤明的谏臣,痛心疾首,俨然一副丧考之态。在追思会上,李世民亲自致悼词,称颂魏征一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一代忠良,天下之瑰宝。唐太宗还亲书“先师公德碑”,以志铭感念。

李世民给魏征上谥“文贞”,以示他忠心劝谏、坚持正道的高风亮节。他下诏保护魏征的家人以示恩宠,更将自己的幼女新城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以示优渥。

魏征生前屡劝唐太宗克制私欲, 李世民也不以此怨恨他,反而打算永世荫庇魏家后人,可见他宽厚仁德。

当时的人都以魏征之死为荣,誉其忠谏之士也。李世民也一度十分哀痛,称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深感优臣难求。魏征死后,李世民更加注意现实中的匡谏之声,使唐朝出现了短暂的贞观清明景象。

三、李承乾叛乱 李世民怀疑魏征

然而好景不长,在魏征死后数年,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与李泰突然发动兵变,意图谋夺皇位。起初,李承乾有心夺嫡,但未付诸实践;李泰贪恋权力,怂恿李承乾起事。两人遂联手控制禁军,意图武力夺权。

李世民得知后,立即调兵平叛。李承乾与李泰根基未稳,很快便败北投降。李世民平定叛乱后,并未严惩李承乾,只是废其太子之位。他看在李承乾是自己骨肉的分上,还是留他一命。

皇叛平定后,李世民检查发现,跟随李承乾叛乱的两个大臣,均是当年魏征所推荐的心腹。李世民对此事颇为在意,开始怀疑魏征生前是否暗中教唆过太子,导致他与李泰走上叛逆不轨之路。

李世民认为,魏征生前辅佐自己,但私下恐怕一直怀恨在心。他暗地里联络李承乾意图扶持太子,好报李建成之仇。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还对魏征礼遇有加。想到此处,李世民不禁后怕,也对魏征产生了深深的猜忌。

四、魏征小册子激怒唐太宗

为了澄清真相,李世民下令秘密调查魏征的生前言行。结果大臣们在魏征的遗物中,找到一本详细记载李世民不是的小册子。李世民倾心信任,魏征却暗自编年谱记史,意在死后留名青史,成为千古忠臣。

这本小册子记述了魏征生前数次劝谏李世民的经过,但多是强词夺理、诡辩曲解,意在显示自己正人君子,李世民则是暴君淫叔。

小册子后面还空留有大量空白页,意在等待李世民窝囊的最后时刻,再添上几笔完稿。

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他认为魏征简直是狼心狗肺,自己对他不薄,他不但忘恩负义,还要在自己死后阴谋自己的名声。这简直是奸臣贼子的行径。李世民震怒交加,认为魏征死有余辜,当即下令将他的坟墓全部挖开,以明其罪。

五、挖坟一事在朝中激起轩然大波

这一挖坟事件立即在朝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众说纷纭。许多大臣都认为,魏征生前确实劝谏过甚,有欠妥当之处,但毕竟是一个忠心之臣;李世民此举有违礼法人伦,太过激烈。还有人认为,魏征生前确实有奸计,这是报应。李世民也有失德于先,但魏征更为罪恶。

两派臣子各执一词,你争我论,朝堂上再起波澜。李世民勃然大怒,认为魏征奸计已败,众人不应再议。一时间,朝野动荡,人心惶惶。

许多大臣都生出李世民治国方式专断之感,纷纷向他进谏,请其宽恕魏征。

李世民始终坚持己见,不为所动。他认定魏征有罪,这一次绝不像从前那样宽厚了。李世民态度强硬,众臣无可奈何,这件事才渐渐平息。但自此之后,朝局已生裂痕,李世民的威信也有所损伤。魏征虽已身故,却在死后对李世民的统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六、君臣悲欢离合,问鼎与覆灭

魏征一生勤勉公正,深得时人称颂。但他在隐秘处留下的小册子,成为日后祸根。这使人不禁唏嘘,行事不能矫枉过正,更不能怀揣私心。

魏征作为臣子,忠心助君是本分;而李世民作为君王,也应明鉴人才,不因为小事就翻旧账。古人云,物极必反。魏征生前劝谏太过,反招李世民猜忌;李世民信任一时,却生巨大怨恨。

天下兴亡,吉凶难料;君臣得失,缘也命也。唯有行仁积德,治国爱民,方能名垂千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但正义与道德终究高于权谋权术,这是千古不变的天理。

结语:

李魏二人,各有政治理想,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最终他们阴差阳错,成为历史笑谈。然而,忠诚、仁爱之心,始终闪耀;天理、人伦,永不磨灭。历史 移,道义长存。善恶到头终有报,唯愿天下兴盛,国泰民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高台   劝谏   奸计   勃然大怒   小册子   叛乱   册子   忠心   大臣   生前   太子   意图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