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清官告老还乡,却凑不齐路费,朱元璋怒斥:把这个贼人阉了

一、谄媚之辈,妄图攀附明君

明朝,儒学盛行,统治者均重用儒家来辅助治理天下。曾秉正就是这样一个利用儒学谋私的典型例子。他不惜向明太祖谄媚,还敢在朝堂上放狂言,志得意满时又将自己的女儿当作商品来换取路费。曾秉正的下场令人扼腕,他最终被明太祖活活阉割,以儆效尤。

曾秉正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便好大喜功,又缺乏真才实学。他渴望一步登天,获得荣华富贵。于是曾秉正选择了当时最受重视的儒学作为自己崛起的工具,四处拜师学习,勤奋阅读典籍,以期能通过科举入仕。然而曾秉正考试屡战屡败,终因才疏学浅而无门路可入。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朱元璋建立明朝,意图整顿吏治,重用儒术治国。曾秉正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大好机会。

于是他便立即谋划起来,想方设法要获得明太祖的赏识。曾秉正决定先上一道奏折向朱元璋讨好。他整日揣摩明太祖的心思,终于写就一篇名为《太祖实录》的表文。这篇表文里面充满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书写体例考究,看似正统。但实际上曾秉正只是做了引子,他的真正目的是在文章后段攻击少数民族,讨好明太祖的民族主义倾向。

曾秉正生性多谋,只为一己之私利,极力谄媚明君,妄图获得官职。他见科举多次落第,一无所成,内心极为着急和焦虑。建文之治推崇正统儒术,曾秉正觉得这是转机,便打起精神来,日夜钻研典籍,拟就奏疏。他在表文中极力渲染自己儒雅正直的品质,言辞恳切,意在获取明太祖的信任。曾秉正想方设法投其所好,甚至不惜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偏激见解,企图引起明君的注意。如此谄媚讨好之举,显然背离了儒家讲究的独立人格和正直节操。

二、投其所好,大放狂言

曾秉正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界定什么样的民族可以入仕为官,什么样的民族就应该受到歧视。他认为少数民族品性低劣,不该与高尚的汉人为伍,这会影响国家大局。曾秉正极力在文中称赞汉人的品质高洁,又把少数民族描述为禽兽不如。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当时不少少数民族通过改姓、学汉语、通婚等方式融入汉人社会,有机会达到功名富贵。曾秉正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作祟,妄图通过此文让朱元璋下旨,禁止少数民族入仕当官。

明太祖看后大喜,这正合他意。他决定重用曾秉正,任他为刑部主事,以优厚的俸禄犒劳他的谄媚之举。曾秉正得志便迅速膨胀起来,开始在朝堂上放肆发言,妄图左右朱元璋。一日,皇宫发生天文异象,明太祖召开朝会讨论这可能预示的含义。

众臣认为这是天警君王,王政有误。但曾秉正却大言不惭地说,天文异象是战乱造成的,与君王无关。他滔滔不绝讲了一番道理后,成功为朱元璋开脱了责任。明太祖得意非凡,更加看重曾秉正了。不久他便提拔曾秉正为陕西参政,后又升为通政司正使。

曾秉正得到这等厚爱,愈发狂妄跋扈。他公然在朝堂上挑错其他大臣的过失,还要求皇上严惩不贷。朱元璋对曾秉正的行为很是不悦,但又碍于他一直以来的恭维,只得略加训斥,未真正处罚他。曾秉正见明君重用自己,便开始在朝堂上大放厥词,对其他臣子指手画脚,随意指责他们的过错。他口无遮拦,张狂跋扈,引起朝野上下的公愤。但朱元璋暂时还看在他能言善辩的面子上,没有追究其无礼之罪。

三、失恃宠而骄,自取灭亡

曾秉正乘机在朝中为非作歹,胡作非为。他公开批评其他大臣,插手不该管的事,还专横跋扈地办了几件错案,被人暗中弹劾。虽然曾秉正表面上对明太祖极为忠心,但其为人阴险奸诈,朱元璋早已看透。再加上曾秉正已经没有更大的利用价值,朱元璋便搬出一个罪名,直接将他赶出朝堂,软禁在家,要他归乡养老。

曾秉正对此震惊不已。他本以为凭借谄媚和无上的权力,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还是被明太祖看穿,遣回故乡。更令曾秉正没想到的是,他在朝中当了多年的大官,却一无所获。他手头并无积蓄,甚至凑不出返回家乡的路费。

曾秉正苦思冥想,最后选择将自己4岁的女儿卖掉,用所得的钱才勉强凑够路费。他将女儿带到集市上,对路人谎称是自己的丫鬟,要卖到新主人家做长工。曾秉正内心矛盾,也不忍心真的卖女儿。但想到自己回不了家,只能强忍心痛。就在他踌躇间,一个农家少年付了价钱要将女孩带走,曾秉正险些软弱就范。这时一位行人识破他的谎言,揭发了他贩卖亲女的恶行。曾秉正无地自容,只得带女离去。

曾秉正骄横跋扈之极,终于引起朱元璋的反感。再加上他积案叠错,擅权专断,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找了个罪名将他革职遣散。曾秉正自以为得宠,没想到还是难逃贬斥命运。他软禁在家,愤恨难平。此时方知权倾朝野,终难长久,自己不过是明君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无情抛弃。

四、腐儒教训,警世后人

至于曾秉正阉割后如何,史书上再无其踪影。有传言说他后来羞愧难当,在家中自尽身亡。也有人说他流落民间,以讨饭为生。无论如何,这个曾经倚仗权势骄纵的腐儒,终究无以自保,毁在了自己的愚昧和贪婪之上。

官场腐朽之风,自古盛行,曾秉正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苦苦追名逐利的曾秉正,终其一生都未体悟儒家仁义精神的真谛。他所作所为天理难容,活该遭受悲惨命运。人生在世,最宝贵的莫过于本心。儒家讲究“克己复礼”,即使遭遇不公,也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唯有常怀感恩惜福之情,方能获得来世的救赎。

曾秉正的悲剧,警示后人要时刻保持高尚情操,不为权势所迷惑。因为违背良知的行为终会遭到道德和法理的双重惩戒。曾秉正一心追求金钱地位,最终堕落成为一个没有信仰和道德底线的腐儒,悲哀结局值得所有读书人深思。名利场上,唯有心存正义、行事端正,才是正道。日积德行、涵养高尚品格,方为君子之本。

结语

曾秉正一时间明君信任,权倾朝野,却因骄奢淫逸、为非作歹而自取灭亡。其无妄之灾,警示后世要时刻警醒,莫被权势冲昏头脑,忘却仁义廉耻。唯有心存善念,行事正直,方可获得良好果报。否则罪责难逃,必遭报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路费   秉正   儒家   腐儒   明朝   告老还乡   贼人   堂上   清官   跋扈   儒学   汉人   权势   少数民族   不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