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晚年,康熙为何后悔擒鳌拜,并亲自为其平反,还说他是忠臣

前言

清朝的权臣,除了多尔衮之外,恐怕最负盛名的便是败在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手腕下的鳌拜了。在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鳌拜是一个骄横跋扈、擅权专政的老臣。

然而历史上的他也曾经死里逃生、身陷囹圄,经历了多次惊心动魄的打击迫害。他为清朝开疆扩土立下汗马功劳,却也难逃权力斗争的消长变幻。

本文将以史料为基础,讲述这位满洲巴图鲁从战场上杀将立功,到朝堂之上权倾天下的传奇一生。

满朝功臣:从皇太极麾下猛将到顺治四大辅政大臣

公元1626年,鳌拜出生于满洲一个豪门望族,其父费英东是努尔哈赤时期的“五大臣”之一。从小生长在满族权贵家庭,鳌拜展露出过人的勇武与政治手腕。早在皇太极在位时,他就开始跟随大军出征立功。

1631年,皮岛之战中,鳌拜亲自跨马沉着冲杀,为清军打开攻城通道。此战一举拿下了皮岛,25岁的鳌拜也声名鹊起,受封“巴图鲁”,意为“勇士”。

两年后,锦州之战中,鳌拜与郑亲王济尔哈朗配合出色,数次击败明军,将战线推进到明军大本营。鳌拜在济尔哈朗麾下,以灵活机动见长,成为左右手。

1638年,松锦会战进一步扩大了鳌拜的影响力。这场会战极为艰苦,鳌拜率部多次击退明军,解除了皇太极主力的危机。

随后鳌拜官拜护军统领,在八旗军中获得极高地位。三十出头的他已是大清王朝中数一数二的猛将。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皇太极决心灭亡明朝。这一年,鳌拜率军轰雷般南下,顺利攻占陕西及其周边地区,再下湖北,与南明水师展开激战,仅用一年时间就让大顺农民军土崩瓦解。

随后,鳌拜又追随肃亲王豪格进军四川,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展开殊死战斗。在西充一战中,鳌拜指挥有方,大破大西军数十处营寨,斩敌万余。张献忠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被豪格射杀。

在此后的南明诸侯混战中,鳌拜继续以神勇见长。于是,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次并肩作战的豪格和阿济格,都对鳌拜这个出生满洲八旗的猛将极为倚重。

然而,权力的变迁无常,豪格去世后,鳌拜也逐渐遭到打压。1661年,皇太极驾崩,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鳌拜力挺后者。最终达成妥协,由年仅8岁的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

多尔衮成为朝中实际掌权人。他开始疯狂报复曾支持豪格的鳌拜,没收家产,削去官职,鳌拜甚至多次面临死亡威胁。

好在多尔衮 soon 暴毙,鳌拜得以起复,重任国政。1667年,年仅14岁的顺治帝病重,遗诏指定鳌拜与其他三人组成辅政大臣系统,共同辅助年仅7岁的康熙帝治国。

跌宕起伏:鳌拜如何在多尔衮手下两次险些丢了性命

多尔衮之所以痛恨鳌拜,源于1661年皇太极驾崩后,鳌拜全力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的行为。

当时皇太极并未立储,多尔衮与豪格展开激烈争夺。鳌拜认为多尔衮乃弟非嫡,不应掌大位,于是说服重臣们一致拥立豪格。

豪格虽然军政素有建树,却不善权谋。多尔衮遂掀起政治风暴,先以“皇太极遗诏有假”为名,软禁豪格。

鳌拜为人正直,多次劝谏多尔衮不能僭越,结果被多尔衮视为心腹大患。自此展开疯狂报复。

多尔衮先是以“失察之罪”为由,大幅削减鳌拜的俸禄权力。接着又以治军不力为名,连续罚没鳌拜的银两、官职与爵位。

鳌拜性格坚韧,屡遭打击仍不屈服。多尔衮见他不服软,便设计陷害,导致鳌拜被囚禁达一年之久。

这期间,鳌拜遭受各种非人折磨,狱卒更是受多尔衮指使,故意给鳌拜穿脏衣服,连最基本的食物与睡眠也严重不足,企图置鳌拜于死地。

一年后,鳌拜已瘦得脱形,生死未卜。多尔衮本想就此处死鳌拜,消灭异己。但鉴于鳌拜在战场上的卓著功勋,多尔衮还是留了一线生机,仅将他贬为庶民。

鳌拜虽然好不容易保住性命,却难逃被打成阶下囚的命运。他本是勋贵出身,一时间却沦为赤贫之人,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然而,正是这段遭遇迫害的经历,让鳌拜看清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他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历尽艰辛,却也因此积累了宝贵的人生阅历,这为他日后再次崛起奠定了基础。

鳌拜:一时间让君王略显逊色的满洲权臣

1667年,14岁的顺治帝不幸病故。临终时,他指定鳌拜与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四人共同辅政。鳌拜终于迎来了政治生命中的春天。他与三位辅政大臣一道,替年仅7岁的康熙帝打理朝政。

为了维持刚刚统一的清朝政权,鳌拜集团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开垦荒地者免徭役三年等,以稳定民心。头8年间,朝廷共减免赋税174次之多。这些政策确实缓解了战后民生困苦,也确立了鳌拜在朝中的威望地位。

其中,鳌拜可谓掌控大局。另一重要辅政大臣索尼已老迈,遏必隆才能有限,苏克沙哈更是鳌拜的心腹。鳌拜集团势力迅速扩大,他任用亲信管理朝政各部门,让自己的势力渗透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鳌拜不仅深得儒臣的拥戴,也得到了蒙古和汉族贵族的支持。他们乐见鳌拜势力壮大,以制衡满洲权贵。

很快,鳌拜就成为仅次于康熙的实权第二人,朝中大事必须首先过问鳌拜同意。当时有传言:“今日政事,一问索尼,二问鳌拜。”

而年仅十几岁的康熙皇帝,政治经验尚浅,只能听从鳌拜摆布。这让部分权贵深感忿忿,暗自酝酿反击之时机。

鳌拜的权力之巅没有持续太久。1669年,康熙帝以“谋反”罪名软禁了鳌拜,此后将他囚禁终身。鳌拜集团也土崩瓦解,鳌拜的心腹们纷纷遭到清算。

鳌拜在狱中经受了10年挣扎求生,于1679年不治身亡。当年巍峨一时的鳌拜集团,就这样在政治风云中灰飞烟灭。

囚禁多年,康熙帝为何要为老敌平反?

鳌拜死后,康熙帝对他诸多作为避而不谈,甚至下令禁止提起鳌拜的名字。然而,在晚年统治稳定之时,康熙对这位老敌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不再将鳌拜视为权力竞争的对手,而是重新审视这位忠诚的功臣。

首先,鳌拜并非出生王室,要置皇位于不顾毫无可能。他之所以能成为辅政大臣,正因为顺治帝认定他忠心耿耿,不会觊觎大位。

其次,鳌拜推行的种种政策,确实帮助年幼的康熙帝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民心军心。这一点,即使是讨伐鳌拜的康熙帝,也不得不承认。

加之,鳌拜毕竟立下汗马功勋,开拓疆土,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这一点,连多尔衮也不得不退让三分。

最后,时过境迁,康熙帝也逐渐意识到,当年的囚禁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一着消除异己的棋局,并非鳌拜真有谋逆之心。

考虑到这些,康熙帝在晚年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为鳌拜恢复名誉。他亲自为鳌拜上谥号“忠诚”,并追封其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示对这位忠心之臣的缅怀。

当年 失败坠马的鳌拜,终于在遥远的未来得到了君主的谅解与救赎。历史洪流中,苍天眷顾此等英雄儿女,虽跌宕起伏,终能悟道圆满

结语:

鳌拜一生传奇波澜,他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勋,却也难逃权力斗争的坎坷命运。囚禁多年后,康熙帝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为老敌平反。

命运多舛的鳌拜,彰显了人性光明与黑暗的交织。我们不必为一时失意妄自菲薄,也无需因一时得意而目空一世。在历史长河中,守正刚毅,方得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满洲   康熙   太极   索尼   忠臣   猛将   权贵   功勋   大臣   晚年   权力   后悔   政治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