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发现金代墓志铭考释

代县发现金代墓志铭考释

王海英

文物世界2011-03-15

2005年10月,在山西省代县城东约一公里左右的代县新城基建工地发现了一块金代墓志铭,现收藏在代县博物馆。墓志铭为石灰青石质,平面呈圭首长方形,即碑形。碑铭通高104厘米,宽68.5厘米,厚17厘米(图一)。碑额部分为圭首,圭首顶宽24.5厘米,底宽68.5厘米,高2厘米,正面中间篆刻有“故李公墓志铭”六字篆书,两侧边各线刻有一只喙向内、尾向上振翅飞翔的凤鸟,气势雄健。碑身为长方形,长82厘米,宽68.5厘米,中间镌刻楷书铭文(图二、图三)。墓志铭的碑身和圭首边缘线刻一圈缠枝花卉纹,作为边饰。线条宽3厘米,刻工精细流畅。志铭正文文字从右向左竖排,共32行,每行字53个。现将铭文标点后照录如下:

故李公墓志铭

阴阳人张辉樊仲昉刊字解成

代州观察判官奉直大夫飞骑尉赐绯鱼袋李楫撰

文林郎守太子秘书郎守代州雁门县主簿武骑尉李沦书丹

承直郎定州市令兼州学助教赐绯鱼袋李迪撰额

公与楫同宗且同里,素以叔事之。其长子未第时久处学校,以行艺正诸生屡矣。楫幼而从学,以师事之。诸仲季皆长,悉以兄事之,生平无间。天会十年,楫将葬考妣,循乡中例,展大筵以求援借,再拜恳公乞行礼,即从之。劝揖酬酢过半夜,曾无少倦。其与人至诚□□如此。先生亦为作志铭。越七年,公卒。闻讣之次,哀吊痛极。恨未有以助师门者。先生率诸弟示以行状,因得具述焉。信哉李氏,家风旧矣。其先繁峙县万泉乡崇福里人也。世以农为业。公之曾祖讳彦哲,以资业殷富补郡校,始徙其籍于州。祖讳延吉,生父讳守俊,时母年九十,承顺颜色,事之极孝。罗引儿孙,肩舁出入。每诣讲席,或追陪亲戚于通衢,逢守卒与郡僚询知姓氏,皆不令回避。第增叹美而已,为一时荣事。俊生二男,长曰文诚,早亡。其次即公也。公讳择,字从善,年十五有成人之量,事亲尽孝见称于宗族。父喜经营,游汴都、京东、河北。专意运斡,懋迁有无,百货与焉。贷以远限,输于行市,俾同享其利。公躬任家务事,无不济厥,父在外坦然不复虑家事。内外叶力,日见增光。酒新第宅,

□邸舍为子孙久远之计,由是充本州乙户。公为人聪明而恕,慈惠而断。存心坦夷,不悦势利,不问贫贱,不谈是非,喜成人之美。教育子孙,不吝财贿,使亲师友,期于有成。不沉交友,所于往还者皆达官名士。与夫乡人,行已有闻,四方经游贤迈者,一遇之以礼。闻人有争讼时,每自任其责,夜不安寝,必劝喻解纷,至于和同而后已。间有不出,则里巷惊谔相谓,造门问起居者,肩袂相属。逮其出,则咸曰评事出矣。相与欢迎,延入茶肆药铺中,谈论不倦,教人以事亲之道,养生之理,无不悦服。亦崇奉善事,应僧寺道观神祠,凡有营

造,必助其缘。至厥父经营日赊荷在,人违约者不啻树十万计。迁延既久,悉焚其券而叹曰:宁使人负我,不可使我负人,不□收督。有欲以马或土宜为献,皆却之。次子锐,句当五台县仓务,县境多咸卤地,私盐罪赏极重,适丁岁饥,百姓艰食,恬不畏法,煎炼贩鬻。既坐严刑,贫者给官钱以代赏,守令患之,公得闻,请缓其事,则官民两便。县令从之而民得安业,无山林聚啸之患。尝有以匿税告者,乃淳笃故旧,只告输倍税,免分纳而释其罪。渠族至今德公替言之恩。有村人于真定府诬告公为奸细者,府人忧惧,谓其必死。□追□家书而获免。既归,不讼诬告之罪,其恩恕如此。天眷二年八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八十一。公娶中解高公女,年十四归李氏。处身淑慎而贤,善之资本自生。知虽甚妙龄,如老成人,躬治家事,奢俭适中。内外亲党睦姻所及,无不蒙恩。岁时伏腊会宴有常,妇道母仪两尽其善。先公四十六年卒,享年三十五。高氏亡至服除,公年尚未强仕,诸子及亲知以继室请焉,公乃怅然曰:吾一娶而生儿女九人,父子之情鲜有不以后家而离间者,岂可以吾一身之故,俾儿女坐罹患害耶!终吾之身不可以此议复闻于耳。乡人贤之。男六人,长曰铎,孝友之行,得之于性,才宏学优,辞源富赡,平居以教授后进为乐,处学校时魁多士者,未易以数计七。赴礼部试。本朝天会六年登进士第。同年出于师门者如楫辈凡八人。将之官公,谓其子曰:今既登第当为国为民,以清白显门户耳,爱民御吏最为先务,汝其勉之。而其子所至吏畏民爱,果以能称。乡人谓李氏为有子。历清源丞、昭义记、河阳、缙山二县令,加太常丞武骑尉赐绯鱼袋致仕。次曰锐,人物开弈,心力过人,先公七年卒。次曰镗,性识聪敏,通术数,明人伦,能自树立,长于干集。次曰锷,生而孝谨,善于丰财,淳信好义,乡人钦重,皆补将仕郎。次曰钦,赋性强敏,善于书记,次曰镐,才力可称,临事不惧。四弟皆承太丞阴,供奉班祗候。女适秀容赵主薄孙永于,早亡。孙男女四十人,公桓公植,皆将仕郎。思祖荣祖,皆在班祗候。公楫、公权、公榆、公拯、公林、公朴、公概、公栋、公梁皆谨,愿治生事。真惠为比丘女,适本州进士罗邦彦:次适市户许天佑,次适哼邑进士高跻,次适繁峙进士高楫,三人尚幼,余早亡。重孙男女十九人,尧卿、春卿、夏卿、周卿、舜卿、禹卿、春郎、唤住、宣郎、福喜、牛郎、安郎、镫郎,女口娘、春娘、念儿、八娘、九娘、十娘,玄孙女寿娘、小二娘皆幼。就以十一月十三日庚寅于雁门县平城里北原祖围,即高氏坟所合葬焉。呜呼□□死□矣!惟有福者为可志。公年逾八十,子孙以进献授官者四人,可谓寿且富矣。家给身安,老不扶杖,可谓康宁矣。教子登第,庆流后裔,攸好德也。生享甘旨,素无微恙,考终命也。兼是五者而长子始以县令荫二子,继以太丞荫四弟,子孙诜诜而重孙又众多也,玄孙亦并出也,是诚积善余庆,有福以享之也。每诞辰时官文士豪右府史献寿者骈累盈们。楫荒陋亦尝有诗曰:德寿渐高宜鹤发,仙姿不改只童颜。门兼富贵□□事,孙有曾玄孰可攀。吾辈皆谓无溢美而得实矣。有福如此,志而铭之,不亦宜呼!其辞曰:

李氏之先本自繁川籍业□□郡校是铨乃父良贾惠及□缠人多寿考积德至然公治家务家转口富性本好德不□□□天何不幸早失贤妇主父子恩终身不娶长子登第善政□传子弟承之福膺绵绵子孙众多既见曾玄优游安隐以享长年公之宛兮乡人共恭思独甚兮恩义有素同宗之宗先生之父再拜而铭涕泣无度该墓志铭是代县境内发现的第一块金代墓志铭,各方面的内容较丰富,记述墓主人李择个人生平事迹和家族各方面的情况较详备,为研究古雁门地区金代社会状况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下面对碑文有关资料作一些简单考释。

墓志铭时代考:根据《代州志·卷一·表一》(清光绪版)记载,宋太平兴国四年设立代州雁门郡,下辖雁门、哼、五台、繁峙四县,隶属河东路,为州治:金代天会六年设立代州震武军,下辖雁门、哼、五台、广武、繁峙五县,隶属河东北路,亦为州治。宋宣和七年十二月戊申(1125年),金宗翰陷代州,沿边安抚副使史抗力战死《金史·太宗纪》)一年后汴京也陷落,徽、钦二宗北迁。时在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四年(1126年)。

根据铭文记载,墓主人李择生于公元1059(宋仁宗赵祯嘉祐四年,己亥),卒于1139(金熙宗完颜亶天眷二年,己未),享年81岁。先后经历了北宋和金二个朝代。碑铭年代应在李择卒年镌刻而成,即金天眷二年(1139年)八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十三日之间。

墓志铭文所涉金代职官考:

根据铭文记载,涉及金代职官制度的有:代州观察判官奉直大夫飞骑尉赐绯鱼袋:文林郎守太子秘书郎守代州雁门县主簿武骑尉;承直郎定州市令兼州学助教赐绯鱼袋;清源丞、昭义记、河阳、缙山二县令加太常丞武骑尉赐绯鱼袋。现分别考释如下

代州观察判官奉直大夫飞骑尉赐绯鱼袋:

《金史·卷五十七·志第三十八》:诸节镇:节度使一员,从三品。掌镇抚诸军防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其观察使所掌,并同府尹兼军州事管内观察使,同知节度使一员,正五品。通判节度使事,兼州事者仍带同知管内观察使。副使一员,从五品。节度判官一员,正七品。掌纪纲节镇众务、金判兵马之事,兼判兵、刑、工案事。观察判官一员,正七品。掌纪纲观察众务,金判吏、户、礼案事,通检推排簿籍。

诸刺史州。刺史一员,正五品。掌同府尹兼治州事。同知一员,正七品。通判州事。判官一员,从八品。签判州事,专掌通检推排簿籍。

按代州观察判官加“观察”二字,李楫应为诸节镇属官,正七品。

文林郎守太子秘书郎守代州雁门县主簿:《金史·卷五十七·志第三十八》:诸县。令一员,从七品。丞一员,正九品。主簿一员,正九品。尉一员,正九品。凡县二万五千户以上为次赤、为剧,二万以上为次剧,在诸京倚郭者曰京县。自京县而下,以万户以上为上,三千户以上为中,不满三千为下。中县而下不置丞,以主簿与尉通领巡捕事。下县则不置尉,以主簿兼之(中县司吏八人,下县司吏六人,公使皆十人)。李沦应为正九品,所在雁门县为州治所在,人口应属不少于一万户的上县。而先后做过清源丞、昭义记、河阳、缙山二县令的李公择长子李铎的最高官职亦仅为从七品。唯“昭义记”《金史》志中不见著录,具体官职和执掌不详。疑为“主簿”。

承直郎定州市令兼州学助教:

市令,官名。掌管理市场。从战国至唐,城市中有特定的商业区,称为“市”,由政府派官管理。其长官,隋以前称市长,隋改为市令。唐同。宋无限于特定区域设店之制,不再设置此官。《金史·卷五十七·志第三十八》:“市令司。唯中都置。令一员,正八品(南迁以左、右警巡使兼)。丞一员,正九品。掌平物价,察度量权衡之违式、百货之估直(司吏四人、公使八人)。”性质与隋、唐市令不同。今在碑文中所见为“承直郎定州市令兼州学助教赐绯鱼袋李迪撰额",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金代市令设置方面新的情况,就是如果墓志铭所记官职属实,那么金代市令的设置应该不仅仅限于中都,在一些商业较繁华的城市也设置有市令一职。《金史·卷五十七·志第三十八》所记市令一职唯中都置的说法,就有失疏漏。墓志铭的记录和《金史》文献记载差异的原因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加太常丞:

《金史·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太常寺(皇统三年正月始置)。……卿一员,从三品。少卿一员,正五品。丞一员,正六品。掌礼乐、郊庙、社稷、祠祀之事。博士二员,正七品。掌检讨典礼。李铎是“加太常丞武骑尉”,非实职,但享受太常丞正

六品待遇。

飞骑尉、武骑尉:

《金史·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凡勋级:……正六品曰骁骑尉,从六品曰飞骑尉。正七品曰云骑尉,从七品曰武骑尉。

除了上述职官名称外,还有几个与当时社会生活和职官有关的名词需要作一下解释。

阴阳人即阴阳师,起源于战国时代主张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称之为"阴阳家",当时以齐国人邹衍、邹爽为主要代表。后来成为各个朝代的一种专门从事观测天象、占卜吉凶、沟通人鬼、相宅堪墓的职业群体,有了特定的称谓。明代时阴阳正式列入了户籍中的民籍,与儒、医并列。《明史》七十七卷《食货志·第一户口、田制》)

班祗候祗候,宋朝官名。属閤门司。乾道六年(1170年)年置。掌皇帝朝会、宴享时赞相礼仪,凡文武官自宰相,宗室自亲王,外国使节与少数民族首领朝见、谢辞时,按其品秩引导序班,赞其拜舞并纠其迭失。东上閤门掌庆礼奉表,西上閤门掌慰礼进名。有东、西上閣门使与副使、宜赞舍人、通事舍人、閤门祗候。閤门使与副使承接皇帝旨命,宜赞舍人传宜赞谒,閤门祗候分别辅佐宜赞舍人。《宋史·卷一六六·志第一百一十九》。金代沿用,虽已经扩大到其他一些部门,但主要担任辅助性质的工作。

乙户《宋史·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役法上》:“建隆中,诏文武官、内诸司、台省、寺监、诸军、诸使,不得占州县课役户,州县不得役道路居民为递夫。后又诏诸州职官不得私占役户供课。京西转运使程能请定诸州户为九等,著于籍,上四等量轻重给役,余五等免之,后有贫富,随时升降。诏加裁定。淳化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勿冒名以给役。”志文中“为子孙久远之计,由是充本州乙户"的“乙户"当为第一等户解。李择虽然看到第一等户要服役,有负担,但第一等户又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为子孙久远之计,由是充本州乙户。

门磨志文中记载了李铎登第做了县令后,其二子桓、植皆门磨为将仕郎。四弟皆承太丞磨,供奉班祗候。《金史·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三》:“凡门磨之制,天眷中,一品至八品皆不限所魔之人。贞元二年,定磨叙法,一品至七品皆限以数,而削八品用魔之制。”可见金代初年对士人的待遇是很优厚的。尤其是从天会二年到贞元二年以前对登第进士做官(八品以上)后的门魔人数不加限制,迅速扩大了金人在新占领区的统治基础,是一件一举多得的聪明之举。李择一家则是这一政策的受益人。

金代科举考试志文载:“男六人,长曰铎,孝友之行,得之于性,才宏学优,辞源富赡,平居以教授后进为乐,处学校时魁多士者,未易以数计七。赴礼部试,本朝天会六年登进士第。同年出于师门者如楫辈凡八人。"代州于金天会三年陷落,天会四年北宋灭亡,天会六年即在新占领的州县开科取士。《金文最》卷八十六《褚先生墓碣》载:“会金皇子郎君破真定,拘境内旧进士七十三人,赴安国寺试策。"结果是“比揭榜,先生被黜,余悉放第。”查《金史·卷三·太宗纪》知其事在天会四年。可见金人对原来宋地士人没有丝毫偏见,而是从一开始就积极选拔文化人才,作为自己政权的辅弼。李铎、李楫等八人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举登第,进入了金王朝的统治阶层。尽管在《代州志·卷一·表一》(光绪版)记载“金宗翰陷代州,沿边安抚副使史抗力战死。"在这里,我们感觉不到战争对本地居民带来的创伤有多大,而是觉得战后代州境内的经济文化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通观李择墓志铭文,我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近一千年前生活在雁门关下代州城内的一个仕宦之家——李择这个大家庭的状况以及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宋金嬗替只不过是完颜氏和赵氏之间的权力转换,具体到普通百姓仍然沿袭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由于金人的开放和包容,甚至是能够迅速和主动地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模式,所以对社会的平稳发展没有造成太大的波动,这一点比起后来的蒙元和清(女真)这二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要高明得多。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代县博物馆)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代县   墓志铭   定州市   职官   本州   铭文   县令   判官   子孙   天会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