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吗?1400年后,有一大将用5万人命解开谜题

前言

洛阳城西,长安城北,一座连绵的秦岭横亘在魏蜀之间。蜀汉大将魏延曾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军事计划——率领五千精锐,从褒中出发,越过秦岭,突袭长安,一举拿下魏国西部。这一计划虽然被蜀汉军师诸葛亮否决,但却在1600多年后再次引发关注和争议。究其起因,还要从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之时说起。

正文

那一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中原,意在夺回汉室河山。此次出征,蜀军气势如虹,士气高涨。在渭水畔紧锣密鼓准备渡河之时,有一名蜀军大将提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计策——这人就是以勇武著称的蜀汉飞将军魏延。

魏延此人,生性果敢,有勇有谋。他见蜀军气势正旺,便向军师诸葛亮进言:“不若留精兵五千,由寡人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绕过秦岭东下,乘子午之时突袭长安。魏国只有少主曹爽和大将夏侯楙镇守,必定措手不及。这样我们可以在十日之内攻下长安以西之地,大大减轻主公之后围城攻城之苦。”

此计一出,众将皆为之心动。诸葛亮却沉吟不语,许久才缓缓开口:“子午谷险峻,道路艰难,且敌军虚实难辨,此计太冒险,不可用也。”众将闻言,紧张的心情这才稍稍放松。而魏延却难掩失望之情,转身离帐而去。

这一次北伐,蜀军历经艰险,虽未能攻下长安,但占领武功、陇西等要地,终于取得部分战果。然而子午谷一计,使魏延耿耿于怀。他认为此举可以快速取得战果,诸葛亮过于审慎从而失去良机。此事遂成为三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谜题。

1600多年后的今日,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们来趟时空之旅,探寻这一兵家奇谋的始末。

公元228年,蜀汉正值国力鼎盛之时。此前,诸葛亮稳定了内政,使蜀国国力大增。他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北伐中原,夺回汉室河山。当年正月,蜀军自剑阁渡渭水而出,以威震华夏。

此时的魏延,已经是蜀汉一名威名赫赫的大将。他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多年,曾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夷陵之战中,魏延力战有功,得到了刘备的嘉奖。魏延性格直率,有勇有谋,深得刘备赏识。刘备病逝后,魏延继续追随诸葛亮,在讨伐南中地区的战役中再次建立了军功。

然而,由于性格直爽,魏延与部下关系并不算特别好。有传言说,魏延待下属颇为严厉,有时甚至怒杀部将。于是,很多人都对魏延避而远之。就连此次北伐,魏延也未能调动太多自己的亲兵,只带了两千人同行。

正因为如此,当诸葛亮征调各路大将共同北伐时,魏延格外兴奋。他想借此次北伐立下更大的战功,以彰显自己的才能。而子午谷奇计,也由此而生。

当蜀军来到渭水畔,魏延注视北方,心中盘算道:“长安虽遥远,但魏国敌军明显薄弱。如能出其不意袭取,必使敌人措手不及。我带领五千精锐,绕过秦岭,突袭长安,必可告捷!”

于是,他便找机会进谏诸葛亮。诸葛亮沉默许久,然后摇头说:“北伐之路,困难重重,子午谷又险峻异常。如有失误,只怕全军覆没。此计不可用也。”

魏延听后,不禁大为失望。他原本 full 想借此一举成名,没想到诸葛亮如此谨慎。他认为诸葛亮失去了取得胜利的绝佳良机,但也无可奈何。

这次北伐,魏延终究没有实施他的计策。然而,他心中一直对此无法忘怀。

数年后,魏延再次提出北伐,希望能重提子午谷计策。然而此时蜀国内乱频生,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平定。等到内政安定时,诸葛亮已是病危在身。最终,子午谷一计成为魏延的一桩心病。

而对诸葛亮来说,否决魏延的计策也并非全无难处。

诸葛亮性格谨慎,每一步棋都经过深思熟虑,从不轻易用兵。他此次北伐的真正目标,是在陇右地区积蓄实力,步步为营蚕食魏国。而仓促进攻长安,与他的策略相左。

但是,魏延毕竟是手下猛将。直接驳回其提议,难免会打击士气。诸葛亮不得不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担忧,使魏延理解大局。

事后,诸葛亮还曾私下里对魏延说:“公瑾此计甚佳,惜时机未到。望公瑾日后再为国家贡献良策。”

然而终究还是没能化解魏延的失意。这也成为诸葛亮的一番遗憾。

1600多年过去,当年两军对峙的场景已成云烟。然而,魏延的子午谷计谋,至今仍有许多争议。我们不妨站在不同的视角,探讨这一计策的利弊。

或许有人会问,魏延的奇谋若真实施,胜算几何?需知,军事上的成功与否,除了计策本身,还受诸多外在因素影响。

第一,地形问题。子午谷位于秦岭东段,海拔高,地势险要。要想快速穿越,非常不容易。

第二,补给问题。区区五千人,食粮怎可能支撑十余日的行军?一旦粮草不继,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选择问题。突袭长安的时间选在“子午”,这意味着行动难以保密。一旦被魏军探知,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配合问题。整个计划需要诸葛亮主力,否则长安守军很可能转进,包抄魏延。这种大规模军队的精确配合也十分考验指挥能力。

可以看到,魏延的计策充满变数。就算他自身百战百胜,也未必能顺利实施。反观诸葛亮,则考虑问题更为全面,从大局着眼,不会贸然用兵。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魏延的计策确有其独到之处。

从许多将领的角度看,这可以说是一种绝世奇策。魏国长安虚实可诬,若能捷足先登,进可攻心,退可龙城,对孤城长安造成巨大冲击。能出此谋,魏延确实非同一般。

就连平民百姓,也对魏延的计策颇感兴趣。有人说:“魏延大人此计甚好,可以少打几场仗。我们百姓苦战乱,望大人策马中原,平定天下!”

魏延的部将也多有支持:“大王神武,此计我们一定能完成!一定要让军师采纳!”

可见,魏延的奇谋,确有其独特魅力。它足以打动普通人心,也能唤起军心。如果计谋成功,魏延将一战成名,威震华夏。

但最后,此计还是被诸葛亮否决。因为在他看来,蜀汉仍不具备这样胆大包天的行动的实力,需要的是稳扎稳打。

诸葛亮的谨慎,让魏延怀恨在心。但1400年后的一场战役,似乎证明了诸葛亮的正确。

公元1646年,南明军队中的大将高迎祥,也效仿魏延的计策,率五万精兵从子午谷突袭长安。

高将军深谙兵书,此举冒险且大胆。他深信五万雄锐,必须能成此大事。

然而,高迎祥终究还是败北了。

在窄小的山道中行军极不容易,高将军不得不留下病弱守粮。这些人很快被清军俘虏。清军从他们口中得知高迎祥的计划,于是设下埋伏,终于在半路殲灭了高迎祥的军队。

可见,一个谨慎的军师,往往可以避免冒进带来的失败。魏延勇猛无双,但他的计策终究未能实施。而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才是保证胜利的良策。

无论是228年的三国,还是1646年的南明,历史都在告诫我们:兵家必先求稳,方能求胜。

1600多年过去,当年仍给我们许多启迪。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那句千古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结语

这场跨越时空的辩论,争论的是军事策略,也涉及人性的评判。聪明和勇敢固然可貴,但真正伟大的指挥官,还是那些兼具远见卓识与审慎周密的人。

愿中华儿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创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奇谋   子午   魏国   蜀汉   秦岭   中原   长安   计策   军师   人命   大将   年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