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贪”和珅三不贪,彰显他为官智慧,怪不得可以在官场叱咤风云

前言

1723年的一天,在北京一条破旧街巷里,一个满族男婴睁开了双眼,他就是后来令朝野闻名的和珅。和珅生在一个穷苦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和珅自幼就聪慧过人,对读书知识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与天赋。和珅的父母眼见儿子如此好学聪颖,便尽己所能供他读书。和珅也不负父母期望,勤奋用功,10岁那年就以优异成绩被选入了清宫,成为皇帝的侍卫。

一、寒微出身的小侍卫

作为一个小小侍卫,和珅即便出身低微,也以惊人的刻苦和聪慧得到了皇帝的赏识。20岁那年,皇帝问起一个历史典故,恰巧就是和珅最近正在研读的内容。和珅灵机一动,立即回答上了皇帝的问题。皇帝听后大为赞赏,认为这么小的侍卫都能学有这样渊博的知识,实在难得。从此,皇帝对和珅的印象大为改观,多次召他进宫咨询问题,赏赐他银两以资鼓励。

和珅明白自己得到了难得机遇,内心无比激动。他立志要借此机会出人头地,不再沉沦在贫苦困境中。从那时起,和珅就开始勤奋工作,每日起早贪黑处理各种杂事,期望能够积累经验,争取皇帝的青睐。

二、躬逢知遇之机

时序进入30岁那年,和珅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折点。在这一年,他被提拔为户部主事,正式入朝为官,踏上仕途。作为户部新官,和珅对各种账目管理尤为在行,深受皇帝喜爱。每日工作之余,和珅还经常进宫向皇帝汇报工作。

久而久之,皇帝非常欣赏这个勤勉好学的年轻人。加之和珅为人处事也很有耐心和涵养,从不与同僚争执。因此,和珅在朝中渐渐获得了知遇之名声。

几年后,和珅顺利升为户部侍郎,地位显赫。每每有重大事项,皇帝都会传召和珅前来咨询。和珅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皇帝出谋划策,提供建议。久而久之,皇帝对和珅几乎言听计从,全权委托他处理户部大事。

一时间,和珅成为了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之一。朝中许多官员都对和珅楚楚可怜,想要获取他的帮助。和珅也乐于与各方交往,广结善缘。在这一时期,和珅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三、膨胀的贪欲与野心

然而,权力的获得也滋生了和珅内心的贪欲与野心。他渴求获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于是和珅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通过各种手段搜刮财富。

例如,和珅会利用户部的资源为自己赚取利益,以各种名目强索钱财;他还以权谋私,收受各方馈赠;有时他甚至以皇帝的名义收取各省赋税。这些手段都让他积累了巨大财富,还大肆募集田产房屋。

渐渐地,和珅变得贪婪无度。他不再满足于现有的金钱和地位,而是想方设法掠夺更多资源。这引起了朝野对他的非议,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腐败贪官。然而和珅心思敏锐,明白自己不能完全不顾底线。否则如果得罪皇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制定了“三不碰”的准则,作为自己的底线。

四、不碰赈灾款显仁政

在古代,天灾频繁,每逢灾年朝廷都会拨款赈灾。和珅深知这笔钱事关百姓生计。如果他私吞灾款,势必招致民怨和皇帝震怒。所以和珅从不碰赈灾一分钱,全数拨给灾区。

每当灾情发生,和珅会亲自督办赈灾工作。他派人调查灾情,并据实上报给皇帝。接着,和珅会迅速拨付赈灾款项,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救助。

有一次,江南地区发生了特大水患。和珅立即请求皇帝拨款10万两白银救灾。后来灾情扩大,他又请求拨款15万两。皇帝赞赏他的紧迫意识,两次请求都批准了。和珅将赈灾款送到灾区,雪中送炭,受到百姓称颂。这让他在灾年尤其显得仁政明智。

五、不动科举经费确保选贤

科举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关系皇朝基业长治久安。和珅明白科举的重要性,所以从不私吞科举经费分文。他还悉心监督科举考试的每一个细节,确保一切公平公正。

每年科举,和珅都会亲自检查试卷运送的保险箱,避免在运送过程中被动手脚。考场内他派出多名监考官员,严格监督考生,杜绝舞弊行为。

评卷时,和珅会监督礼部设置重卫兵把守,确保无人接触试卷。他还建议皇帝派遣御前大臣直接监督评卷,以防止有人改卷。所有这些举措都让科举的公信力得以巩固。

六、办不成事不收钱树廉洁形象

和珅在办事收钱上也有原则。他讲究结果导向,办不成事就退钱,从不轻易收钱办难办的事。这让他在朝中树立起公正廉洁的形象。许多人求和珅帮忙的时候,和珅会先了解情况,判断这件事是否办得成。如果确实难办,他就开诚布公地告知对方,表示无法收钱办此事。

即便对方坚持要给钱,和珅也多数会拒收。就算收了,事情办不成后也会如数退还。他声明“办不成事,分文不取”。这让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称赞他廉洁仗义。

有一次,一个商人求他帮忙减轻从云南运来的货物的路税。和珅明知这事过于困难,便推辞道:“非我范围内可办,还望您理解。”那商人执意给他一千两白银,被他直接拒收。这件事让他树立起公仆形象。

七、权倾朝野最后贪赃枉法

凭借这些手段,和珅在朝堂立足,渐成权倾朝野的红人。一时间,朝中官员们争相迎合他,想从中分一杯羹。而和珅也靠权势斡旋交易,积累了巨大财富。

在权力鼎盛时,和珅财富越发,手中掌握着部分军权,与皇帝乾隆的关系也十分 密切。一时之间,和珅在朝中已无人能敌,他金银财宝遍布各地,实为一代巨贪。然而到了乾隆晚年,和珅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这时有官员告发他靠权力私自聚敛数万两白银。乾隆大怒,立即下旨严查。经彻底调查,他贪污数额高达1500多万两。

最后和珅被判贪污罪名成立,其本人和全家被问斩,罪责难逃。当年那位克己勤政的小侍卫,最终也难逃贪官的悲剧结局。然而他那“三不碰”的官场法则,还是为他赢得了“不为权力所腐”的美名,值得后人铭记。

结语

和珅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因贪不满足而横死他乡。但他留给后人的“三不碰”官场法则,蕴含着智慧与启迪,值得历史铭记。无论环境如何,一个人都要懂得规划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这是和珅的官场之道给我们的一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乾隆   都会   户部   灾情   朝野   叱咤风云   科举   侍卫   官场   皇帝   权力   智慧   财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