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城不下,少年献十计,曹操用一计破城,曹操:此人不宜久留

前言

周不疑与曹冲两人的友谊,源于他们还是满怀理想的书生时期。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真挚的友情难得可贵。他们一见如故,亲如兄弟,日夜切磋学问,彼此鼓励进取,看似坚不可摧的友谊,却在权力的试探下华丽碎裂。

周不疑生于荆州周氏,周家世代经商,积累巨额财富,在江南一带可谓如日中天。周不疑天资聪颖,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受到家人的呵护与栽培。

为了周不疑上进,周家专门从荆州迁往洛阳,周不疑也如愿进入贵族学堂求学。这所贵族学堂收藏天才为国用,周不疑凭借自己的实力顺利入读。

一、两小无猜结良缘,童年挚友难阻权力

曹冲也是这学堂的学子,他是魏国重臣曹操的小儿子。曹冲聪明过人,博学多才,师长们都看好他未来会成就一番大业。幼小的曹冲心胸开阔,不以身份高低相戏,主动与周不疑交往。

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很快成了知心好友。放学后常常结伴而行,或是探讨学问,或是谈心人生,一来二去,竟成了比亲兄弟还要亲密的朋友。

曹冲常带周不疑回家作客,两人对弈论书,言笑晏晏。曹操也逐渐看重起这个与儿子如影随形的少年,赞其“聪敏绝伦”,是可造之材。

两人会成为如此要好的朋友,实属天作之合。曹冲生性豁达,不拘小节,善于与人交往;周不疑聪慧过人,学识广博,两人在一起,互补不足,积极进取,可以说是知己知彼、志同道合。

他们会聚在一起,或在树下漫步,或在院中下棋,相谈甚欢。话题从学业进展,谈到人生理想,没个没完。两人都渴望有朝一日可以大显身手,为乱世气象做出贡献。

曹冲有时也会向周不疑吐露自己对父亲曹操的不解。曹操忙于平定天下大乱,对儿子关爱不足,这让曹冲内心颇有怨怼。周不疑总是耐心劝解,希望曹冲多体谅父亲。

两人就像相濡以沫的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段青春友谊本应继续绵延,直到白首。谁知好景不长,权力的阴影终究分割了这孩童般纯真的关系。

然而好景不长,两小无猜的友谊也难逃时代乱象的侵蚀。曹操与刘备相争天下大势,战事不断,两个少年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二、献计破敌十招制胜,少年智慧获众口称颂

周不疑的才华,在曹操攻城一事中绽放光芒。建安十三年冬,曹操率军攻打北方邺城,意欲将其纳入统治范围。结果却被城中数万胡人固守住,屡攻不下。这场攻城战一拖就是大半年,曹操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

眼看襄樊之战刚刚结束,曹操又被邺城困住,无法腾出手来对付江东孙权,这让他十分焦虑。曹军士卒伤亡惨重,士气低迷,将领们也束手无策。

曹府上下弥漫着低沉压抑的气氛,曹操的儿子们也都索然无味、郁郁寡欢。曹冲的朋友周不疑看在眼里,主动问起缘由。

曹冲将曹操攻城一事说了,语气中透着对父亲的焦虑。周不疑知道曹操一直期待曹冲有一番作为,如今邺城之围让曹冲也无法向父亲证明自己,想必他也很着急。

周不疑沉吟片刻,自告奋勇要去献计。他决心要帮助挚友脱离困境,也让曹操看到自己的才能。

曹冲露出欣喜的表情,连声称赞周不疑是真知音。他带着周不疑来到曹操面前,曹操正眉头紧锁地审阅地图。

周不疑听取了曹操对战况的介绍,拂袖取出笔砚,只一盏茶的时间,便写出了十条攻城策略。曹操听他如数陈述这些建议,暗自惊叹。

“大人,学生这十条计策,每一条都可破城。还望大人明察,取一条施行便可。”周不疑谦逊地将计策呈上。

曹操看他年纪轻轻,以为是虚张声势,当场选择了一条最激进的计策。谁知此计果真管用,曹军很快击败胡人,占领了邺城。

曹操大喜过望,对周不疑刮目相看。一个十来岁的孩童,就能出这等妙计,见识和智慧果真过人。周不疑一战成名,获得“神童”的美誉。

曹冲也为朋友的才能感到由衷的骄傲与高兴。两人一同在曹府受到表彰,周不疑的声名远扬整个洛阳城。众人争相传颂这位少年铁血丞相左膀右臂的美名。

曹操更是对周不疑赞不绝口,认定他必将是曹冲最得力的助手。于是命人将周不疑一家接到洛阳居住,以留住人才,并让儿子多多结交这个少年,日后必定大有可为。

周不疑也对曹冲说,希望能与他并肩而立,共事大业。曹冲对此深感欣慰,更加看重起这位知音好友来。

三、挚友陨落悲恸心,权力漩涡难全身

好景不长,转眼到了建安十六年,顽强的曹操在与孙权的战斗中失败,他心爱的小儿子曹冲也因战乱去世,终年只有十七岁。

曹冲这一死,无疑是对曹操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曹操对曹冲的期许由衷,认为他既有学识又有谋略,是诸子中最出色的一个,将来必能继承大业。

没想到好景不长,曹冲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猝然离世,曹操痛心疾首,他白白葬送了一个最得力的助手。

而对周不疑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再也看不到曹冲的开朗笑脸。两人约定要并肩而立,现在一切变成泡影。

周不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整日墨衣哀恸不已。他再也听不到曹冲和他讨论文史典籍的暖声,看不到两人对弈下棋的景象。这一切再也回不来,让他悲苦不已。

另一边,曹操也陷入了继承人的选择困境。他本想将曹冲作为继承人培养,没想到好景不长,大儿子曹丕成了唯一的人选。

曹丕并不如曹冲那般英明,他明白自己的才能远不如周不疑。为了稳固地位,曹丕主动询问曹操,如何让周不疑辅佐自己。

其实曹丕内心十分忌惮周不疑的才华,因为他知道自己比不过周不疑。若周不疑日后辅佐自己,势必会成为自己心腹大患。

曹操却意味深长地说:“此等人才,若为敌军所有,则我方势必困难。”曹丕敏锐地捕捉到曹操话外的意思,周不疑已经成为曹家心腹大患,不除去就难以安眠。曹操这句话,等于间接要曹丕除去周不疑这个隐患。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决定取悦曹操,完成这个心照不宣的任务。他选择关闭曹冲的友谊回忆,只身陷入了权力与阴谋的漩涡。

四、童年音容难忘情,骤逝知音教人痛

一日,周不疑独自在家中闻声长嗟,追念曹冲的种种。忽然刺客来到,将年仅十七岁的周不疑杀害。鲜血染红了两人当年嬉戏的庭院,骤逝的知音再难相见。

曹丕除去了心腹之患,可这桩血案终究难逃历史审判。作为曹操儿子的他,心狠手辛地杀害了儿时挚友,只为维护权力,实在令人唏嘘!

生来聪慧非凡的周不疑,也终究逃不开时代动荡的漩涡。他本可与曹冲并肩而立,协力平定天下烽火,结果却沦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刺客利刃插入周不疑的瞬间,他眼前浮现出自己和曹冲谈笑风生的画面。他们曾如此要好,几乎形影不离。没想到生死永诀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

曹丕后来登基为帝,但他的内心一定备受煎熬。因为这个决定结束了他和周不疑的友谊,也让他永远失去了知己。每每想起,曹丕都会后悔不已。

然而时间无法倒流,曹丕终究没有义无反顾地选择友谊,最终也以友谊的破裂作为代价,获得了权力。

古语有云,屠狗不天。 曹丕做下这个决定,注定会被后人诟病。但假如当时情况对调,周不疑如果有权力,不知又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也许这就是时代的无奈,作为其中的一粒沙,每个人都难以逃脱被大浪淘走的命运。彼此用生命在这场权力的风暴中搏杀,最后的永远是遗憾与无奈。

余音绕梁的,是两小无猜的友谊。周不疑与曹冲自幼相知,一见如故,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却被摧折在了乱世风云中。

结语

作为亲历过那段真挚友情的曹丕,心中该是何等痛苦和矛盾!可他终究选择了权力,夺去了知音的生命。

追思往昔,惋惜今日。曹丕治世之时,是否也常常想起,他与周不疑浪迹书院的情谊?那知心难忘的音容,又是否仍然萦绕在曹丕的梦中?

历史到此打住,旧事难忘,往事不须忆。青史几番功过论,话说天下兴亡多少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胡人   洛阳   计策   两小无猜   友谊   好景不长   挚友   知音   权力   儿子   少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