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夫人墓曾挖出一块石碑,坐实唐朝皇室丑闻:都是李世民开的坏头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考古发现,往往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反转。

民国初年,陕西西安的一座唐代古墓被考古人员发现。

在遍地古墓的西安,这一个墓葬显得平平无奇,墓主是一位在历史上并不知名的赵姓夫人,墓中也没什么陪葬品。

但墓葬中的一块石碑,却最终奠定了这一墓葬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考古的重大发现。

这块石碑,揭开了唐宪宗时期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让考古人员不由地感慨,都是李世民开的坏头啊。

中兴大唐的唐宪宗

提到大唐,大家都愿意去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美好景象,但很少有人愿意去关注晚唐皇帝们的命运。

是啊,“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哪有四夷臣服、万国来朝来的豪迈呢?

但对于生于中晚唐的唐宪宗李纯来说,他从来没有过自由选择的机会,他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安史之乱之后的混乱局势。

北方经过十年战火,早已千里无鸡鸣,不复往昔繁荣,而从废墟上“拔地而起”的,则是一个又一个嚣张跋扈的节度使。

为了安抚安史之乱的“军头”们,唐朝皇帝们不得不将这些军头封为节度使。让他们享有地方行政大权,形同割据。

看起来,一切都回到了安史之乱以前,可事实上,这和往火上扔稻草没有什么区别。

短时间看起来,“火势”好像减弱了,但时间一长,必将燃起熊熊烈火,最终吞噬整个大唐王朝。

永贞元年李纯即位后,也着手削藩,他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在节度使间“纵横捭阖”,让一伙节度使去打另一伙节度使。

不得不说,这个策略很有效,李纯委任的将军李愬更是在公元817年兵行险招,选择袭击叛军大本营蔡州,留下了“雪夜入蔡州”的千古佳话。

但随着一个个节度使低头表示臣服,一个个军头们宣布效忠朝廷,李纯反而变得志得意满了起来。

是啊,父亲、爷爷甚至曾祖父都没能解决的节度使问题,他一个晚辈竟然靠自己的运筹帷幄解决了,李纯有理由感到自满。

但此后李纯逐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做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重用太监,二是求长生。

唐朝初年,太监们大多安分守己,不敢轻举妄动,但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太监的重要性逐渐提升。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忠诚,太监无依无靠,所有的身家地位全是皇上给的,所以天生就依附于皇权。

在皇帝看来,节度使不听话、外戚气焰滔天、皇族虎视眈眈,太监似乎成了最好的“合作伙伴”。

之前李纯能够平定藩镇,靠的其实也是太监治下的军队:神策军,这是李纯能够掌握的最强大、最忠诚的禁军。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李纯的问题在于,他太信任太监了。

原本太监也就是随军出征,监督一下将领,或者派到节度使那边,替皇帝遥控节度使。

但李纯晚年直接让太监当了军队的统帅,也就是直接让太监领军出征。

有兵权又有皇帝的信任。

这可让太监嚣张坏了,同时也让太监群体成为唐朝最大的定时炸弹。

另外求长生、吃丹药则更容易理解。

毕竟唐代的皇帝们大多有遗传病也就是风疾,发病时头晕目眩,目不能视,李世民、李治等人晚年都染上了风疾,唐宪宗似乎也不例外。

可吃丹药又有几个能长寿的呢?

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去世,年仅43岁。

关于唐宪宗的直接死因,古往今来众说纷纭,直到赵夫人墓的石碑出土,这件事才有了最终结论。

唐宪宗之死的真正原因

唐宪宗究竟因何而死?

在争论了上千年后,人们逐渐形成了三种看法,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丹药毒发说。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自从李纯开始吃丹药后,他的脾气就变得非常暴躁,经常责骂左右,甚至还经常随意处死手下。

这是典型的重金属中毒,两晋时期的“五石散”也有类似的功效,丹药吃多了,重金属逐渐积累,铅中毒、汞中毒都很有可能导致暴毙。

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吃丹药可以致死,也可以导致暴毙。

但前提是服用者的身体已经有明显的衰弱迹象,或者短时间内大量服用丹药。

现有的史料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唐宪宗短时间服食过大量丹药,反而是两个分别名叫王守澄和陈弘志的太监显得非常可疑。

当时,唐宪宗经常服用丹药,动不动就发火,太监贴身服侍左右,受的气自然也最多,好多太监甚至因此而丧命。

这样一想,王、陈两太监因为受不了唐宪宗的暴脾气,选择在暗地里报复唐宪宗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个说法也并非完美,因为“太监报复说”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那就是也许太监群体对李纯非常不满,但王、陈二人都是李纯身边的红人,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被处罚的记录,为什么是他们两个人?

以前人们就怀疑,是不是有人联合了太监,故意要害死唐宪宗,却始终苦于没有一个能串起所有线索的主线。

而这块石碑的出土,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其中的关键,在于碑上的那一句“二月五日改号永新”,这个年号改得很不符合常理。

按照惯例,老皇帝去世的第一年,年号不能变,新皇帝在第二年才能改元,改成自己的年号。

才二月五号就改了年号,是不是有些过于迫不及待了呢?

而且根据碑上的记载,新皇帝是在元和十五年也即李纯逝世的那一年即位的,可元和的下一个年号命名是长庆啊。

难道这个新皇帝对父亲一点好感都没有,所以父亲一死,自己就迫不及待地改掉了年号。

后来觉得似乎还是应该装一装,所以才临时取消了永新这个新年号?

更诡异的是,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前面提到的太监陈弘志在不久之后又杀死了另一个太监吐突承璀和新皇帝的二哥澧王。

这样看来,陈弘志似乎只是被推到台前的“打工人”,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这个新皇帝:李纯的第三子李恒。

李世民开启的大唐“兄弟困境”

有了年号变更这个关键信息后,所有事情就都可以串联起来了。

根据史料的记载,李纯本来有一个毫无争议的继承人:惠昭太子李宁,可惜,元和六年,李宁就去世了。

无奈之下,李纯立了第三子李恒当继承人,但其实李纯似乎更喜欢二儿子澧王李恽。

之所以没立二儿子,是因为李恒的母亲是郭子仪的孙女,家族实力强大,连李纯也得忌惮三分。

后来,李纯越吃丹药脾气越暴躁,也就越来越讨厌李恒,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想要立二儿子澧王。

李恒得知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平日里太监的不满情绪,找来了王、陈两位太监。

正巧,当时李纯因为服用丹药不太舒服,在休息,于是他们便趁机杀害了李纯,假装李纯是因为服食丹药暴毙而亡

而后,李恒又派太监陈弘志将澧王和支持澧王的太监们处死。

这一整套下来,严丝合缝,看起来完全是李恒的个人的登基手段,但是真正逼迫李恒走出这一步的,其实是李世民。

一个王朝的“性格”基调,往往都是前两到三代人定下的。

明代前两代叔侄不和,所以有明一代,出问题的也往往是叔侄,朱棣和朱允炆、朱高煦与朱瞻基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而唐代的基调,则是由李世民定下的,那就是兄弟不和。

当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杀兄弟的时候,其实也在不经意之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开了兄弟相残的先例。

每当唐代的优秀皇子们想要“兄友弟恭”、不问世事时,往往都会想起祖先的玄武门之变,作为父亲最器重的皇子,我能保住身家性命吗?

与此同时,太子也会想,父亲这么器重我的兄弟,我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吗?

猜疑一旦开始,便不可能停下,只有决出最后的胜负,噩梦般的恐惧才能消失。

李世民是迫于无奈才选择了发动玄武门之变,所以他一开始就想终结掉兄弟相残的怪圈。

可惜,事实证明,强如李世民,在这件事情上也很无力。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完成了地理名著《括地志》,李世民欣喜若狂,给了李泰大量的金银财宝。

他为儿子的伟大成就感到高兴,没承想却刺痛了太子李承乾的脆弱内心。

自此,一个问题开始纠缠着李承乾,时时刻刻刺痛着他,他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吗?

李承乾不知道,但他最终下定了决心,不管自己会不会成为李建成,都要做最后一搏。

他不仅想要刺杀亲弟弟,甚至还想要弑父,来一场逆向的玄武门之变。

虽然还没有付诸行动,这次谋反便失败了,但李承乾的反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对后代的深刻影响。

结语

原本,一切都可以不一样,李纯不会被儿子谋杀,澧王也不会被弟弟杀害,大家哪怕不能做到兄友弟恭,也不至于你死我活。

流放、罢官、圈禁,温柔的处置手段有很多。可惜李世民开了坏头之后,温柔变得不再现实。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纯和澧王的结局早已注定,兄弟之间的怀疑最终毁了所有人,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无奈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石碑   大唐   安史之乱   节度使   墓葬   年号   挖出   皇室   唐代   唐朝   太监   丑闻   夫人   皇帝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