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的孙子萧云松上学时,老师悄悄询问:是不是家庭条件有困难?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云飞观史

编辑丨云飞观史

习惯了苦日子,才能铸就坚强品格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国上将萧克的两个孙子萧云志和萧云松在北京

上学时,过着与寻常孩子不同的日子。

他们每天穿着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

一次,老师看不过去,单独将萧云松叫到办公室,关切地问家里条件是不是不好,自己可以帮忙。

没想到,萧云松只是笑笑,谢过好意后摇摇头拒绝了。

原来,这正是他们的爷爷,开国上将萧克有意而为,要孙子从小过着苦日子,以磨炼品格。

那么,萧克这样做的用意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一探究竟。

勤俭家风,继往开来

1948年,著名将军萧克的儿子萧星华已经9岁了,正值读书识字的黄金时期。

然而当时正值内战关键时刻,学校早已停课,他根本没有机会上学

一天,萧克难得见到妻子蹇先佛和儿子萧星华。他抱起瘦弱的儿子,心疼地亲了又亲,像所有父母一样,期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成材效力国家

临走前,萧克在一张大草纸上提笔疾书,写下了3000多个常用汉字。

他将草纸交给儿子,叮嘱道:“把这些字都认下来,不仅要认,还要会写会念,这样你才能自学成才,以后才能看懂书报。我现在要去前线作战,你要好好学习,记住我的教诲。”

萧星华点点头,目送父亲转身离去,为国捐躯。他握紧那张草纸,信心满满要让父亲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此,萧星华以草纸为师,每天苦练汉字,认认真真写读不止。

遇到生字就请教母亲和部队里的长辈,虚心求教,毫不懈怠。大家见他学习刻苦,夸奖他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的品质。

三年后,新中国成立,萧星华终于有机会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他牢记父亲“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的嘱咐,刻苦攻读,在各种考试中屡获佳绩,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大学毕业后,萧星华被分配到边疆农场参加劳动。那里条件极其艰苦,风沙大,劳动强度大,每天从早到晚都汗流浃背。

父亲萧克听说儿子在农场吃了不少苦头,特地写信慰问和鼓励。

信中说:“艰苦磨练是好事,要你经受住考验,才能成长。吃苦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父亲的信给了萧星华巨大的精神支持,他顽强拼搏,以百倍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最终率领大家成功开垦了新农田。

这一年多的农场生活,使他养成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品格。

20世纪70年代,萧星华的儿子萧云志、萧云松上小学了。

两人从小就跟随爷爷生活。萧克对他们要求很严格,每天早起写毛笔字,要求身正、笔正、纸正、心正,哪怕有一点懈怠也会受到训斥。

他一直教导子孙后代,不许依靠他的关系和名望来获取任何好处。

上小学后,萧云松和萧云志把学籍中的名字都改成了假名,不让任何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他们穿的全部都是十几二十年前萧克和爸爸萧星华穿过,后来修改穿的旧衣服。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活动,萧云松的午餐就是家里常吃的窝窝头。

其他同学都带着漂亮的面包、鸡蛋、水果,打开来分享。唯独他掏出两个朴实的窝窝头,引来一片哄笑声。

一个善良的老师看不下去,找萧云松谈话,问他是不是家境困难。

萧云松摇头谢绝老师的好意,没有解释实情。因为爷爷教导过他们,不许在外随意透露身世,要低调做人。

兄弟两人继承了爷爷勤俭的家风,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正如萧克教导的:“勤俭节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严父慈子,知恩图报

萧克的妻子蹇先佛,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她参加过湘南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人在革命生涯中相识相知,结为伉俪。1939年5月,蹇先佛在河北阜平生下儿子萧星华。

当时正值日军“大扫荡”的艰苦岁月。为躲避战火,蹇先佛不得不将萧星华托付给阜平老乡王金生一家人照看。

王金生是个普通农民,为了生存,他和村民们不得不拔树皮挖野菜度日

但他还是勒紧裤腰带,设法从亲朋好友处借粮,才将小萧星华抚养长大。

全村22个孩子,到最后只剩萧星华和另一个幸存。蹇先佛对王金生一家的恩情铭记在心,日后屡次叮嘱儿子要以骨肉之情对待他们。

新中国成立后,萧星华得以入学接受正规教育。但萧克告诫他不可公开身份,要和其他孩子一样住校生活。

大学毕业后,萧星华被分配到农场劳动锻炼。初到农场,他不习惯劳动的强度,汗流浃背,衣服湿透了都能拧出水来。

父亲得知后,信中鼓励他要享用不尽的吃苦精神。文字中的激励,成为萧星华坚持下去的力量。

一次洪水袭来,萧星华与同伴们夜以继日地加固堤坝,终于守住了新开垦的田地。

一年多的农场生活,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父亲严格要求他自强不息,不依靠家背景。

后来有人向萧克汇报儿子工作出色,但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认为儿子还需继续学习进步。

萧克任职军队多年,却从不打招呼帮助子女的工作安排。他认为这是可耻的做法,大家应该一视同仁,靠实力说话。

他希望萧星华好好工作,凭本事闯出一片天地。在父亲的熏陶下,萧星华后来晋升为武警少将。

他没有仗着家世过优渥生活,而是通过个人奋斗获得荣誉。

父子两代人在革命岁月里相依为命。萧克对萧星华严格要求,但其中蕴含着对儿子无限期待与爱护之情。

将勤俭朴素、严于律己的优秀品格传承给儿子,让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两代人知恩图报、温情脉脉的美好情怀,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

萧克将军的传奇一生

萧克,原名萧武毅,字子敬,1907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

1925年,18岁的萧克从甲种简易师范学毕业,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投身教育事业,但他毅然决然加入军队,踏上保家卫国的道路。

1927年,20岁的萧克参加了南昌起义,在叶挺部担任连指导员和连长,表现出色。

起义失败后,他随部队来到汤坑,遭遇国军袭击,仅剩20人。

萧克没有气馁,带领残部继续北上。在李济深师长放走萧克后,萧克得知朱德等人在井冈山,于是单枪匹马赶去与他们会合。

1928年,萧克来到宜章,担任农民武装独立营的副营长,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

后来随朱德等人来到井冈山,1930年,萧克任红四军三纵队司令员。

1931年,因战功卓著,升任红四军十二师师长。1933年,调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长。

1934年1月,萧克接到命令,要率部北上配合其他部

队行动。他立即派侦察兵进行勘察,找到最佳渡河点后,在红十八师支援下成功渡过袁水,歼灭敌军1000多人。

这次北上行动,萧克以少胜多,充分显示出他敢打必胜的胆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出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与日军周旋于河北一带。

抗战胜利后,萧克继续服务军队,晋升为少将。他先后在军事学院任教,担任军政部门领导职务,立下赫赫战功。

改革开放后,萧克将军应邀为母校嘉禾师范学院题词“敬业乐群”,勉励后学。

2008年,萧克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他毕生从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全部心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井冈山   孙子   草纸   学时   勤俭   师长   品格   农场   将军   爷爷   父亲   困难   儿子   条件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